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3规律联合作用示意图 人类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往往同时受到五类规律的作用,因此必须探索这样的途径,使 五类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 律协同”。 人类行为领域非常宽广,一般而言可以将人类行为与规律间的相互关系概化为图1-4 如图所示,每一个圈代表一类规律,圈内是符合该类规律的人类行为的集合,五类规律概化 为五个圈。人类的行为大致可以分成五个大类,1、2、3、45分别指一律作用域、二律协 同域、三律协同域、四律协同域和五律协同域,其中五律协同域中人类行为同时遵循五类规 律,显然这样的行为是我们期望的、可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 三、规则与规律 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 和。按照所规范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不同,规则可以分为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和环 境规则四类。社会规则是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使人类社会活动有序化的 规则的总和,主要由风俗、习惯、时尚、道德、纪律、法律、规章制度、宗教教义等组成 经济规则是规范人们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使人类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有序化的规则的总 和,主要由生产关系、市场规范等组成。技术规则是规范人类技术行为的规则,主要有行业 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规范等:;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规则统称环境规则。自然规律 也叫自然法则,是一种由大自然“制定”,物质世界非智力行为的规则,它与社会、经济、 技术、环境等规则一起组成与五类规律相对应的五类规则。 规则与规律都制约着人类的行为,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 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 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例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计划经济体制偏离了这一基 本规律,制约了经济发展;而市场经济体制顺应这一规律,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近50年 来先后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上述论断
图 1-3 规律联合作用示意图 人类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往往同时受到五类规律的作用,因此必须探索这样的途径,使 五类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 律协同”。 人类行为领域非常宽广,一般而言可以将人类行为与规律间的相互关系概化为图 1-4。 如图所示,每一个圈代表一类规律,圈内是符合该类规律的人类行为的集合,五类规律概化 为五个圈。人类的行为大致可以分成五个大类,1、2、3、4、5 分别指一律作用域、二律协 同域、三律协同域、四律协同域和五律协同域,其中五律协同域中人类行为同时遵循五类规 律,显然这样的行为是我们期望的、可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 三、规则与规律 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 和。按照所规范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不同,规则可以分为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和环 境规则四类。社会规则是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使人类社会活动有序化的 规则的总和,主要由风俗、习惯、时尚、道德、纪律、法律、规章制度、宗教教义等组成。 经济规则是规范人们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使人类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有序化的规则的总 和,主要由生产关系、市场规范等组成。技术规则是规范人类技术行为的规则,主要有行业 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规范等;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规则统称环境规则。自然规律 也叫自然法则,是一种由大自然“制定”,物质世界非智力行为的规则,它与社会、经济、 技术、环境等规则一起组成与五类规律相对应的五类规则。 规则与规律都制约着人类的行为,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 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 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例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计划经济体制偏离了这一基 本规律,制约了经济发展;而市场经济体制顺应这一规律,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近 50 年 来先后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上述论断
自然 技术-4规律协同示意图 1、一律作用域 环境 2、二律协同域 3、三律协同域 社会4、四律协同域 、五律协同域 经济 四、环境调控
3 2 3 1 4 2 3 2 3 4 2 1 4 5 4 2 2 4 3 2 1 图 1-4 规律协同示意图 四、环境调控 1、 一律作用域 2、 二律协同域 3、 三律协同域 4、 四律协同域 5、 五律协同域 技术 环境 自然 社会 经济
环境调控就是采取适宜的措施调整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调控的常用手段可以分为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 技术手段包括污染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建设和环境监测等;法律手段主要 包括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制定环境战略、环境方针、环境政策、环境管 理制度和环境规划,颁布环境标准,确定环境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 包括采用收费、罚款、税收、押金、补偿、补贴、信贷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措施,限制损害环 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方向发展:教育手段主要 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 要意义和内涵,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扩大和增强公众参与 环境调控手段也可以分为宏观手段和微观手段。宏观环境调控适用于区域、国家乃至全 球,其手段主要有环境战略、环境管理体制、重大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等。环境战略泛指对 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筹划与指导: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环境目 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环境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 系和环境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环境规划是全面的、长 期的环境保护计划。微观环境调控适用于企业和家庭,其任务是将宏观调控手段逐一落实到 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务上。 环境调控通常需要制定一系列环境规则,如环境伦理、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 标准、和环境规划,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国家能源战略、生态保护战略、资源战略等。环境伦 理是指人对环境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 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环境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 教育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各集团和 个人涉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尽量避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修复和改善被破坏 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我国的主要环境管理制度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 环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 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其中,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 环境对污染物(或者有害因子)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 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依据。我国的已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 准、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人类行为调控包括社会调控、经济调控和环境调控等。社会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 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经济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与此相应地,环境 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环境规律。环境规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综合性,相应地 环境调控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它的综合性。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宏观环境调控成功与否的关
