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面内位移的散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散斑测量平面位移的基本原理 2.进行面内位移的散斑测量,对散斑测量形成定性认识 二、实验原理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引起前方空间散斑场分布的变化,通过测量散斑场的变 化,从而得到物体位移的相关信息。测量面内位移的原理见图1。实际测量时, 以单束激光S照射物体U的表面,在物体前方空间将充满散斑,取相机靶面平行 物平面的位置。当物体发生位移时,空间散斑颗粒也发生位移,则空间散斑在数字 相机靶面上也同样发生位移,在电脑中分别记录下物体位移前后的空间散斑图。在 位移前散斑图上,取散斑某子区,将其在位移后的数字散斑图上进行相关搜索,由 相关系数的最大值求出位移值。 S P P 图1散斑面内位移测量原理图 三、实验器材 光电实验平台、电脑 四、实验光路图 4
4 实验二 面内位移的散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散斑测量平面位移的基本原理 2. 进行面内位移的散斑测量, 对散斑测量形成定性认识 二、 实验原理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引起前方空间散斑场分布的变化,通过测量散斑场的变 化,从而得 到物体位移的相关信息。测量面内位移的原理见图 1。实际测量时, 以单束激光 S 照射物体 U 的表面,在物体前方空间将充满散斑,取相机靶面平行 物平面的位置。当物体发生位移时,空间散斑颗粒也发生位移,则空间散斑在数字 相机靶面上也同样发生位移,在电脑中分别记录下物体位移前后的空间散斑图。在 位移前散斑图上,取散斑某子区,将其在位移后的数字散斑图上进行相关搜索,由 相关系数的最大值求出位移值。 图 1 散斑面内位移测量原理图 三、 实验器材 光电实验平台、电脑 四、 实验光路图
CMOs a-激光器,b-衰减片,c-反射镜,d-显微物镜,e-准直透镜,f-可变光阑, g-分光棱镜,i-反射机构,0数字相机 五、实验步骤 1.开机,激光器a通电,待光强稳定: 2.按实验光路图布置好光路,扩束激光: 3.在反射机构1,上安装反射镜: 4.调节反射机构及分光棱镜,使得激光照射进数字相机0: 5.运行实验软件,选择实验二,点击“采集”,使得数字相机工作,移动数字 相机o,使散斑图案清晰: 6.将反射机构1上的反射器件替换为铝片,观察散斑图案,并保存图片: 7.向任意方向轻移反射器件,观察散斑图案,并保存图片 8.点击“数据处理”,在软件数据处理界面,分别点击“读取原始图像”、“读 取位移图像”,选择开始保存的位移前后两幅图。点击“原始图像”“位移图像” 按键可以分别观察读入图片是否正确。 9.点击“散斑计算”,记录计算出的结果。 10.重复6-9,多测几组数据并记录。 5
5 a-激光器,b-衰减片,c-反射镜,d-显微物镜,e-准直透镜,f-可变光阑, g-分光棱镜, i-反射机构,o-数字相机 五、 实验步骤 1. 开机,激光器 a 通电,待光强稳定; 2. 按实验光路图布置好光路,扩束激光; 3. 在反射机构 i,上安装反射镜; 4. 调节反射机构及分光棱镜,使得激光照射进数字相机 o; 5. 运行实验软件,选择实验二,点击“采集”,使得数字相机工作,移动数字 相机 o,使散斑图案清晰; 6. 将反射机构 i 上的反射器件替换为铝片,观察散斑图案,并保存图片; 7. 向任意方向轻移反射器件,观察散斑图案,并保存图片 8. 点击“数据处理”,在软件数据处理界面,分别点击“读取原始图像”、“读 取位移图像”,选择开始保存的位移前后两幅图。点击“原始图像”“位移图像” 按键可以分别观察读入图片是否正确。 9. 点击“散斑计算”,记录计算出的结果。 10. 重复 6-9,多测几组数据并记录
实验三物体形变的散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散斑干涉原理 2.进行形变的散斑测量 二、实验原理 测量形变的原理见图1。M1是被测面,反射后的激光为物光,M2是参考面, 反射后的激光为参考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像面PP,上形成散斑干涉图。 B1 Bo M1被测面(粗糙面) 激 P P1 图1形变测量原理图 物光的光强分布为: U(r)=u.(r)expΦ.(r) (1) 其中(r)是光波的振幅,Φ。(r)是经物体漫射后的物体光波的相位。 参考光的光强分布为: U(r)=uR(r)eXpΦR(r) (2) 物光与参考光在CCD靶面上汇合形成光强I()为: I(r)=u2+uR+2u。4Rcos(p。-pR) (3) 当被测物体发生变形后,表面各点的散斑场振幅u(r)基本不变,而位相。(r)将 改变为中。(r)-△(r),即 U。=un(r)exp[p。(r)-△(r)] (4) 其中△Φ(r)为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相位变化。 变形前后的参考光波维持不变。这样,变形后的合成光强I(r)为: I(r))=u2+uR+2u。g COS中。-中R-△(r)】 (5) 对变形前后的两个光强进行相减处理: 6
