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掌握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 以及电路参数和性能的定性关系;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用途,学 握用555定时器组成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等电路。 第九单元数模和模数转换 1.教学内容 (1)概述 (2)D/A转换器 (3)AD转换器 2.基本要求 (I)了解AD和D1A在数字系统中的作用与分类。 (2)掌握D/A转换器:权电阻网络DAC,倒T型电阻网络DAC,权电流型 DAC,具有双极型输出的DAC:DAC的转换精度与速度:AD转换器:基本原 理,转换步骤,取样定理,取样一保持电路,直接ADC,间接ADC:ADC的转 换精度与速度。 四、 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期中测验2学时,指导自学16学时, 研究性教学16学时。实验环节设置单列实验课《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6学时。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方式 讲授课时自学专题研讨 数制和码制 逻辑代数基 讲课、习题课 6 门电路 讲课、习题课 6 2 4 组合逻辑电路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 8 4 触发器 讲课、习题课、 时序逻辑电路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 4 半导体存储器 讲课、习题课、课后自学 4 8 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 讲课、习题课 0 数/模和模/数转换 讲课、习题课 10 期中测验 闭卷 总复习 研埃 2 12 研究性学习 分组调研、专题研讨 16 总计 48 48 16/16 (1)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建立概念、形成知识体系为基础,指出每个章节知识
(2) 掌握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 以及电路参数和性能的定性关系;555 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用途,掌 握用 555 定时器组成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等电路。 第九单元 数-模和模-数转换 1.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D/A 转换器 (3) A/D 转换器 2. 基本要求 (1) 了解 A/D 和 D/A 在数字系统中的作用与分类。 (2) 掌握 D/A 转换器:权电阻网络 DAC,倒 T 型电阻网络 DAC,权电流型 DAC,具有双极型输出的 DAC;DAC 的转换精度与速度;A/D 转换器:基本原 理,转换步骤,取样定理,取样—保持电路,直接 ADC,间接 ADC;ADC 的转 换精度与速度。 四、 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46 学时,期中测验 2 学时,指导自学 16 学时, 研究性教学 16 学时。实验环节设置单列实验课《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6 学时。 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教 学 方 式 讲授课时 自学/专题研讨 1 数制和码制 讲课 2 2 2 逻辑代数基础 讲课、习题课、 6 3 门 电 路 讲课、习题课 6 2 4 组合逻辑电路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 8 4 5 触 发 器 讲课、习题课、 6 6 时序逻辑电路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 8 4 7 半导体存储器 讲课、习题课、课后自学 2 4 8 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 讲课、习题课 4 9 数/模和模/数转换 讲课、习题课 2 10 期中测验 闭卷 2 11 总复习 讲课 2 12 研究性学习 分组调研、专题研讨 16 总 计 48 48 16/16 (1)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建立概念、形成知识体系为基础,指出每个章节知识
点的内涵和外延,并着重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互动,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密切结合课程知识点的特点加以选择。 (2)指导自学 鉴于学时数限制,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对部分课 程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并指导自学。 (3)研究性专题与专题研讨 通过研究性题目和专题研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质疑式的思维方 式,同时通过项目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 课内外学时比:1:2:每次课后留2-3题,包括小型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 独立完成。 六、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本课程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辅助工具,采用PowerPoint与 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阁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参考资料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八、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 和期末考试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及主要评分标准如下: 成绩组成占比 评分标准 课堂互动测试、课后作业、研讨(50%) 平时成绩 30% 期中测试(50%) 胡末考试 。期末试卷满分100分 成绩 70% ·按试卷评分标准判分,流水判卷
点的内涵和外延,并着重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互动,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密切结合课程知识点的特点加以选择。 (2) 指导自学 鉴于学时数限制,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对部分课 程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并指导自学。 (3) 研究性专题与专题研讨 通过研究性题目和专题研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质疑式的思维方 式,同时通过项目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 课内外学时比:1:2;每次课后留 2-3 题,包括小型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 独立完成。 六、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本课程使用 PowerPoint 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辅助工具,采用 PowerPoint 与 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 七、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参考资料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八、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 和期末考试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及主要评分标准如下: 成绩组成 占比 评 分 标 准 平时成绩 30% 课堂互动测试、课后作业、研讨(50%) 期中测试(50%) 期末考试 成绩 70% 期末试卷满分 100 分。 按试卷评分标准判分,流水判卷
九、大纲制(修)订说明 无。 大纲撰写人:邢志强 大纲审阅人:叶青 系负责人:邢志强 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宋威 制(修)订日期:2022年2月
九、 大纲制(修)订说明 无。 大纲撰写人:邢志强 大纲审阅人:叶 青 系负责人: 邢志强 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宋威 制(修)订日期:2022 年 2 月
《数字电子技术》 通信工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回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口实习 口课程设计 口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87611 总学时48学分 3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适用专业 通信工得 先修课程 (7021231)电路分析、(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 开课部门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 二、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专业基 础必修课。该课程是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 的一个部分,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1-3:能够将专业基础知识用于推演、分析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31: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对复杂信息与通信工程中电路单元与 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及达成途径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 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对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数字逻辑进行推演和分析。(支 撑毕业要求1-3)(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数字电路与系统的 分析方法,包括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系统需求和电路的分析能力。(支撑毕业 要求2-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组合逻 辑和时序逻辑经典电路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实用电路分析,如实用SR锁存
《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工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87611 总学时 48 学分 3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 (7021231)电路分析、(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 开课部门 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 二、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专业基 础必修课。该课程是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 的一个部分,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 1-3:能够将专业基础知识用于推演、分析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 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 3-1: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对复杂信息与通信工程中电路单元与 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及达成途径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 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对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数字逻辑进行推演和分析。(支 撑毕业要求 1-3)(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数字电路与系统的 分析方法,包括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系统需求和电路的分析能力。(支撑毕业 要求 2-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组合逻 辑和时序逻辑经典电路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实用电路分析,如实用 SR 锁存
器去除电源开关的抖动电路) 3.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复杂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数字电路与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包括组合逻辑电路系统与时序逻辑电路系统。(支撑毕业 要求指标点3-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在 经典电路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中的复杂电路介绍 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3 2-1 3-1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学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动过讲授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 生学会使用常用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并初步具备根据电子信息领域实际 工程问题应用数字逻辑单元和器件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学生解决电 路与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理论讲授、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的理念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促进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电子技术为 基础)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内部逻辑讲解,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 使命担当: 2.通过通信领域顶尖工程师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成为未来中国工匠精神传承者”的伟大愿望。 3.结合各种教学环节以及学习任务要求,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勒
器去除电源开关的抖动电路)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复杂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数字电路与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包括组合逻辑电路系统与时序逻辑电路系统。(支撑毕业 要求指标点 3-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在 经典电路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中的复杂电路介绍 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1-3 2-1 3-1 课程目标 1 √ 课程目标 2 √ 课程目标 3 √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动过讲授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 生学会使用常用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并初步具备根据电子信息领域实际 工程问题应用数字逻辑单元和器件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学生解决电 路与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理论讲授、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的理念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促进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电子技术为 基础)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内部逻辑讲解,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 使命担当; 2. 通过通信领域顶尖工程师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成为未来中国工匠精神传承者”的伟大愿望。 3.结合各种教学环节以及学习任务要求,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