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纵览 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马克 思和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 人类的生活。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 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观点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 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 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探索世界的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找 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 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实践在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 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 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 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晢学模块 的基本内容。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 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 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总论(第一、二三课)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辩证认识论(第六课)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联系的观点(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第八课) 矛盾的观点(第九课 创新意识(第十课) 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十二课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模块纵览 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马克 思和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 人类的生活。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 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观点。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 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 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探索世界的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找 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 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实践在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 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一、《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 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 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 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 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 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一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 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 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 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 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 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 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 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 情境导入等方式,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由于学生刚接触哲学,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所以建议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结合学生实 际安排课时,原则上每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但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理论性较强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可安排两课时。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辩证机朴 唯物械素 主义唯唯 真正的 物物 哲 物主义义义 生活的关系物赵 与世界观的关系系统化 唯心主义观唯心主叉 客观唯心主义 具体科学的关系础可 可知论 问否不可知论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标题为“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两 个:一是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两个问题,教 材设计了两个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时实际上是解释“生活与哲学 模块的名称的。为了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材设计了两个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 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 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 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 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 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 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 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 情境导入等方式,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由于学生刚接触哲学,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所以建议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结合学生实 际安排课时,原则上每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但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理论性较强,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可安排两课时。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标题为“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两 个:一是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两个问题,教 材设计了两个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时实际上是解释“生活与哲学” 模块的名称的。为了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材设计了两个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课时主要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教材设 计了两个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前者主要是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后者则主要从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与 其他学科的不同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 而了解哲学的概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从而引导 学生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 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 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 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 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 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 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课时主要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教材设 计了两个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前者主要是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后者则主要从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与 其他学科的不同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 而了解哲学的概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从而引导 学生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 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 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 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 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 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 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
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 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 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 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生活的智慧。 导入二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甚至是很深奥的, 因为不少同学在高一的时候就问老师:老师,哲学是不是很难学呀?哲学究竞是不是那么深 奥、那么玄妙的呢? 其实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 那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学习是什么生活呢?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总结: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 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由于我们己经分班,分成各个选修班,因此就这个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我们班是政治班,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谈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历史、 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他科目都不 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 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中的观点——“ 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引导: 从刚才的讲述中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我们平时在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处处有哲学。 推进新课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探究活动材料。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 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 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 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和客 体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人的看法也应该全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 看待事物。因此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 为二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以后会讲到,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的智
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 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 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 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生活的智慧。 导入二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甚至是很深奥的, 因为不少同学在高一的时候就问老师:老师,哲学是不是很难学呀?哲学究竟是不是那么深 奥、那么玄妙的呢? 其实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 那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学习是什么生活呢?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总结: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 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由于我们已经分班,分成各个选修班,因此就这个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我们班是政治班,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谈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历史、 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他科目都不 好”……) 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 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中的观点——“一 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引导: 从刚才的讲述中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我们平时在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处处有哲学。 推进新课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材料。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 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 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 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和客 体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人的看法也应该全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 看待事物。因此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 为二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以后会讲到,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的智
慧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哲学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 板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妤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晢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 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 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拓展探究:(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3)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淡忘了。那么,我们观察一下 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会说话:稍大一点 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落下去呢? 为什么会天黑呢?还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会死?等等。 在实践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惑,会产生许多思考,哲学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需要而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 世界的思考。(过渡) 板书: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 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 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 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 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 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 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 坦的哲学观。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 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 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问题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惊讶”“惊醒”等与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 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 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5页探究活动材料
慧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哲学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 板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 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 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拓展探究:(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3)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淡忘了。那么,我们观察一下 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会说话;稍大一点 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落下去呢? 为什么会天黑呢?还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会死?等等。 在实践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惑,会产生许多思考,哲学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需要而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 世界的思考。(过渡) 板书: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材料)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 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 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 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 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 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 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 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 坦的哲学观。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 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 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问题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惊讶”“惊醒”等与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 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 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 5 页探究活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