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单项选择题 1.1995年1月18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两 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提出了() A“一国两制”B八项主张C九条方针 2.“一国两制”的政策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将至少保持()年不变 A30年B50年C100年 国两制”首先是从探索解决()问题后开始的。 A香港B澳门C台湾 4.1982年1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A叶剑英B邓小平C李先念 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 A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C马克思主义的和 平共处原则 6.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7.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8.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 A.我国建成小康社会 B.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台湾人民 D.台湾当局 9.《反分裂国家法》的主题是 A.实现“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B.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 C.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 D.必要时采取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10、“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统 D、和平统 11、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对两岸政策的实质是() A、以拖拒统B、挟洋自重 C、以武拒统 D、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2、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1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1995 年 1 月 18 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两 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提出了 ( ) 。 A “一国两制” B 八项主张 C 九条方针 2.“一国两制”的政策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将至少保持 ( ) 年不变。 A 30 年 B 50 年 C 100 年 3.“一国两制”首先是从探索解决 ( ) 问题后开始的。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4.1982 年 1 月, ( )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A 叶剑英 B 邓小平 C 李先念 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 ( ) 。 A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 马克思主义的和 平共处原则 6.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7.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8.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 ) A.我国建成小康社会 B.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台湾人民 D.台湾当局 9.《反分裂国家法》的主题是 ( ) A.实现“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B.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 C.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 D.必要时采取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10、“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 ) A、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11、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对两岸政策的实质是( ) A、以拖拒统 B、挟洋自重 C、以武拒统 D、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2、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13、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D、无管辖关系 14、下列权利中,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拥有的是哪一项() A、行政管理权B、外交权C、立法权D、司法权 15、“一国两制”作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是() A、单一制B、复合制 C、基本上是单一制,但又具有复合制的某些特征 D、基本上是复合制,但又具有单一制的某些特征 16、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 A、由中央人民政府委派的B、由香港人民选举产生的 C、由香港人民协商产生的D、由香港选举产生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 17、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 A、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B、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8、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国等协商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用于() A香港B澳门 C南海D台湾 2、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具有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 构想获得了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C香港回归祖国,开 始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D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E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从此大陆人民可以像在大陆各省区自由流动一样自由地出入香港特别行政区 4、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 保持香港的几个不变,即香港原有的() A社会制度不变B生活方式不变C法律基本不变D外交事务和防务不变E政治体制 不变
2 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13、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是( )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D、无管辖关系 14、下列权利中,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拥有的是哪一项( ) A、行政管理权 B、外交权 C、立法权 D、司法权 15、“一国两制”作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是( ) A、单一制 B、复合制 C、基本上是单一制,但又具有复合制的某些特征 D、基本上是复合制,但又具有单一制的某些特征 16、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 ) A、由中央人民政府委派的 B、由香港人民选举产生的 C、由香港人民协商产生的 D、由香港选举产生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 17、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 ) A、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B、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8、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协商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用于 ( ) 。 A 香港 B 澳门 C 南海 D 台湾 2、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 ) 。 A 独立的外交权 B 行政管理权 C 独立的防务权 D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 立法权 3、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具有重大意义 ( ) 。 A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B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 构想获得了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C 香港回归祖国,开 始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D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E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从此大陆人民可以像在大陆各省区自由流动一样自由地出入香港特别行政区 4、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 保持香港的几个不变,即香港原有的 ( ) 。 A 社会制度不变 B 生活方式不变 C 法律基本不变 D 外交事务和防务不变 E 政治体制 不变
