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者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 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其中,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者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或者污染因子,简称污染物或者污染因 子。它们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污染因子的性质可以将污染分为:化学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生物污 染(细菌、病毒、真菌等)和物理污染(噪声、振动、噪光、热污染、电磁辐射、核辐射等); 按照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按照污染 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目前比较重要的全球 性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广泛的大气污染和酸沉降、臭 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及其越境转移以及海洋污染等。 环境污染除了本身对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以外,还降低了水、生物和土地等资源中可 利用部分的比例,使得资源短缺的局面更加严峻:加重了生态破坏,加快了植被的破坏和物 种的灭绝;直接导致一些生态灾难和环境灾难(石油污染、污染公害、污染事故等),环境 污染还被怀疑是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新的“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五)人口剧增 地球上的人口在1999年已经突破了60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 达到8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可以说是当前环境的首要问题。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但 是无论是生产或者消费,都需要消耗和占用资源,都会产生一些废物。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对水、生物、能源、矿产等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都会大大增 加,产生的废物也会相应的增加,在加重有限资源供给压力的同时,也在增加环境容纳、消 解废物的压力。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必然也会提高,相应的经济密度也会有所增加,同 样的自然灾害所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就必然大大提高 所以,人口增加在带来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同时,也使得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 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严重。一旦人口超过了区域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工环境) 的承载能力(资源、生态、经济、基础设施等的承载能力),就会引发生态破坏、环境严重 恶化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人类文明的崩溃(如古巴比伦等)。 无论是从逐渐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来讲,还是从合理保护和利用环境以实现人类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控制人口规模都是必要的。 三、人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是一个属于美学概念的词,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和 谐”取义于其本义中的平衡、协调的含义。人与环境的和谐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 得的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和谐原理提供了判别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无论是自 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地多种多样,只要损伤或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就出现了环境问题。纵观人类历史,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大致可以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和谐程度上,是逐级递增的。这不仅是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者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 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其中,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者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或者污染因子,简称污染物或者污染因 子。它们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污染因子的性质可以将污染分为:化学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生物污 染(细菌、病毒、真菌等)和物理污染(噪声、振动、噪光、热污染、电磁辐射、核辐射等); 按照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按照污染 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目前比较重要的全球 性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广泛的大气污染和酸沉降、臭 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及其越境转移以及海洋污染等。 环境污染除了本身对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以外,还降低了水、生物和土地等资源中可 利用部分的比例,使得资源短缺的局面更加严峻;加重了生态破坏,加快了植被的破坏和物 种的灭绝;直接导致一些生态灾难和环境灾难(石油污染、污染公害、污染事故等),环境 污染还被怀疑是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新的“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五)人口剧增 地球上的人口在 1999 年已经突破了 60 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 达到 80 亿,人口的急剧增长可以说是当前环境的首要问题。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但 是无论是生产或者消费,都需要消耗和占用资源,都会产生一些废物。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对水、生物、能源、矿产等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都会大大增 加,产生的废物也会相应的增加,在加重有限资源供给压力的同时,也在增加环境容纳、消 解废物的压力。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必然也会提高,相应的经济密度也会有所增加,同 样的自然灾害所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就必然大大提高。 所以,人口增加在带来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同时,也使得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 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严重。一旦人口超过了区域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工环境) 的承载能力(资源、生态、经济、基础设施等的承载能力),就会引发生态破坏、环境严重 恶化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人类文明的崩溃(如古巴比伦等)。 无论是从逐渐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来讲,还是从合理保护和利用环境以实现人类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控制人口规模都是必要的。 三、人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是一个属于美学概念的词,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和 谐”取义于其本义中的平衡、协调的含义。人与环境的和谐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 得的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和谐原理提供了判别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无论是自 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地多种多样,只要损伤或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就出现了环境问题。纵观人类历史,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大致可以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和谐程度上,是逐级递增的。这不仅是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历史进程的总结,也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与环境之间不同 和谐程度的真实写照,代表着世界60亿人口的生存现状。由于环境多样性的存在,人与环 境和谐程度的度量指标、度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 (一)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适应生存的条 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及一些危及生 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 只能够使多数人维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 都很缓慢:人类向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 存的状态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就解决了适应生存的问题,中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解 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彻底解决了适应生存的问题,除 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挣扎在基本温饱的边缘,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人口剧増等 问题,使人类仍然面临难以适应生存的困境 阅读材料—适应生存的量 量度 通常采用“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两个指标量度适应生存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 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 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主要有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指标。 “人口容量"(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 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人 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 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 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衡分析法、数 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 二)环境安全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历史进程的总结,也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与环境之间不同 和谐程度的真实写照,代表着世界 60 亿人口的生存现状。由于环境多样性的存在,人与环 境和谐程度的度量指标、度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 (一)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适应生存的条 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及一些危及生 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 只能够使多数人维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 都很缓慢;人类向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 存的状态。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就解决了适应生存的问题,中国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解 决了 12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彻底解决了适应生存的问题,除 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挣扎在基本温饱的边缘,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人口剧增等 问题,使人类仍然面临难以适应生存的困境。 阅读材料——适应生存的量度 通常采用“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两个指标量度适应生存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 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 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主要有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指标。 “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 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人 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 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 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衡分析法、数 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 (二)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人类与威 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过去人类主要面对的是天 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目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为 灾害,正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物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或正在 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这些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亚于自然灾害。人类 是否会被自己发展起来的文明所毁灭?人类如何避免自己灭亡自己,已成为当今人们需要思 索和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 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度量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 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污染是对环境健康的直接威胁,严重影响着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原生性环境污染 的主要表现是各种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人为造 成的污染是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系统功能削弱和丧 失,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破坏和损伤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四)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以城市环境为例,舒适的城市环境意味着适宜的人口密度、完 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绿地广场、便捷的城市交通、良好的环境质量、宽敞的住宅、丰富的 休闲娱乐场所、方便的服务系统、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和良好的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具有活力 的社会经济体系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发 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少数城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但 对于世界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奋斗的目标 (五)环境欣赏 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 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人们欣赏自然景观中(天象、气象、山水、生物)包含的形象美 色彩美、动静美、朦胧美、气息美和寓意美,欣赏人文景观中(文化遗产、城市建筑、园林 绿化、工艺美术等)包含的和谐美、色彩美、特色美和人文美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 悦。当人类大多数有条件尽情欣赏环境美,从中获得精神满足的时候,可以认为,人类与环 境的和谐程度总体上达到了环境欣赏的高度。 值得指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 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目前广为流行的“人与自然和谐”, 两者含义是一致的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人类与威 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过去人类主要面对的是天 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目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为 灾害,正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物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或正在 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这些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亚于自然灾害。人类 是否会被自己发展起来的文明所毁灭?人类如何避免自己灭亡自己,已成为当今人们需要思 索和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 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度量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污染是对环境健康的直接威胁,严重影响着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原生性环境污染 的主要表现是各种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人为造 成的污染是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系统功能削弱和丧 失,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破坏和损伤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四)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以城市环境为例,舒适的城市环境意味着适宜的人口密度、完 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绿地广场、便捷的城市交通、良好的环境质量、宽敞的住宅、丰富的 休闲娱乐场所、方便的服务系统、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和良好的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具有活力 的社会经济体系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发 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少数城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但 对于世界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奋斗的目标。 (五)环境欣赏 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 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人们欣赏自然景观中(天象、气象、山水、生物)包含的形象美、 色彩美、动静美、朦胧美、气息美和寓意美,欣赏人文景观中(文化遗产、城市建筑、园林 绿化、工艺美术等)包含的和谐美、色彩美、特色美和人文美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 悦。当人类大多数有条件尽情欣赏环境美,从中获得精神满足的时候,可以认为,人类与环 境的和谐程度总体上达到了环境欣赏的高度。 值得指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 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目前广为流行的“人与自然和谐”, 两者含义是一致的
