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柳敬亭的生活实践、思想感情同他说书艺术的关系,学习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 、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分析:课文主要写柳敬亭卓越的说书技艺和取得这种技艺的原因,赞扬他为提高技艺而专心致志、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课文共4段,逐层简析如下: 第1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 《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颇为兴盛的说书艺术的情况, 南宋时仅汴京和临安两地说书名艺人就有数十人之多。作者在回顾这一情况之后,笔锋陡转,写道:“自 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及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样,就给了柳敬亭在说书史上极高的地位 即从南宋到清初的三四百年间,像柳敬亭这样著名的说书艺人,实属不可多得。因此,作者要为这位造 诣高超的著名说书艺人立传,于是全文也就循着说书这条线展开了。比起一般的传记文学以“……者,… 也”句来开头的写法,本文确是落笔不凡,富有特色了 第2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 本段描写柳敬亭在说书技艺上的进步,脉络清晰,语言凝练简洁。自读时应抓住:“说书虽小技, 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两句细细体味。这 两句话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晢理,即成才的秘诀不但在于刻苦勤奋,而且在于深入实际、揣摩精髓,才 能获得突飞猛进的长进。 作者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 不当于心称善也”,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 第3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 本段着重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的情况。作者强调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后的身价百倍、 富贵显赫。这一际遇使柳敬亭一下子升入“天堂”,真是鸿运高照,登上了人生道路的顶峰。然而不久 就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课文“自读提示”中说:“作为传记,柳的这段重要经历自然无法 回避,但此段中涉及说书的情况甚少,作者写它的目的何在?细读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企图从 柳的人生大转折中,寻求他说书艺术后来更加提高的原因,因而此段为后文作了铺垫,仍是暗扣说书这 条线的。”阅读时,应当体味本段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 第4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柳敬亭的生活实践、思想感情同他说书艺术的关系,学习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分析:课文主要写柳敬亭卓越的说书技艺和取得这种技艺的原因,赞扬他为提高技艺而专心致志、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课文共 4 段,逐层简析如下: 第 1 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 《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颇为兴盛的说书艺术的情况, 南宋时仅汴京和临安两地说书名艺人就有数十人之多。作者在回顾这一情况之后,笔锋陡转,写道:“自 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及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样,就给了柳敬亭在说书史上极高的地位, 即从南宋到清初的三四百年间,像柳敬亭这样著名的说书艺人,实属不可多得。因此,作者要为这位造 诣高超的著名说书艺人立传,于是全文也就循着说书这条线展开了。比起一般的传记文学以“……者,…… 也”句来开头的写法,本文确是落笔不凡,富有特色了。 第 2 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 本段描写柳敬亭在说书技艺上的进步,脉络清晰,语言凝练简洁。自读时应抓住:“说书虽小技, 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两句细细体味。这 两句话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即成才的秘诀不但在于刻苦勤奋,而且在于深入实际、揣摩精髓,才 能获得突飞猛进的长进。 作者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 不当于心称善也”,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 第 3 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 本段着重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的情况。作者强调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后的身价百倍、 富贵显赫。这一际遇使柳敬亭一下子升入“天堂”,真是鸿运高照,登上了人生道路的顶峰。然而不久 就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课文“自读提示”中说:“作为传记,柳的这段重要经历自然无法 回避,但此段中涉及说书的情况甚少,作者写它的目的何在?细读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企图从 柳的人生大转折中,寻求他说书艺术后来更加提高的原因,因而此段为后文作了铺垫,仍是暗扣说书这 条线的。”阅读时,应当体味本段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 第 4 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