5、“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是() A其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保持港、澳、台行使外交和国际权 E保持港、澳、台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 个国家、两种制度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C高度自治D50年不变E完全自治 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A“一中一台”B“两个中国”C“一国两府”D“台湾独立”E“外国插手”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9.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 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10.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意见,这主要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1、“一国两制”构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西藏问题E、新疆问题 12、“一国两制”构想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以“统一的中国”的原则为核心 B、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 不变 C、采取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任何情况下都不诉诸武力 D、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E、港、澳、台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1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E、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14、下列全国性法律中,那些在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3 5、“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是 ( ) 。 A 其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 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 保持港、澳、台行使外交和国际权 E 保持港、澳、台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6、“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 ( ) 。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 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C 高度自治 D 50 年不变 E 完全自治 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 ) A “一中一台” B “两个中国” C “一国两府” D “台湾独立” E “外国插手” 8.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9.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 ) 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 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10.2005 年 3 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意见,这主要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1、“一国两制”构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E、新疆问题 12、“一国两制”构想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 A、 以“统一的中国”的原则为核心 B、 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 不变 C、 采取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任何情况下都不诉诸武力 D、 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E、 港、澳、台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1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E、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14、下列全国性法律中,那些在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15、香港包括( A、香港岛B、路环岛C、九龙D、新界E、凼仔岛 16、和平共处原则适用于解决() A、社会制度相同国家之间的矛盾B、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C、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D、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E、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制度不同的地区之间的矛盾 17、台湾问题 A、是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B、是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C、决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D、只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E、只能用武力的方式解决 18、“一国两制”构想() A、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B、扭曲了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 C、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D、增添了爱国统一战线任务的内容 E、改变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 19、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国,就是( A、通过经济交流的手段来解决B、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C、放弃使用武力手段D、力争用和平手段解决 E、不承诺放弃运用武力手段 20、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 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B、对付台独长期拒绝和平统一谈判这种以拖拒统的阴谋 C、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 D、对付台湾人民的 E、以武力压台湾统 21、《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提到中国政府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种情况是() A、如果台湾当局领导人再次发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论 B、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 C、如果民进党上台并推行其台独主张 D、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 E、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的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香港和澳门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出发点和前提是采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因而,解决台湾问题在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采用非和平的方式。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自治权包括外事权和内政的某些权利。 4、香港、澳门回归后,内地的居民即可自由地进出这两个地区。 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都是一种地 方性的法律 国两制”的核心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7、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香港原来就有的
4 15、香港包括( ) A、香港岛 B、路环岛 C、九龙 D、新界 E、凼仔岛 16、和平共处原则适用于解决( ) A、社会制度相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B、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C、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D、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E、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制度不同的地区之间的矛盾 17、台湾问题( ) A、是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 B、是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C、决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 D、只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E、只能用武力的方式解决 18、“一国两制”构想( ) A、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 B、扭曲了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 C、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 D、增添了爱国统一战线任务的内容 E、改变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 19、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国,就是( ) A、通过经济交流的手段来解决 B、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C、放弃使用武力手段 D、力争用和平手段解决 E、不承诺放弃运用武力手段 20、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 ) 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B、对付台独长期拒绝和平统一谈判这种以拖拒统的阴谋 C、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 D、对付台湾人民的 E、以武力压台湾统一 21、《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提到中国政府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种情况是( ) A、如果台湾当局领导人再次发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论 B、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 C、如果民进党上台并推行其台独主张 D、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 E、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的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香港和澳门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出发点和前提是采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因而,解决台湾问题在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采用非和平的方式。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自治权包括外事权和内政的某些权利。 4、香港、澳门回归后,内地的居民即可自由地进出这两个地区。 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都是一种地 方性的法律。 6、“一国两制”的核心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7、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香港原来就有的
