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3 上.“人”被当作生育的工具2.私人状态的不发达 3.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239 1,“让”外必先“按”内2.逆来顺受3.“存天理.灭 人欲”1,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5.“不敢为天下 先”6.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心理形势”的问题 8.“弱者道之用”9.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 格2 〔三)“个人”的不发展.267 1.从身体动作看出的端倪2.被弱化了的“个人“ 3.没有“个性”4,“小丑化”的倾向5。依赖感 6.推卸个人贡任的倾向7,难于雏特人格的完整性 8.“类型化”的倾向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285 1.党同伐异2.中国人的“私心”3.“人”是工具.还 是目的?4.未开化的利己主义 五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299 1.“政”与“教”的混同体2.“良知”的国有化3.“礼 乐“与“利政”4.国家强大于社会5。“处列国竞争 之世,行一统垂素之法” (二)“大一统”的倾向.31? 1.中国式的“政治”2.“与中夹一致”3.重京师而 抑郡国4.中夹与地方的“和合”5,所谓“共和” (三)“小国家民”的倾向.33】 1.“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壁垒森严3.各自为政 (四)铲平主义的倾向 .312 1.“太平”思越2.跟大家一样3.“我出不了头.你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也不要出头!”上,“嫉妒的普遍化”5.“自外于国 人“ 《五)特殊化的倾向.356 1.铲平是为了特殊化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六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锁国心态.362 上.“匪夷所思”2.按“等级”、“层次”、“类型”来划分 外面的世界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图”心 态5.“夷夏之防”6.所谓“里通外国”7.“洋鬼 于”与“洋大人” (二)中国人的现实感.389 上.天与人的“和合”3.士大夫“政治挂帅” 3.老百姓—澄有超越,也没有拯救1.中国人之现 实与不现实5.反省与批判官能的麻木6.“弘道”与 “弘人”.“形而上学猖獗”8.中国人的幻想世界 七“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代际的政治关系.431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3」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436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438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440 (六)“土”与“洋”的关系.4 1.从“五四”到30年代2.中共党内的“土派”与“洋 派”3.台湾的“土"与“洋”之争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450 1.日本2.中国
导论 (一)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的中国人习惯用马列主义的 分析范畴去解释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例如,他们称传统中国为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如果他们想攻击某人思想陈旧, 就会说他很“封建”,如果觉得某人很个人主义,自己看不顺眼, 就会说他是“小资产阶级”等等。 这类已经渗入日常意识中的概念范畴,可以说是人的意识 加予客观世界的一组标签。这类标签使人们能够将众象纷纭的 外在世界整理出一个条理,换而言之,它们在人的意识中将“现 实”架构了起来。 这并不是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灵凭空制造出来的,而只是 说,入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是人的“认知意向”与客观世界之间 达成的一项协定。从不同观点出发的认知意向,就会与客观世 界达成不同的协定。 我们认为:所有从各种不同观点(“先定假设”)出发的认知 意向,都共同地具有对客观世界加以条理化的作用,而且,从一 个“先定假设”出发的认知意向,都有独具一格的对客观世界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整理方式。换而言之,建立在这个认知意向之上的一套“分析架 构”,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分析能力,使它能够从客观世界中整理 出某一种“现象”来。 那是因为,由某种观点决定了的对某种问题的特别关注,致 使人的认知意向将客观世界中的某一类现象孤立出来,并且还 在它们之间寻求一种“必然性”的关联,把它们的重要性提升到 “本质”与“主流”的地位,而将客观世界中其他被过滤掉的方面 当作是非本质的、意外的或偶然的因素,甚至当作是“非事实”。 因此,一套由某一种认知意向衍生的分析架构,能够使我们 “看到了”其他的分析架构所不能看到的“现象”。认知意向对客 观世界的这种“照明”作用,就好比在暗室中将一盏灯移到某一 个角落,去照亮这个暗室中满堆着的杂物,并且将这堆杂物的由 光暗对比形成的轮廓,从这个特殊的角度去勾画出来一般。然 而,正因为这样,任何照明的作用都不能够、也不可能同时“看 到”从所有的角度展呈出来的轮廓。 因此,根本就不存在人的认知意向对客观事物“兼容并蓄” 的可能性。因为,欲试图在天下万事万物之间去寻求一种必然 性的关联,就等于没有“必然性”;把乾坤万象的重要性都提升到 “本质”与“主流”的地位,就等于没有“本质”与“主流”。 因此,任何一套分析架构都不能够也不可能“看到”全部的 现象。因为,一套分析架构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了”客观世界 中的现象。如果问题只是那样简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人们 可以建立一套与客观世界一样庞大的分析架构,去将它全部地 “反映”出来。但是,在我们看来,即使是同一个客观世界的同 个面相,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认知意向的角度去观照它。每一 次不同的观照,都会使它获得一种新的关联,一种新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本身就是由认知意向的“组成力”与 客观世界的某些面相之间相互形成的一种东西。认知意向的
一论 “组成力”使这些面相之间呈现出一种具有内部必然性的关联, 并且还在“意义”的层次上将它们提升到“本质”与“主流”的地 位。因此,所谓“必然性”与“本质性”,是相对认知意向而言的。 从某一个“先定假设”出发的认知意向,对其所关注的现象中浮 现的“必然性”与“本质性”,可以说是具有一种直观式的掌握。 但是,只要改变了“先定假设”,转换了认知意向的方向,这 种对该现象的本质直观就消失了,该现象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 而瓦解,取代它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会是具有不同的内部结 构的另一个“现象”。因此,可以这么说,不同方向的认知意向 “组成了”不同的“现象”。 让我们再用在暗室中提灯照明杂物的例子,来作一个比喻 吧!大家都知道:提灯照物,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由光暗对比组 成的轮廓,与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照明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将“光”比喻作某种认知意向在现象中看到的“本质”部 分,又将“暗”比喻作它所看到的“非本质”部分,就会获得这样的 理解:将认知意向的方向转换,作为认知对象的“现象”的内容也 会跟着起变化。 “现象”既然是由认知意向“组成”的,而认知意向又总是从 一个观点出发的,因此,任何认知意向都能够“看到”从其他的角 度看不到的现象。然而,也正因为这样,它却不可能“看到”从其 他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认知的意向,在照明了 客观世界的一组现象的同时,皆不可避免地会把客观世界的其 他面相作“稀薄化”的处理。 从以上的体认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说:某一套社会科学的理 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的杜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 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比如,像其 他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是用一套建筑在自身 的“先定假设”之上的分析架构去研究社会的,从一个先定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