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何深 周强化 周知识概述 (一)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本节探究的话题是有关原始素材转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罗中立的油画《我的 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 生活中直接发现的。表面看来,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 创作出杰作。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除了我平常对农民 的了解、接触之外”,这话虽然好像不经意地在文章的开头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轻 易放过去,因为这里很清楚地说出了作者之所以能发现并转换素材的主观原因。试想, 一个与农民从不接触,对农民一点也不了解的人,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注农民的 兴趣吗?这样的人即使遇到了相同的农民人物素材,也不太可能由此开始继续观察并在 观察中不断调整视角,不断发现“意义”,不断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倘若 如此,这幅画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了。所以,这表面的偶然中蕴藏着深层的必然。 这一点,是作者能够敏感地发现素材的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作者发现 素材必备的心理基础 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者就会带着极大的关爱之心去接触素材,去发掘素材, 去发现素材的种种细微之处:“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动态”,“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一双 牛羊般的眼睛”,这些就构成了作者对原始素材的“中心印象”;作者“心里一阵猛烈的震 动,同情、怜悯、感慨. 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闰土、阿Q…生 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ˆ,这说明作者已经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感情的波澜涌动起来。于是,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至此,一部画 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 的父亲》”,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 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 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 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 切地画出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 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ˆ,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干裂焦灼的嘴唇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 何 深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本节探究的话题是有关原始素材转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罗中立的油画《我的 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 生活中直接发现的。表面看来,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 创作出杰作。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除了我平常对农民 的了解、接触之外”,这话虽然好像不经意地在文章的开头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轻 易放过去,因为这里很清楚地说出了作者之所以能发现并转换素材的主观原因。试想, 一个与农民从不接触,对农民一点也不了解的人,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注农民的 兴趣吗?这样的人即使遇到了相同的农民人物素材,也不太可能由此开始继续观察并在 观察中不断调整视角,不断发现“意义”,不断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倘若 如此,这幅画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了。所以,这表面的偶然中蕴藏着深层的必然。 这一点,是作者能够敏感地发现素材的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作者发现 素材必备的心理基础。 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者就会带着极大的关爱之心去接触素材,去发掘素材, 去发现素材的种种细微之处:“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动态”,“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一双 牛羊般的眼睛”,这些就构成了作者对原始素材的“中心印象”;作者“心里一阵猛烈的震 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闰土、阿 Q……生 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这说明作者已经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感情的波澜涌动起来。于是,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至此,一部画 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 的父亲》”,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 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 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 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 切地画出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 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干裂焦灼的嘴唇
仅剩下的一颗牙齿”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淳厚、善良、辛 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 结合以上油画创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 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知识导引”里已有了具体概括,这里再强调几点:其一,作者 在受到素材“触动ˆ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 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 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绘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 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 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事象,真可 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从写作过程本身来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道程序。所以,在素材的转换使用 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 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 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ˆ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 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 的地纳入文章后,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这可 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其实,与写作教学息息相关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原始素材经由作者的意 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的文章“题材”,进而创造出不朽名作这样的事例,在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生活人物,一旦被艺术家塑造成为典 型的艺术形象,一件原本寻常的生活小事,一旦被艺术家纳入他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会 产生化腐朽为神奇、变短暂为永恒的艺术魅力。据周遐寿(周作人)先生的《鲁迅小说里 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介绍,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 如“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此人当年常去鲁迅绍兴故宅对面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 口的小酒店里喝酒。他曾经偷过书,并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偷书不算偷,叫窃 不过被打断腿的不是他,而是孟夫子的族伯,绰号叫“跛鼓”的。鲁迅是以孟夫子做主要 的原型,集中了几个人的特点,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 当然,“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将原型人物转换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倾注了 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匠心。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就很具体地道出了其中 三昧:“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 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原生态的小人物,经过鲁迅生花的妙 笔,便转换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也为 我们在如何转换、使用素材的写作教学中提供了经典范本
