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國家凝成與民族融和 直到現在的西方人,民族與國家始终未能融和一致。中國史上的「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之大工 就西方而言,希臘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國家的,羅馬人是有了國家而不能融凝爲民族的。 即是「國家凝成」,國家凝成亦正為民族融和。中國文化,便在此兩大鋼領下,逐步演進。 『民族」與「國家』都只爲文化而存在。因此兩者間常如影随形,有其很親密的聯繫。一民族融和 世界的觀念裹。他們只把民族和國家當作一個文化機體,並不存有狭義的民族觀與狭羲的國家觀 此中國的國家亦随之而接展。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裹,也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 其次說到國家,中國人很早便知以一民族而創建一國家的道理,正因中國民族不斷在擴展中,因 要歸功於其民族之德性與其文化之内涵,關於這一層,我們在下面將絡續申迹。 所吞诚或衡散。我們可以說,中國民族是票有堅强的持續性,而同時又具有偉大的同化力的。這大半 與更新中。但同時他的主幹大流,永遠存在,而且極明顯的存在,並不為他藏續不断地所容納的新流 上面四個段落,僅是勉强制分以便陳說。其實中國民族常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和,和不断的擴大 國另一全盛時期之先兆
水。華夏民族,很可能指的是在今河南省嵩山山服西南直到漢水北岸一带的民族而言。夏代的祖先即 在河南境内的,很可能便是今之嵩山,故今密縣附近有古華城。而夏則為水名。古之夏水即今之漢 有很大分别。據有些學者的意見,華與夏很可能本是指其居住的地名。在周禮和國語兩書裹,華山是 中國民族之本幹,在春秋時代人的口裹,常稱為诸華或渚夏,華與夏在那時人的觀念裹,似乎没 以下我們對於古代中國「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之兩大事業,分成五個段落來加以叙迹。 物與古文字,大體都是用來證明而不是用來椎翻古史記载的。 現在装迹中國古代,也不必拘枸以地下發掘的寶物作根據。因爲在中國最近数十年来地下發掘的古器 與神話有很清楚的分别。因此中國古史傳說,雖也不免有些神話成分之屌雜,但到底是種少的。我們 千年,從未間缺過。即在此以前,中國也有不少古籍記戴,保存到現在。而且此等古籍,早已對歷史 遠在西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即中國西周共和元年以來,中國人便有明確的编年史,直到現在快近三 有一事,須先申述。中國民族是對於人事最具清明的頭腦的,因此對歷史的興趣與智識亦發達甚早。 程,很早在先秦時代已全部完成了。而且又是調和一致了。我預備在本章裹約略颖述其經通。但在此 中國文化史導論 二四
第二章國家凝成興民族融和 代所謂的華夏民族。 二五 随縣境。我們約略可以說,黄帝部族在准水流域,神腹部族則在漢水流域。兩部族束西對峙而又互通 省中部襄城、許昌、新鄭一帶神股部族稍偏西,在今河南省西部南陽、内鄉一带,或直到今湖北省 族,在華夏系裹是比較重要的兩支。他們的居地,大抵全在今河南省境。黄帝部族稍偏東,在今河南 也是促進中國人很早就能相互同化形成一大民族的原因。黄帝醫於姬姓,神農屬於姜姓。姬、姜兩部 代,中國似乎已有一種「同姓不婚」的習價,因此各部落的男女,必與鄰居部落通婚姻。這一制度, 姓」的分别。大抵男子稱「氏」,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稱『姓」,表示其部落之血統。在很早時 比較可信的,有神農、黄帝的故事。這便是華夏族中的兩大支。中國在很早的古代,即有一種「氏、 華夏民族乃中國民族之主幹,因此中國古代史也以華夏民族為正統。在中國古史傳說裹,最早而 早有史以前,各地相互間也早已有一種人文同化之向。由此在很早也就能形成為一個大民族,即後 廣,而水道相蜡,易於交通,再則各地均同樣宜於農業之發展,生活情形易於同化·因此中國人在很 了。他們散居在中國北方平原上,自然可以有許多支派和族系的不同。但因中國北方平原,區域鲜 上,說到中國民族的原始情形,則現在尚難詳定。大體上中國民族遠在有史以前,早已是中國的土著 在此一带,若再由夏代逆溯上去,則黄帝、虞舜等的故事,也在這一帶的相近地面流傳。至於更推而
中國文化史導論 面亦備考驗,舊共主死後,繼承人正式攝政三年,然後退居以待各方意見之表示。後世相傳的三年之 承人選確定,則在舊共主的晚年,先使繼承人暫代政務,亮老舜攝,又曰舜相堯。一面籍资歷練,一 制度大體如下:舊的共主先因其他各部族領袖之推舉(「岳牧咸薦」)而預行物色其繼承人,待缴 所謂「禪讓制度」的產生。自有禪讓制度,便可免得兵戎相畢。根據孟子萬章篇和尚書典所說,這 由神股部族所傳裹,以後則為黄帝部族所奪取,但稍後到唐、虞時代,似乎有一種新的推選方法,即 出一個公認的共主之必要。此事在黄帝、神震的傳說裹,已透露得很明白。此共主的資格,似乎最先 中國古代各部族間,既已很早便通婚姻,則相互間必有許多問题待求解決,於是各部族間遂有推 古史裹往往只看地名遷徙,可以推溯出民族遷徙的痕蹄來。 的山名了。華夏族的勢力向北伸展,到治水流域,因此今山西省南境,在古代也稱為夏幢了。在中國 部族在此戰爭,殆亦爲此。此後華夏族的勢力,向西伸展,到滑水流域,因此現在的華山便成為陕西 原各部族共同事奪的一個目標。因此占到烹池的,便表示他有爲各部族間共同領袖之資格,黄、震兩 部解縣境。大抵這兩部族的勢力均在向北伸展,渡通黄河。解縣附近有著名的鑒池,或為古代中國中 烟,其來已久。古史又說,黄帝與神震氏後商戰於阪泉之野。據本書作者推捌,阪泉應在今山西省南 婚姻。古史傅說,神腹氏母親,乃黄帝部族裹一個后妃。此雖不可即信,但卻說明了此兩部族互通婚 二六
第二章國家凝成與民族融和 四 截相同。這些王公的年代正與夏朝同時,我們既知太史公對商代世系確有根據,也可信他 第二·是近代安陽殷墟發掘的巍甲文字,記戴商湯以前先王先公的名號,大致與史記商本紀所 殷、周連說,這是西周初年人人口中的古史系統,宜可遵信。 第一:是尚書裹召能、多土、多方諸篇,西周初年的君臣,他們追迹以前王朝傳統,都是夏、 確有一個夏王朝,這有兩層理由。 中國古代史,直到夏王朝之存在,現在尚無地下發現的直接史料可資證明,但我們不妨相信古代 讓改成傅子之局,此後的中國史,遂有正式數百年繼統傳绪的王朝。 在說唐、虞時代尚為中國古代各部族間公推共主的時期,這大致是可信的。直要到夏禹以後,始由撰 秋、戰國時一致公認的理想黄金時代。、舜、禹諸人,也為當時一致公認的理想模範皇帝。我們現 孟子、典的敲远,是否全屬當時實情,現在無從懸断。但堯、舜、禹的禪讓時代無疑的為春 則新共主地位始確立,舜、禹皆由此取得其新共主的資格。 喪,即由此起,在此三年之喪的時期内,一切政事由家宰主持,新王不參加頂聞。若各方一致裤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