第四节环境规律 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规 律,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 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 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 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和。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会成为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 律的规则成为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宏观环境调控的基本 原理是五律协同 、环境规律 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 也是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相对静止的内 容。规律具有客观、隐蔽、普遍、稳定、强制和适应等特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规律具有隐蔽性,通常隐藏于事物内 部,不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认识,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才能够把握。规律具有 普遍性,它反映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只要这一类事物存在,就存在着该类事物的规律。规 律具有稳定性,虽然事物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但规律却是稳定的,只要该事物及其过程不 消逝,其规律就存在。规律具有可重复性,只要具备某种规律发生作用的适宜条件,这种规 律就可以反复起作用。规律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行为和自然 过程都不可能违反它。规律具有适应性,适应特定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也是特定的,当特定条 件发生变化,规律也可能发生改变。根据上述规律的特性,可以确认环境多样性和人与环境 和谐都具有普适规律的典型特征。事实上,它们构成了环境规律的基本内容,环境多样性是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 纵观历史,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 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这五类规律以人类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两组:自然界的(包括 人的生物属性在内)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社 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是人类社会行为、经济行为、技术行 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自从环境问题引起人类重视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 规律的结果”,人类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不亚于人类历史上的另外一个共识“力是物体运动 的原因”。事实上,人类活动会改变环境的自然状况,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又破坏了人与环 境的和谐,但自然状态的改变并不违背自然规律。例如,氮、磷负荷排入湖泊导致藻类疯长, 造成水质下降,而营养物质增加会促进藻类生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又如,人类砍伐森林破 坏地表植被,它损害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而森林被砍伐之后势必出现水土流失正是自然规律
第四节 环境规律 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规 律,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 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 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 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和。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会成为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 律的规则成为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宏观环境调控的基本 原理是五律协同。 一、环境规律 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 也是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相对静止的内 容。规律具有客观、隐蔽、普遍、稳定、强制和适应等特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规律具有隐蔽性,通常隐藏于事物内 部,不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认识,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才能够把握。规律具有 普遍性,它反映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只要这一类事物存在,就存在着该类事物的规律。规 律具有稳定性,虽然事物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但规律却是稳定的,只要该事物及其过程不 消逝,其规律就存在。规律具有可重复性,只要具备某种规律发生作用的适宜条件,这种规 律就可以反复起作用。规律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行为和自然 过程都不可能违反它。规律具有适应性,适应特定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也是特定的,当特定条 件发生变化,规律也可能发生改变。根据上述规律的特性,可以确认环境多样性和人与环境 和谐都具有普适规律的典型特征。事实上,它们构成了环境规律的基本内容,环境多样性是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 纵观历史,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 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这五类规律以人类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两组:自然界的(包括 人的生物属性在内)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社 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是人类社会行为、经济行为、技术行 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自从环境问题引起人类重视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 规律的结果”,人类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不亚于人类历史上的另外一个共识“力是物体运动 的原因”。事实上,人类活动会改变环境的自然状况,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又破坏了人与环 境的和谐,但自然状态的改变并不违背自然规律。例如,氮、磷负荷排入湖泊导致藻类疯长, 造成水质下降,而营养物质增加会促进藻类生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又如,人类砍伐森林破 坏地表植被,它损害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而森林被砍伐之后势必出现水土流失正是自然规律
作用的结果。再如,人类向大气排放氟里昂,诱发臭氧空洞,使地球失去了阻挡紫外线的天 然屏障,而氟里昂自进入大气之后直至臭氧层的破坏所经历的一切复杂过程都不违背自然规 律 近几十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生态规律。生态规律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规律。它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涉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两者的主体 不同一一生态规律的主体是生物,而环境规律的主体是智慧人。智慧人拥有人类社会、人类 经济、人类技术,它们对人类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正是生物所不具备的,这就决定了 两类规律本质上的不同。一般而言,生态规律属于自然规律,而环境规律属于人类智力行为 规律,不同于非智力行为的自然规律。人有两重性:生物人和智慧人。生物人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规律属于生态规律,智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属于环境规律 二、五律协同 人类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对于特定目标而言,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 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多种规律的作用,规律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三种状 态: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规律作 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简称偏离(如图1-2)。显然,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 实现目标的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的离心力。 值得指出的是,规律作用的状态与人类实现预定目标所选择的途径有关,不同的途径, 各类规律作用的状态是不同的。在多种规律联合作用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显然需 要找到这样的途径,使得各种相关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见图1-3)。 协同 出发点 目标 拮抗 偏离 图1-2相关规律作用示意图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经济规律 技术规律 出发点 环境规律 目标
作用的结果。再如,人类向大气排放氟里昂,诱发臭氧空洞,使地球失去了阻挡紫外线的天 然屏障,而氟里昂自进入大气之后直至臭氧层的破坏所经历的一切复杂过程都不违背自然规 律。 近几十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生态规律。生态规律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规律。它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涉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两者的主体 不同——生态规律的主体是生物,而环境规律的主体是智慧人。智慧人拥有人类社会、人类 经济、人类技术,它们对人类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正是生物所不具备的,这就决定了 两类规律本质上的不同。一般而言,生态规律属于自然规律,而环境规律属于人类智力行为 规律,不同于非智力行为的自然规律。人有两重性:生物人和智慧人。生物人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规律属于生态规律,智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属于环境规律。 二、五律协同 人类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对于特定目标而言,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 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多种规律的作用,规律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三种状 态: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规律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规律作 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简称偏离(如图 1-2)。显然,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 实现目标的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的离心力。 值得指出的是,规律作用的状态与人类实现预定目标所选择的途径有关,不同的途径, 各类规律作用的状态是不同的。在多种规律联合作用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显然需 要找到这样的途径,使得各种相关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见图 1-3)。 图 1-2 相关规律作用示意图 出发点 目标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经济规律 技术规律 环境规律 出发点 目标 协同 拮抗 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