“仅剩下的一颗牙齿”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淳厚、善良、辛 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 结合以上油画创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 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知识导引”里已有了具体概括,这里再强调几点:其一,作者 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 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 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绘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 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 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事象,真可 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从写作过程本身来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道程序。所以,在素材的转换使用 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 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 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 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 的地纳入文章后,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这可 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其实,与写作教学息息相关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原始素材经由作者的“意 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的文章“题材”,进而创造出不朽名作这样的事例,在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生活人物,一旦被艺术家塑造成为典 型的艺术形象,一件原本寻常的生活小事,一旦被艺术家纳入他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会 产生化腐朽为神奇、变短暂为永恒的艺术魅力。据周遐寿(周作人)先生的《鲁迅小说里 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版)介绍,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 如“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此人当年常去鲁迅绍兴故宅对面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 口的小酒店里喝酒。他曾经偷过书,并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偷书不算偷,叫窃。 不过被打断腿的不是他,而是孟夫子的族伯,绰号叫“跛鼓”的。鲁迅是以孟夫子做主要 的原型,集中了几个人的特点,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 当然,“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将原型人物转换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倾注了 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匠心。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就很具体地道出了其中 三昧:“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 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原生态的小人物,经过鲁迅生花的妙 笔,便转换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也为 我们在如何转换、使用素材的写作教学中提供了经典范本
以上是原始素材转换的两种基本途径:1、提炼和强化:2、文学意义的典型化。 (二)材料的有机转化 大家认真阅读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窗》和《窗的启示》后,会发现材料内容十分 丰富,大家在转述的时候必须考虑从论点所需要的角度来浓缩材料,即简明扼要,又能 有力证明论点。 以《窗》为材料,可以引出如下观点:“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勤 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根据观点的不同,转述材料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以“贫 困是一笔财富”为论点,转述时就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 子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之所以说贫困是财富,是因为 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已百之” 的上进心。 转述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观点的作 用。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 力的论证效果。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但不论怎样转换,都要符合材料向议论 文转化的基本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的叙 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 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二是 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 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 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主体地位变为从 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特写镜头”。同一则材料,翻手为“叙”,覆手为“议”,平卟 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因此,在 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 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 的描绘。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越是简洁越好。要做到这 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概括,二是评析,三是补述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 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
以上是原始素材转换的两种基本途径:1、提炼和强化;2、文学意义的典型化。 (二)材料的有机转化 大家认真阅读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窗》和《窗的启示》后,会发现材料内容十分 丰富,大家在转述的时候必须考虑从论点所需要的角度来浓缩材料,即简明扼要,又能 有力证明论点。 以《窗》为材料,可以引出如下观点:“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勤 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根据观点的不同,转述材料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以“贫 困是一笔财富”为论点,转述时就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 子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之所以说贫困是财富,是因为 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 的上进心。 转述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观点的作 用。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 力的论证效果。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但不论怎样转换,都要符合材料向议论 文转化的基本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的叙 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 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二是 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 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 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主体地位变为从 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特写镜头”。同一则材料,翻手为“叙”,覆手为“议”,平时 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因此,在 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 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 的描绘。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越是简洁越好。要做到这 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概括,二是评析,三是补述。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 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
