第六单元 单元导航 1、本单元五篇课文,包括四篇古代散文(其中语录体散文一篇,叙事散文 三篇),六首古代诗歌(其中古乐府一首,五律一首,七律一首,七绝三首)。 从内容看,主要是短小生动的故事。 、初次学习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学习古代诗文,特别是 古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 四篇古代散文中,有的涉及学习,有的涉及诚信,同学们要联系自身 联系社会,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遵循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 4、六首古代诗歌中,《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其他五首唐 诗的内容或感慨或送别或倾诉或思念,感情极为真挚 文言文翻译学法指导 ①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起居等,可照 录不翻译。 ②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③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夫” ④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岁征民间”中的“岁”应换成“年” ⑤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如“何陋之有”可调成“有何陋 之”。 ⑥选。选出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次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 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⑦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⑧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 ⑨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第六单元 单元导航 1、 本单元五篇课文,包括四篇古代散文(其中语录体散文一篇,叙事散文 三篇),六首古代诗歌(其中古乐府一首,五律一首,七律一首,七绝三首)。 从内容看,主要是短小生动的故事。 2、 初次学习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学习古代诗文,特别是 古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 3、 四篇古代散文中,有的涉及学习,有的涉及诚信,同学们要联系自身, 联系社会,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遵循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 4、 六首古代诗歌中,《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其他五首唐 诗的内容或感慨或送别或倾诉或思念,感情极为真挚。 文言文翻译学法指导 ①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起居等,可照 录不翻译。 ②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③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夫” ④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岁征民间”中的“岁”应换成“年” ⑤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如“何陋之有”可调成“有何陋 之”。 ⑥ 选。选出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次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 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⑦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⑧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 ⑨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论语》六则 学习导航 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 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沙滩拾贝 填空 ①《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 修养等方面,行文以 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 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学而不思则罔( (4)思而不学则殆( (5)默而识之( (6)敏而好学( 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一、二点即可)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浪里串珠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论语》六则 学习导航 1、 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 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 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 沙滩拾贝 1、填空: 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 ②《论语》全书共 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 修养等方面,行文以 为主,是 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 、 、 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不亦说乎(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5)默而识之( ) (6)敏而好学( ) 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一、二点即可)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 浪里串珠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古义 今义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7)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 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 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 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三、深海探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 亦 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 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12、《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1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1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 。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 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 三、深海探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 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12、《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1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6、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 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1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1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 四、扬帆弄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 智慧)也。”(《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 乎?”(《学而》) 19、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6、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 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1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1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 例。 四、扬帆弄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 智慧)也。”(《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 乎?”(《学而》) 19、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