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知识】 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 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 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 表现的?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 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 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 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揣摩其节制与含蓄 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 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 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 儿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 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已对 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 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15章,涉及的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平凡,采用自然分 节的形式,把所选三章自然分开。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 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阅读时要注意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心中的凄凉一一翠翠的父亲、母亲一—翠翠的 梦—一爷爷上城一—爷孙谈“唱歌”一一翠翠爱听“歌”。 2.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容 训练2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性格特征;一是 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就翠翠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而言,要注意欣赏作者对青春少女翠翠曲折心理的描写,了
【课文背景知识】 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 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 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 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 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 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 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揣摩其节制与含蓄 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训练 1 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 1 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 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 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 儿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 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 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 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 13 章至 15 章,涉及的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平凡,采用自然分 节的形式,把所选三章自然分开。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 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阅读时要注意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 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容 训练 2 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 2 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性格特征;一是 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就翠翠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而言,要注意欣赏作者对青春少女翠翠曲折心理的描写,了
解翠翠惘然、茫然、朦胧、暖味、不可言说的思绪:体会作者对翠翠“介于有心无心、有意 无意之间,并非热恋中人因而虽忧而不深,有忧虑却未失天真快乐”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翠翠的梦有何深刻含义?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之后,肯定会想 到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这歌声飞到悬崖半 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倔强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 尚未弄清楚歌声究竞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 重演 ②“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还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感到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 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 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她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 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还心存幻想,气 自己不能和王团总的千金做平等竞争 ③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 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一问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 她又不能像妈妈一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 上自己对二老的爱情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团总女儿的 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④“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 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 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淸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 如意(如同心结)。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⑤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 铺里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 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 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幻想着能像在爱情上态度强硬的母亲 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 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昐与对 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她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之年,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面对爷 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晩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之歌,当 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 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 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解翠翠惘然、茫然、朦胧、暖昧、不可言说的思绪;体会作者对翠翠“介于有心无心、有意 无意之间,并非热恋中人因而虽忧而不深,有忧虑却未失天真快乐”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翠翠的梦有何深刻含义? 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之后,肯定会想 到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这歌声飞到悬崖半 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倔强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 尚未弄清楚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 重演。 ②“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还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感到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 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 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她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 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还心存幻想,气 自己不能和王团总的千金做平等竞争。 ③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 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一问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 她又不能像妈妈一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 上自己对二老的爱情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团总女儿的 “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④“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 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 15 章末“我又 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 如意(如同心结)。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⑤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 铺里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 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 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幻想着能像在爱情上态度强硬的母亲 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 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 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她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之年,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面对爷 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之歌,当 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 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 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训练3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点拨3对外祖父性格的把握,除了注意环境之外,主要需结合相关情节通过他的语言行 动进行分析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 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 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 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 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结合课文注释,联系有关情节,我们不难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自 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 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 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分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 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绝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 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 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地勾画 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他身上闪光的人性 3.体会、感受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和富于特色的心理描写 训练4联系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 点拨4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颇具特色。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 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 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还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 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不同,渲染了人物 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 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 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 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 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迷糊糊梦境的描写 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 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 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像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 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 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凄凉 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 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和人物的心境密切联系 训练5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点拨5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 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 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间 接地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边城》中细腻生动 的人物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使主题更鲜明突出。在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 首先,是利用幻觉等方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 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企盼。她无端的哭和赌气, 是她对自己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 达。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的感情,又不能明晰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