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面有一个剪裁的功夫。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 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 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 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 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 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3、材料和议论的连接 (1)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在给材料作文中,如果写议论文,开头一般都要引述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 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 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 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 都是不符合给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一般来说,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式既可以 是先简述材料,再转入论点,也可以先提炼论点,再转述材料。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 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料 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另一种方法是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 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转述时如何迅速从叙述转为议题或论点。高尔基说过:“(开头) 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 开头要讲究“短、快”。短,即要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 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 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这样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 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 (2)如何恰当使用“连接句” 在议论文中运用材料进行论证时,可在观点和材料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言。有了过 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 (3)灵活使用夹叙夹议 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转述,可不拘泥于将所给材料连贯地引入议论文,还可以把 个材料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这是活用材料的高招。叙 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材料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转述时 必须考虑从论点所需要的角度来浓缩材料,即简明扼要,又能有力证明论点。 (三)材料的压缩与扩展 压缩与扩展,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两个层面 1、关于压缩
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面有一个剪裁的功夫。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 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 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 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 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 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3、材料和议论的连接 (1)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在给材料作文中,如果写议论文,开头一般都要引述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 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 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 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 都是不符合给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一般来说,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式既可以 是先简述材料,再转入论点,也可以先提炼论点,再转述材料。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 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料 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另一种方法是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 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转述时如何迅速从叙述转为议题或论点。高尔基说过:“(开头) 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 开头要讲究“短、快”。短,即要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 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 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这样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 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 (2)如何恰当使用“连接句” 在议论文中运用材料进行论证时,可在观点和材料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言。有了过 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 (3)灵活使用夹叙夹议 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转述,可不拘泥于将所给材料连贯地引入议论文,还可以把 一个材料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这是活用材料的高招。叙 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材料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转述时 必须考虑从论点所需要的角度来浓缩材料,即简明扼要,又能有力证明论点。 (三)材料的压缩与扩展 压缩与扩展,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两个层面。 1、关于压缩
对文章或语段进行压缩,要明确告诉学生,除了教材中讲到的要求之外,另外两个 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要能把文章(语段)读懂、读准、读透:二是要能用简洁明了 的语言表达出来。二者缺一不可。读不懂,读不准,读不透,会导致压缩走样,失去 了压缩的意义。语言表达不简洁明了,甚至病句连篇,同样会使压缩的内容“变味”。 2、关于扩展 所谓扩展,就是将给定的语言信息“由短变长”,即在不改变原有语言信息本意的基 础上进一步充实信息内容,使内容由简约到丰赡,由平实到生动,由抽象到形象。 扩展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借助提高自己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一是提 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压缩和扩展的方法,课本中有详细的讲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难点解析 (一)如何写好读后感(观后感)呢? 认真看下图并阅读后面的文字,然后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NETa 在2005年的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上,一组名为“中国慰安妇”的作品,获得了社 会生活新闻类组照金奖。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完整记录中国慰安妇生存状况的照片,它 的作者是来自杭州《晨报》的新闻摄影人陈庆港 陈庆港形容自己寻访现存慰安妇的初衷,源于向自己提出的一系列疑问:这是一群 什么样的人?她们是如何被日军抓走的?她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经历? 作为一名探访日军侵华史真相的记者,他的第一直觉是应该做些什么。他开始有意 地收集关于慰安妇的信息 尽管在陈庆港查阅的数十万字的资料里,不乏对慰安所的描述和慰安妇的口述实 例,但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越发强烈地希望去看一看这些活着的慰安妇,看看她们 现在的生活,看看曾经的伤痛究竟给她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对于这一切,白纸黑字的
对文章或语段进行压缩,要明确告诉学生,除了教材中讲到的要求之外,另外两个 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要能把文章(语段)读懂、读准、读透;二是要能用简洁明了 的语言表达出来。二者缺一不可。读不懂,读不准,读不透,会导致压缩“走样”,失去 了压缩的意义。语言表达不简洁明了,甚至病句连篇,同样会使压缩的内容“变味”。 2、关于扩展 所谓扩展,就是将给定的语言信息“由短变长”,即在不改变原有语言信息本意的基 础上进一步充实信息内容,使内容由简约到丰赡,由平实到生动,由抽象到形象。 扩展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借助提高自己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一是提 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压缩和扩展的方法,课本中有详细的讲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难点解析: (一)如何写好读后感(观后感)呢? 认真看下图并阅读后面的文字,然后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在 2005 年的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上,一组名为“中国慰安妇”的作品,获得了社 会生活新闻类组照金奖。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完整记录中国慰安妇生存状况的照片,它 的作者是来自杭州《晨报》的新闻摄影人陈庆港。 陈庆港形容自己寻访现存慰安妇的初衷,源于向自己提出的一系列疑问:这是一群 什么样的人?她们是如何被日军抓走的?她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经历? 作为一名探访日军侵华史真相的记者,他的第一直觉是应该做些什么。他开始有意 地收集关于慰安妇的信息。 尽管在陈庆港查阅的数十万字的资料里,不乏对慰安所的描述和慰安妇的口述实 例,但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越发强烈地希望去看一看这些活着的慰安妇,看看她们 现在的生活,看看曾经的伤痛究竟给她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对于这一切,白纸黑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