在本段中,作者强调“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是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 的根本原因。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中肯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 术的源泉。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文学大家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 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岀,无矫揉妆束之感,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段话移来评价柳敬 亭,是很恰当的了 总之,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全文紧紧围绕说书这条线选取材料,并按时间顺序组织成篇,短 短的500余字,不但全面地介绍了柳敬亭的艺术生涯,而且写出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二)本文在选取材料上有何特点? 分析:在选材上,黄宗羲认为,吴伟业的传对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叙写过于详细,对柳敬亭的评价也 有欠妥当。由于两人的写作目的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不同,因而在选材上就有明显区别。吴伟业的传突 出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将柳与鲁仲连相比:而黄宗羲则认为柳敬亭“其人本琐琐不足道”,想还柳敬亭 说书人的本来面目,所以本文就以柳敬亭的说书生涯为线索,每一部分都与他说书有关,突出介绍了柳 敬亭作为说书艺人所取得的成绩和取得成绩的原由。 由于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准确把握,因而能对柳敬亭有独特的评价,并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 选取恰当的材料。本文达到了“使后生知文章体式”的目的 (三)本文既然以说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既然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还柳敬亭说书人的本来面目,为什么 还要穿插他在宁南幕府的一段? 分析: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应对人物的一生有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一生中重要的事件、经历更不 能避而不谈,所以为了保持完整性,必须写上此段。其次,这一段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说书没有直接的 关系,其实从下文我们却不难发现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 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 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仍是暗扣了说书这条线索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为自读导路(5分钟)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艺人,具有民族气节和“热肠侠骨”。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传 记就有吴伟业、周容、黄宗羲三家,吴、周、黄三人都是他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和学者,而黄作是在吴作 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他说书的情况,一些文人诗词更描写得十分生动。如当时词人曹贞吉就曾描写他 的说书是“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汪懋麟也曾描写他说南明兴亡事,“令四座,欷嘘良久” 可见他说书的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学习本文,完成三项任务: (1)借助课文注释反复自读,力求独立读懂课文,并丰富自己的文言词汇
在本段中,作者强调“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是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 的根本原因。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中肯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 术的源泉。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文学大家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 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感,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段话移来评价柳敬 亭,是很恰当的了。 总之,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全文紧紧围绕说书这条线选取材料,并按时间顺序组织成篇,短 短的 500 余字,不但全面地介绍了柳敬亭的艺术生涯,而且写出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二)本文在选取材料上有何特点? 分析:在选材上,黄宗羲认为,吴伟业的传对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叙写过于详细,对柳敬亭的评价也 有欠妥当。由于两人的写作目的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不同,因而在选材上就有明显区别。吴伟业的传突 出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将柳与鲁仲连相比;而黄宗羲则认为柳敬亭“其人本琐琐不足道”,想还柳敬亭 说书人的本来面目,所以本文就以柳敬亭的说书生涯为线索,每一部分都与他说书有关,突出介绍了柳 敬亭作为说书艺人所取得的成绩和取得成绩的原由。 由于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准确把握,因而能对柳敬亭有独特的评价,并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 选取恰当的材料。本文达到了“使后生知文章体式”的目的。 (三)本文既然以说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既然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还柳敬亭说书人的本来面目,为什么 还要穿插他在宁南幕府的一段? 分析: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应对人物的一生有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一生中重要的事件、经历更不 能避而不谈,所以为了保持完整性,必须写上此段。其次,这一段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说书没有直接的 关系,其实从下文我们却不难发现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 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 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仍是暗扣了说书这条线索。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为自读导路(5 分钟)。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艺人,具有民族气节和“热肠侠骨”。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传 记就有吴伟业、周容、黄宗羲三家,吴、周、黄三人都是他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和学者,而黄作是在吴作 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他说书的情况,一些文人诗词更描写得十分生动。如当时词人曹贞吉就曾描写他 的说书是“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汪懋麟也曾描写他说南明兴亡事,“令四座,欷嘘良久”。 可见他说书的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学习本文,完成三项任务: (1)借助课文注释反复自读,力求独立读懂课文,并丰富自己的文言词汇;