训练 3 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点拨 3 对外祖父性格的把握,除了注意环境之外,主要需结合相关情节通过他的语言行 动进行分析。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 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 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 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 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结合课文注释,联系有关情节,我们不难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自 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 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 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分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 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绝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 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 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地勾画 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他身上闪光的人性。 3.体会、感受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和富于特色的心理描写 训练 4 联系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 点拨 4 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颇具特色。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 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 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还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 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不同,渲染了人物 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 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 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 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 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迷糊糊梦境的描写 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 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 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像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 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 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凄凉; 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 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和人物的心境密切联系。 训练 5 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点拨 5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 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 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间 接地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边城》中细腻生动 的人物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使主题更鲜明突出。在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 首先,是利用幻觉等方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 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企盼。她无端的哭和赌气, 是她对自己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 达。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的感情,又不能明晰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
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 送带给她的欢欣怡悦感,与白塔、虎耳草一起反映了现实中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再次,是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课文开头写的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归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 备感凄凉。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又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切无人诉 说的孤寂,因而就哭了起来 【课文阅读指导】 能力升级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雨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的,我喊了五 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全不曾回 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 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 忘记了么?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 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到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 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 狗头上却阴凉。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一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 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是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 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 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 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 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的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 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 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
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 送带给她的欢欣怡悦感,与白塔、虎耳草一起反映了现实中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再次,是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课文开头写的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归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 备感凄凉。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又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切无人诉 说的孤寂,因而就哭了起来。 【课文阅读指导】 能力升级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雨 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的,我喊了五 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 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 全不曾回 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 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 忘记了么? 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 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到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 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 狗头上却阴凉。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 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是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 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 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 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的 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 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 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
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1.同样是追求爱情,文中的女主人公“她”和《边城》中的翠翠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试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3.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说说“她”在爱情上隐忧的时代内涵。 4.试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答案及点拨 1.翠翠在对待爱情上,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过程。而本文只集 中写了“她”对爱情的渴望、执著,对恋人的无限关爱。(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 注意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并且联系情节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 行比较。) 2.这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对恋人无限关爱的乡野女子。但她和翠翠一样,同样对 爱情和未来有着一丝隐忧,担心和恋人不能长久,又那么大度,宽容。(考查对人物性格的 把握,就本文而言,要结合情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出发进行分析。) 3.作者痛感到由于社会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 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要紧扣题干中“作者的创作背景” 的话,从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现代文明对偏远湘西这一块净土的渗透这些方 面思考,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隐忧实际就是作家的隐忧。) 4.①语言活泼,生活化。“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 都是口语,很有生活气息。 ②语言平易,但又准确精炼,富于表现力。如“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 (对语言特色的把握,当然离不开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咀嚼鉴赏,仔细回味,还要调动自 己运用语言的经验,比较认知,然后再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 读写链接 以“心灵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这篇文题除了题目之外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也没有任何说明。这样的文题既好写,也 不好写。说它好写,是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写作时可以尽情地发挥,不必受拘束:说它不好 写是因为写惯了有要求的作文,一下子放开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首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确立重点,选好突破口。《心灵 之旅》的“旅”是旅行之意,可以是“畅想未来”,也可以是“回忆过去”。这样看来,重点 已经清楚了。我们刚学过《边城》,沈从文对边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和美好的 人性的描写不就是作家沈从文的一次“心灵之旅”吗?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事以 及由此所引发的联想和想像,凡是我们爱憎之所向,都可成为描写的对象 其次,“畅想”必须以现实为依托,必须以感情为线索。所以本文要突出一个“真”字。 联系高考说明,语文作文考试一项有一条“感情真挚”的要求。所以这次作文即使所写的事 情可以虚构,但抒发的感情必须真实,这样一思考,选材构思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
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1.同样是追求爱情,文中的女主人公“她”和《边城》中的翠翠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说说“她”在爱情上隐忧的时代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点拨 1.翠翠在对待爱情上,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过程。而本文只集 中写了“她”对爱情的渴望、执著,对恋人的无限关爱。(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 注意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并且联系情节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 行比较。) 2.这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对恋人无限关爱的乡野女子。但她和翠翠一样,同样对 爱情和未来有着一丝隐忧,担心和恋人不能长久,又那么大度,宽容。(考查对人物性格的 把握,就本文而言,要结合情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出发进行分析。) 3.作者痛感到由于社会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 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要紧扣题干中“作者的创作背景” 的话,从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现代文明对偏远湘西这一块净土的渗透这些方 面思考,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隐忧实际就是作家的隐忧。) 4.①语言活泼,生活化。“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 都是口语,很有生活气息。 ②语言平易,但又准确精炼,富于表现力。如“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 (对语言特色的把握,当然离不开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咀嚼鉴赏,仔细回味,还要调动自 己运用语言的经验,比较认知,然后再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 读写链接 以“心灵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这篇文题除了题目之外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也没有任何说明。这样的文题既好写,也 不好写。说它好写,是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写作时可以尽情地发挥,不必受拘束;说它不好 写是因为写惯了有要求的作文,一下子放开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首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确立重点,选好突破口。《心灵 之旅》的“旅”是旅行之意,可以是“畅想未来”,也可以是“回忆过去”。这样看来,重点 已经清楚了。我们刚学过《边城》,沈从文对边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和美好的 人性的描写不就是作家沈从文的一次“心灵之旅”吗?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事以 及由此所引发的联想和想像,凡是我们爱憎之所向,都可成为描写的对象。 其次,“畅想”必须以现实为依托,必须以感情为线索。所以本文要突出一个“真”字。 联系高考说明,语文作文考试一项有一条“感情真挚”的要求。所以这次作文即使所写的事 情可以虚构,但抒发的感情必须真实,这样一思考,选材构思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