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文化之地理背景 之類。也有許多水流,如雕水、水(即澳水)之類。自此(歸德)稍向北,到河南中部,則有榮 德附近,那裹並非黄河流經之地,但在古代則此一带地面保存很多的湖澤,最有名的如孟渚澤、蒙譯 物,因此我們對於此一時期中在此地域的商文化,增多了不少新智識。原來的商族,則在今河南省 之久。最近五十年内,在那裹發掘到許多牛押骨與總版,上刻貞卜文字,正爲此時代股、商王室之遺 流人黄河·這裹是古代殷、商氏族的政府所在地。他們本由黄河南岸遷來,在此建都,達二百八十年 北流,靠近太行山麓,到今天津附近之渤海灣人海。在今安陽縣(舊影德府)附近,便有漳水、道水 中國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東部,一到鄭縣境,即折向北,經今河南潘縣大怀山下,直向 古代較為西部的一個文化系統。 可疑之事。因此上述虞夏周三氏族的文化,很早便能融成一體,很離再分辨的了。這可以說是中國 之可能。無論如何,周部族在其定居渭河下游之後,常與黄河東岸粉水流域居民交通接畅,則爲斷無 陕西谓河上流逐步東移。但據本書作者之意見,似有從山西汾河下流西渡黄河轉到陕西渭河下流 的虞部族相接觸。其主要的渡口為平陸的茅津渡,稍東的有孟津。周部族之原始居地,據舊說乃自今 據中國古史傳說,虞、夏文化極相密接,大概夏部族便從洛水流域向北渡過黄河,而與份水流域 生長。而黄河的幾個渡口,在今山西省河律、臨晉、平陸諸縣的,則爲他們當時相互交通的孔道
埃及、巴比命、印度諸邦,有的只藉一個河流,和一個水系,如埃及的尼羅河。有的是兩條小水合成 中國文化史導論 我們只根被上文約略所談,便可見古代中國文化環境,實與埃及、巴比侖、印度諸邦絕然不同。 河渚流域,都成爲中國文化區域之一部分,其事更屬照明 河流域外,而遠在商代早已在中國文化區域裹。及到周代翼起,則長江流域、漢水、淮水、濟水、意 說不定古代商族的文化勢力尚可跨越准、漢以南,而抵達長江北岸。這些地帶,嚴格言之,早已在黄 有膏水流域的低雍地带。向東北則直至遮河流域,向南則到准水流域,向西南則到漢水流域之中游· 政治勢力,似乎向西直達谓水流域,早與周部族相接畅,而向東則達今山東、河北兩省沿海,中間包 現在再從古代商族的文化地域說起。因爲有新出土的甲骨文為證,比較更可信據。那時商王室的 也就很雄分辩說他們是兩個系統。更赚說這兩大系統的文化,软先孰後。 但在有史以前很早時期,似乎上迹的中國東西兩大系統的文化,早已有不断的接觸與往來,因此 朔上去,或可發生在中國之極東,燕、齊演海一带,現在也無從詳說了。 河南之安陽,此即所謂股幢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較為東部的一個文化系統。這一個文化系統,再 沼澤地带產生。那一带正是古代准水、濟水包裹下的大平原,商代文化由此漸漸度河向北伸展而至今 釋、圃田澤等。自此稍東北,山東西部,則有菏澤、雷夏、大野等譯。大抵商部族的文化,即在此等
第一章中國文化之地理背景 五 因此中國文化開始便易走進一個大局面,與埃及、巴比命、印度,始终限制在小面積裹的情形大大不 一到其小區域内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限度,又可藉著小水系進到大水系,而相互間有親密頻繁的接觸。 度,再一面又得四選的天然屏障而滿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則極適合於古代社會文化之醒聽與成長。但 的灌溉區域,诸區域相互間都可隔離獨立,使在這一個區域裹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適合的濃 純。只有中國文化,開始便在一個模雜而廣大的地面上展開。