(2)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改写吴伟业的《柳敬亭传》:他的改作比原作好在哪里; (3)结合“思考和练习”第二题,说说“鸣、习、期、主、奏、当、畏、业”等常用词,各有几种常 用义 (二)反复独立自读,适当点拨、助读 1.读前提示注意点。 遍数:至少读3遍 准确理解、熟悉的词语(板书) 词共姓名 乃近年 与今语有∫然必句性情 别的词语而后可以得志 双音复词:倾动、得志、喟然、结欢、文檄、宰执、吾侪、亡命 四言词语:进乎技矣、华堂旅会、闲亭独坐、倾动加礼、流离遇合、飒然浮空、鸟悲兽骇、风号雨 泣 参照“预习提示”,划分2、3两段内的层次。 2.第一遍自读。 要求:借助注释读课文,每一个注释都要细看,力求能记住。 其姓名]其,泛指说书艺人,不是承上指“数十人 乃近年]乃,意为“才”,放在句首兼有承转作用,可活译为“只是………才”。 句性情]性情,可作性格感情解,也可解作性格情态。 [倾动倾慕的意思,使动用法;用“动”,兼有轰动的意思。 进乎技矣]语出《庄子·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意为“超出于技艺范畴,达 到神妙的境界了”。乎,同“于”。 [流离遇合]“流离失所”、“悲欢遇合”的紧缩词语。 [鸟悲兽骇]互文见义语,意为鸟兽都又悲又骇
(2)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改写吴伟业的《柳敬亭传》;他的改作比原作好在哪里; (3)结合“思考和练习”第二题,说说“鸣、习、期、主、奏、当、畏、业”等常用词,各有几种常 用义。 (二)反复独立自读,适当点拨、助读。 1.读前提示注意点。 遍数:至少读 3 遍。 准确理解、熟悉的词语(板书): 双音复词:倾动、得志、喟然、结欢、文檄、宰执、吾侪、亡命 四言词语:进乎技矣、华堂旅会、闲亭独坐、倾动加礼、流离遇合、飒然浮空、鸟悲兽骇、风号雨 泣 参照“预习提示”,划分 2、3 两段内的层次。 2.第一遍自读。 要求:借助注释读课文,每一个注释都要细看,力求能记住。 [其姓名] 其,泛指说书艺人,不是承上指“数十人”。 [乃近年] 乃,意为“才”,放在句首兼有承转作用,可活译为“只是……才”。 [句性情] 性情,可作性格感情解,也可解作性格情态。 [倾动] 倾慕的意思,使动用法;用“动”,兼有轰动的意思。 [进乎技矣] 语出《庄子·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意为“超出于技艺范畴,达 到神妙的境界了”。乎,同“于”。 [流离遇合] “流离失所”、“悲欢遇合”的紧缩词语。 [鸟悲兽骇] 互文见义语,意为鸟兽都又悲又骇
3.第二遍自读。 要求:①尽量脱离注释阅读,有不理解的地方才看注释:②划分2、3两段内的层次。 可参考如下提纲 引回顾说书历史 突出柳的地位门15角度 身世与说书缘起 莫生指点提高门径 「使人欢哈媪噱 技艺提高过程{使人慷慨涕泣 前期说书情况 使人情不自主}揣摩成就 说书声名显扬 说书声名显扬莫不满意称善 被推荐:皖帅送至宁南幕府 被重用:左惜相见太晚,使参机密 儒生拟文字,左皆不悦}经历不凡 3.参宁南幕府事被信任 敬亭委巷活套,符合左意 朝中大臣倾动加礼 奉命至金昔日同辈私语羡慕 破家失国,身亲见之 原因 …乡俗好尚,习见习闻 晚期说书造诣 「亡国之恨顿生 今非昔比 境界 檀板之声无色 4.第三遍自读。 要求:脱离注释朗读:边读边结合“预习提示”、“内容提纲”揣摩文意,不一气读完
3.第二遍自读。 要求:①尽量脱离注释阅读,有不理解的地方才看注释;②划分 2、3 两段内的层次。 可参考如下提纲: 4.第三遍自读。 要求:脱离注释朗读;边读边结合“预习提示”、“内容提纲”揣摩文意,不一气读完
(三)文意理解讨论。 列举若干难句,指名学生译解。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注意:“之”,放时间副词“久”后组成名词性词组,并起促成音节和表示时间持续的作用 特指长江。 2.“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注意:“具”,具备,可活译为“全呈现”。两个“乎”字均同“于”。“盖”,这里是表示承上 申明原因、理由、情况的连词,看情况活译或不译。 3.“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 于心称普也。” 注意:前三个“之”,动词;最后一个“之”,代词。“当于心”,很合于心意 4.“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注意:“昔与敬亭尔汝者”是“市井小人”的定语后置:“私”,“悄悄”的意思,用“私”表示 怕柳敬亭听见。 5.“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意:“有”,音义同“又”,最后一个分句是说柳敬亭的艺术造诣已远远超出莫后光原来说的那 种境界。 (四)细读第3段,揣摩并评析作者改写吴伟业原作的意图。 读前提示:先口译“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所附“作者说明”,然后围绕下述问题边读边揣摩。重在 有自己个人的独立体会,不强求答案一致。 作者改写吴作的意图是否对头? 2.下边几处的语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美还是嘲讽? (1)用对比手法写柳敬亭被宁南侯信任 (2)写朝中“倾动加礼”,“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宴” (3)写“昔日尔汝者,从道旁私语
(三)文意理解讨论。 列举若干难句,指名学生译解。 1.“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注意:“之”,放时间副词“久”后组成名词性词组,并起促成音节和表示时间持续的作用。“江”, 特指长江。 2.“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注意:“具”,具备,可活译为“全呈现”。两个“乎”字均同“于”。“盖”,这里是表示承上 申明原因、理由、情况的连词,看情况活译或不译。 3.“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 于心称善也。” 注意:前三个“之”,动词;最后一个“之”,代词。“当于心”,很合于心意。 4.“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注意:“昔与敬亭尔汝者”是“市井小人”的定语后置;“私”,“悄悄”的意思,用“私”表示 怕柳敬亭听见。 5.“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意:“有”,音义同“又”,最后一个分句是说柳敬亭的艺术造诣已远远超出莫后光原来说的那 种境界。 (四)细读第 3 段,揣摩并评析作者改写吴伟业原作的意图。 读前提示:先口译“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所附“作者说明”,然后围绕下述问题边读边揣摩。重在 有自己个人的独立体会,不强求答案一致。 1.作者改写吴作的意图是否对头? 2.下边几处的语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美还是嘲讽? (1)用对比手法写柳敬亭被宁南侯信任。 (2)写朝中“倾动加礼”,“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宴”。 (3)写“昔日尔汝者,从道旁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