6 实验三 物体形变的散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子散斑干涉原理 2. 进行形变的散斑测量 二、 实验原理 测量形变的原理见图 1。M1 是被测面,反射后的激光为物光, M2 是参考面, 反射后的激光为参考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像面 PP1上形成散斑干涉图。 图 1 形变测量原理图 物光的光强分布为: U (r) u (r) exp (r) o = o Φo (1) 其中 ( ) 0 u r 是光波的振幅, ( ) 0 Φ r 是经物体漫射后的物体光波的相位。 参考光的光强分布为: UR (r) = uR (r)expΦR (r) (2) 物光与参考光在 CCD 靶面上汇合形成光强 I(r)为: ( ) 2 cos( ) 2 2 o R o R o R I r = u + u + u u φ − φ (3) 当被测物体发生变形后,表面各点的散斑场振幅u (r) o 基本不变,而位相 (r) φ o 将 改变为 (r) (r) φ o − Δφ ,即 ( ) exp[ ( ) ( )] ' U u r r r O = o φ o − Δφ (4) 其中ΔФ(r)为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相位变化。 变形前后的参考光波维持不变。这样,变形后的合成光强 ( ) ' I r 为: ( ) 2 cos[ ( )] ' 2 2 I r u u u u r = o + R + o R φ o − φ R − Δφ (5) 对变形前后的两个光强进行相减处理:
I=I(r)-I(r) =hu后+u项+2u,4ecos[。-pR-△(r)-后+u项+2u,4ecos(。-pR】 a..in()-et sin ee (6) 由式(6)可见,相减处理后的光强是一个包含有高频载波项 sim(4。-中a)-4p] 的低频条纹sin△o。该低频条纹取决于物体变形引起的光 2 2 波相位改变。 这个光波相位变化与物体变形关系从光波传播的理论可以推导出来,即有: A0=20+cos0)+dsnol (7) 其中1是所用激光波长,0是照明光与物体表面法线的夹角,d是物体变形的 离面位移,d是物体变形的面内方向位移。 为了使光路对离面位移敏感,应该使照明角0比较小,即cos0≈1,sin0≈0,则 由(7)式可以得到: △0=4切d (8) 有(6)式可知,在暗条纹处, △中=2kπ (9) 由(8)式和(9)式可得到: d号 (10) 即暗条纹处的离面位移是半波长的整数倍。 三、实验器材 光电实验平台、电脑 四、 实验光路图 7
7 ( ) ( ) ' I = I r − I r = 2 cos[ ] ( ) [ 2 cos( )] 2 2 2 2 o R o R o R uo uR uouR o R u + u + u u φ −φ − Δφ r − + + φ −φ = 2 ( ) sin 2 ( ) 4 sin ( ) r r u uo R o R ϕ ϕ φ φ Δ ⎥ ⎦ ⎤ ⎢ ⎣ ⎡ Δ − − (6) 由 式 (6) 可 见 , 相 减 处 理 后 的 光强是一个包含有高频载波项 ⎥ ⎦ ⎤ ⎢ ⎣ ⎡ Δ − − 2 ( ) sin ( ) r o R ϕ φ φ 的低频条纹 2 ( ) sin Δϕ r 。该低频条纹取决于物体变形引起的光 波相位改变。 这个光波相位变化与物体变形关系从光波传播的理论可以推导出来,即有: [ ] θ θ λ π φ (1 cos ) sin 2 1 2 Δ = d + + d (7) 其中λ 是所用激光波长,θ 是照明光与物体表面法线的夹角, 1 d 是物体变形的 离面位移, 2 d 是物体变形的面内方向位移。 为了使光路对离面位移敏感,应该使照明角θ 比较小,即cosθ ≈ 1,sinθ ≈ 0 ,则 由(7)式可以得到: 1 4 d λ π Δφ = (8) 有(6)式可知,在暗条纹处, Δφ = 2kπ (9) 由(8)式和(9)式可得到: 2 1 kλ d = (10) 即暗条纹处的离面位移是半波长的整数倍。 三、 实验器材 光电实验平台、电脑 四、 实验光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