8、台湾问题决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四、简答题 国两制”的涵义是什么? 2、特别行政区之“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江泽民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 5、“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6.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论述题 1.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论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3.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实施“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四大好处 4、为什么说 国两制”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5、请根据“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澳门模式及两岸关系现状展望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1题 材料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对华政策有一段短暂的观望时期。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 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开始公开鼓吹“台湾地位未定”,以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 台驻军,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由此到1979年长达30年的中美隔绝与对抗。美国对华采取“不承认” “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加入联合国(在T0年代初以前)的对华“遏制战略”。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武 装冲突,70年代苏攻美守的国际战略形势,中美两国的一次具有共同的国际战略和安全利益,中美两国间的 其他矛盾和分歧成为次要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确立双方反对霸权共同立场。接着,在“断 交、废约、撤军”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中美于1978年12月16日发表《建国公报》,并于1979年1月1日正 式建交,但美国国会同时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对美中关系造成严重和长 远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美国对台湾关系中的“售武”问题重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大焦点。1982年《八一七 公报》是两国建交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个范例 1989年发起,重新以中国出现的“政治风波”为由,干涉中国内政,几乎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制裁。中 国靠国内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有效的反制裁外交,迫使布什政府在其任期结束时取消了大部分对华 制裁措施。由此1992年民主党候选人比尔?克林顿在大选中指责布什政府“骄纵中国人”,对华政策“软弱 称他当选后将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时过境迁,在1999-2000年的美国大选中,小布什又竭力指责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太过软弱,反对中美“建 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鼓吹“限制性接触”,重点放在“遏制战略”上来。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学家戴维香博士的一篇文章颇为清晰地说明了这种态度“克林顿关于中美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的说法不切实际”,而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危险的对手也是夸大其词”。一方面“中美之间共同利益 太少,而分歧却根深蒂固,因而维持不了仍何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也没有长期对抗不可避 免的那种战略野心,或者是对抗成为可能的那种无法缓和的敌意”。他认为在今后10年内,中美关系将处于 种“冲突、共同合作因素相混合的含糊不清状态”。7月12日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公布的《美国国家利益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潜在战略对手”,但短期内还不会“对美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构成 挑战”,认为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是美国在东亚“有关生死的国家利益之一”。在“9?11”事件后,中 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主张暂时有所抬头。布什一再强调:中美价值观不同,然而我们在全球有共同的利益 我们的任务是在促进国家利益和推广价值观的本能之间进行权衡。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参议院批准其任职的听证会上,分析不是政府的环球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他说: 我们将根据中国的表现决定对华政策。中国便不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但也不是不可避免和改变不了的敌人
5 8、台湾问题决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四、简答题 1、“一国两制”的涵义是什么? 2、特别行政区之“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江泽民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 5、“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 6.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论述题 1.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论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3.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实施“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四大好处。 4、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5、请根据“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澳门模式及两岸关系现状展望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 1 题 材料一: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对华政策有一段短暂的观望时期。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 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开始公开鼓吹“台湾地位未定”,以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 台驻军,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由此到 1979 年长达 30 年的中美隔绝与对抗。美国对华采取“不承认”, “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加入联合国(在 70 年代初以前)的对华“遏制战略”。1969 年中苏边境发生武 装冲突,70 年代苏攻美守的国际战略形势,中美两国的一次具有共同的国际战略和安全利益,中美两国间的 其他矛盾和分歧成为次要问题。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确立双方反对霸权共同立场。接着,在“断 交、废约、撤军”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中美于 1978 年 12 月 16 日发表《建国公报》,并于 1979 年 1 月 1 日正 式建交,但美国国会同时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对美中关系造成严重和长 远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美国对台湾关系中的“售武”问题重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大焦点。1982 年《八一七 公报》是两国建交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个范例。 1989 年发起,重新以中国出现的“政治风波”为由,干涉中国内政,几乎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制裁。中 国靠国内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有效的反制裁外交,迫使布什政府在其任期结束时取消了大部分对华 制裁措施。由此 1992 年民主党候选人比尔?克林顿在大选中指责布什政府“骄纵中国人”,对华政策“软弱”, 称他当选后将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时过境迁,在 1999-2000 年的美国大选中,小布什又竭力指责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太过软弱,反对中美“建 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鼓吹“限制性接触”,重点放在“遏制战略”上来。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学家戴维香博士的一篇文章颇为清晰地说明了这种态度“克林顿关于中美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的说法不切实际”,而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危险的对手也是夸大其词”。一方面“中美之间共同利益 太少,而分歧却根深蒂固,因而维持不了仍何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也没有长期对抗不可避 免的那种战略野心,或者是对抗成为可能的那种无法缓和的敌意”。他认为在今后 10 年内,中美关系将处于 一种“冲突、共同合作因素相混合的含糊不清状态”。7 月 12 日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公布的《美国国家利益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潜在战略对手”,但短期内还不会“对美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构成 挑战”,认为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是美国在东亚“有关生死的国家利益之一”。在“9?11”事件后,中 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主张暂时有所抬头。布什一再强调:中美价值观不同,然而我们在全球有共同的利益, 我们的任务是在促进国家利益和推广价值观的本能之间进行权衡。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参议院批准其任职的听证会上,分析不是政府的环球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他说: “我们将根据中国的表现决定对华政策。中国便不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但也不是不可避免和改变不了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