有瘦雜的大水系,到處有堪作農耕憑藉 印度地形較複雜,但其最早發展,亦只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他的地形仍是比較單 地圖仔细對看,便知其間的不同。埃及和巴比侖的地形,是單一性的一個水系與單一性的一個平原。 小水系上開始發展,漸漸演大蔓延,潇漫及於整個大水系。我們只要把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的 渭水者有禮水、满水等。此等小水,在中國古代史上皆極著名。中國古代的震業文化,似乎先在此請 此下還有第四級第五級等諸水系,如济水相近有陳水,谭水相近有祺水、澳水,入洛水者有伊水,人 爲第一级,漢水、准水、濟水、迷河等可爲第二級,渭水、泗水、洛水、份水、滩水等則為第三級, 許多河流與許多水系,而且都是種大和桓複雜的。那些水系,可照大小分成許多等級。如黄河、長江 算有印度河與恒河兩流域,但兩河均不算甚大,其水系亦基簡單,没有許多支流。只有中國,同時有 一流,如巴比命之底格里斯奥阿付激底河,但其實仍只好算一個水系,而且又都是很小的。只有印度
像而知。兹再約舉其大者言之。 二 與富足的社會,又是絕不相似了 與小家庭中的獨養子不同。這是中國文化奥埃及、巴比侖、印度相具原於地理背景之最大的一點。 同。若把家庭作警喻,埃及、巴比侖、印度是一個小家庭,他們只備一個搖籃,只能長育一個孩子 中國文化史導論 根據上迹,古代中國因其天然環境之特殊,影馨其文化之形成,因有許多獨特之點,自亦不難想 相類似。因此中國人開始便在一種勤套耐勞的情况下創造他的文化,較之埃及、巴比命、印度之開戰 所描寫那時的節令物產以及一般農民生活,便知那時情形實與現在山西、陕西一带黄河、渭水附近甚 及、印度地之豐富。古代中國北部應該和現在的情形相差不遠,我們只看周初時代豳風七月詩裹 帶,在北緯三十五度左右。黄河流域的氣候,是不能和埃及、印度相比的,論其雨量,也遠不如埃 產比較豐足,衣食易給,他們的文化,大抵從多量的間暇時間裏產生。只有中國已在北温带的較北地 其次再有一點,則關於氣候方面。埃及、巴比侖、印度全都近在熱帶,全在北緯三十度左右,物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他能具精好幾個搖篮,同時撫養好幾個孩子。這些孩子成長起來,其性情習惯自
第一章中國文化之地理青景 在尚新之氣概,此又爲並世諸民族所不速 任何民族所不及。 七 力,不易腐化。直到現在,只有中國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見其有雖若陷於老朽,而仍有其内 在其文化生長過程下,社會内部亦始終能保持一種勤奮與樸素的美德,使其文化常有新精 獨有中國文化,因在較苦瘠而較廣大的地面產生,因此不斷有新刺激與新發展的前途。而 的刺激,使其活力無地使用,易於趣向過度的奢侈生活,而招致社會内部之安逸與退化。 第三三·古代文明多在小地面的肥沃區域裏產生,因此易於到達其頂點,很早便失卻另一新鮮向前 至現在成爲世界上文化縣歷最悠久的國家,又爲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 外來異族之抵抗力量特别强大,得以不受摧殘,而保持其文化進展之前程,逐漸發展。直 展。獨有中國文化,因在大環境下展開,又能迅速完成國家内部之團結與統一,因此對於 第二:在小環境裹產生的文化社會,每易遭受外圍文化較低的異族之侵凌,而打斷或阻礙其發 種團結與處理之方法與才能。遂使中國人能迅速完成爲一内部統一的大國家,爲世界同時 化,自始即在一大環境下展開,因此易於養成並促進其對於政治、社會凡屬人事方面的藝 第一·古代文化發展,皆在小環境裏開始,其缺點在於不易形成偉大的國家組織。獨有中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