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自莫霍面以下至深度约2900km的范围,约占地球体积的 83.3%,其上层主要由橄榄质超基性岩石组成,是高温熔融的岩 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地幔的下层为地表下约1000~2900km的 范围,除硅酸盐外,该层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含量显着增加, 物质比重也明显增大,物质呈固 ●地幔以下为地核,被分为外地核、过度层和内地核三层。地表以 下2900~4642km的范围为外地核,主要由熔融状态的铁、镍混 物及少量Si、S等轻元素组成,平均密度约10.5gcm3。内地核厚约 216km,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平均密度约129gcm3,物 质呈固体状态。位于外、内核之间的过渡层厚约515km,物质状 态从液态过渡到固态。地核的总质量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 体积占162%。 按照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若 干块相互独立的巨大构造单元“拼凑”而成。这些巨大的构造单 元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和转换断层分割开来,彼此之间又分别以不 同的速度向不同的方向在地幔软流层上缓慢漂移。这样的巨大构 造单元也被称为板块。目前认为,对全球构造的基本格局起主导 作用的有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 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地幔自莫霍面以下至深度约2900km的范围,约占地球体积的 83.3%,其上层主要由橄榄质超基性岩石组成,是高温熔融的岩 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地幔的下层为地表下约 1000~2900km的 范围,除硅酸盐外,该层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含量显着增加, 物质比重也明显增大,物质呈固态。 ⚫ 地幔以下为地核,被分为外地核、过度层和内地核三层。地表以 下2900~4642km的范围为外地核,主要由熔融状态的铁、镍混合 物及少量Si、S等轻元素组成,平均密度约10.5g/cm3。内地核厚约 1216km,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平均密度约12.9g/cm3 ,物 质呈固体状态。位于外、内核之间的过渡层厚约515km,物质状 态从液态过渡到固态。地核的总质量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 体积占16.2%。 ⚫ 按照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若 干块相互独立的巨大构造单元“拼凑”而成。这些巨大的构造单 元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和转换断层分割开来,彼此之间又分别以不 同的速度向不同的方向在地幔软流层上缓慢漂移。这样的巨大构 造单元也被称为板块。目前认为,对全球构造的基本格局起主导 作用的有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 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二、地质作用 ●如前所述,地壳只是地球内圈层最外面的一层极薄的薄壳。在地 球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演变历史中,随着地球的转动和内、外圈 层物质的运动,地表的形态、地壳的物质以及地层的形态都在不 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发生,永不静止。 ●导致地壳物质成份及地表形状、岩层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 自然作用都称为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有些进行得剧烈而又迅速, 较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进行得非常缓慢,很 难为人们直接觉察。这些作用虽然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其作用痕 迹却随处可见。图1-3a为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地貌示意;图1-3b 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它们是海陆变迁、地壳 运动留下了有力的证据。按地质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 用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图1-3a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阶地示意 图1-3b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
⚫ 二、地质作用 ⚫ 如前所述,地壳只是地球内圈层最外面的一层极薄的薄壳。在地 球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演变历史中,随着地球的转动和内、外圈 层物质的运动,地表的形态、地壳的物质以及地层的形态都在不 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发生,永不静止。 ⚫ 导致地壳物质成份及地表形状、岩层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 自然作用都称为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有些进行得剧烈而又迅速, 较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进行得非常缓慢,很 难为人们直接觉察。这些作用虽然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其作用痕 迹却随处可见。图1-3a为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地貌示意;图1-3b 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它们是海陆变迁、地壳 运动留下了有力的证据。按地质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 用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图1-3a 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阶地示意 图1-3b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
浪蚀崖壁 珠江冲积平原浪蚀阶地刻體 倾向北35东 图1-3a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阶地示意 图1-3b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
图1-3a 广州附近七星岗海蚀阶地示意 图1-3b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古庙海蚀岩柱示意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的旋转能和地球中的放射性物质在其衰减过程中释放出的 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大多数的地震以及岩 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等都属内力地质作用现象 外力地质作用 由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位能(包括其它星体的引力作用) 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常见的外力作用现象有气 温的变化、雨、雪、风、地面汇流、河流、湖泊、海洋作用、生 物作用以及重力作用等等。 ●3.地质循环 ●如果我们对前述各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现象进行归类可 将其划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以及构造运动四种 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地质作用在地壳上构成了一个巧妙的循环过 程 图1-4地质循环示意图
⚫ 1. 内力地质作用 ⚫ 由地球的旋转能和地球中的放射性物质在其衰减过程中释放出的 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大多数的地震以及岩 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等都属内力地质作用现象。 ⚫ 2. 外力地质作用 ⚫ 由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位能(包括其它星体的引力作用) 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常见的外力作用现象有气 温的变化、雨、雪、风、地面汇流、河流、湖泊、海洋作用、生 物作用以及重力作用等等。 ⚫ 3. 地质循环 ⚫ 如果我们对前述各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现象进行归类可 将其划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以及构造运动四种 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地质作用在地壳上构成了一个巧妙的循环过 程: ⚫ 图1-4 地质循环示意图
风化剥蚀 构造运动 搬运积 变质作用 图1-4质吓示意图 风化剥蚀使暴露于地壳表面的岩石破碎剥落,破碎剥落的岩 石碎屑物质被一定的外力地质作用搬运后在一定的地质环境 中沉积下来,当这些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物质埋入地下一定 深处,就会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成岩,变质成岩的岩体在 构造运动作用下一旦暴露于地壳表面又会重新被风化剥蚀, 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其为地质循环
⚫ 风化剥蚀使暴露于地壳表面的岩石破碎剥落,破碎剥落的岩 石碎屑物质被一定的外力地质作用搬运后在一定的地质环境 中沉积下来,当这些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物质埋入地下一定 深处,就会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成岩,变质成岩的岩体在 构造运动作用下一旦暴露于地壳表面又会重新被风化剥蚀, 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其为地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