环境调控就是采取适宜的措施调整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调控的常用手段可以分为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 技术手段包括污染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建设和环境监测等;法律手段主要 包括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制定环境战略、环境方针、环境政策、环境管 理制度和环境规划,颁布环境标准,确定环境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 包括采用收费、罚款、税收、押金、补偿、补贴、信贷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措施,限制损害环 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方向发展;教育手段主要 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 要意义和内涵,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扩大和增强公众参与。 环境调控手段也可以分为宏观手段和微观手段。宏观环境调控适用于区域、国家乃至全 球,其手段主要有环境战略、环境管理体制、重大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等。环境战略泛指对 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筹划与指导;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环境目 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环境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 系和环境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环境规划是全面的、长 期的环境保护计划。微观环境调控适用于企业和家庭,其任务是将宏观调控手段逐一落实到 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务上。 环境调控通常需要制定一系列环境规则,如环境伦理、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 标准、和环境规划,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国家能源战略、生态保护战略、资源战略等。环境伦 理是指人对环境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 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环境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 教育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各集团和 个人涉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尽量避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修复和改善被破坏 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我国的主要环境管理制度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注、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 环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 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其中,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 环境对污染物(或者有害因子)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 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依据。我国的已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 准、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人类行为调控包括社会调控、经济调控和环境调控等。社会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 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经济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与此相应地,环境 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环境规律。环境规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综合性,相应地 环境调控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它的综合性。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宏观环境调控成功与否的关
键在于能否实现五律协同。诸如区域酸雨控制、流域污染整治、城市环境建设、区域生态修 复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属于宏观环境调控的范畴,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调控行为的五律协同 程度。 注:“三同时”制度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 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五节环境科学 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多样性 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以及规则规律原理。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包括环境基本规律以及它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 规律、技术规律的联合作用。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可概括为“1+4X”,“1”指环境学,“4” 指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技术科学;“X”指建立在“1+4”之 上的环境规划学等,以及其它正在发展中的环境科学分支学科。 、环境学 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 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环境学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立学之本 和探索之源。综合本章以上各节的内容,可以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概括为环境 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则与规律以及五律协同。相应地,可以从这四个基本规律中抽提 出环境学的四个基本原理,即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以及规则 规律原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态学理论是环境科学唯一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环境科学的基 础理论是环境学。生态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态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环境 学与生态学的联系和区别,正如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本书吸纳了近几十年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为主 线,构筑环境学的理论框架,并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 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环 境学四个基本原理隐含地贯穿于其中。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认识,构筑环境学基本 理论,提岀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和规则规律原理等四个环境 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人口与环境,从人口变迁的历程出发,分析了人口剧增对环境资源的压 力和影响,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总量和人口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定 性分析了中国将来的人口变化趋势。第三章大气环境,简要介绍了大气的成分、分层和大气 边界层的特点,通过分析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及其危害,从大 气污染综合防治的角度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末端治理和环境自净等四个基本战略, 并简述了具有全球影响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大气环境问题。第四章水环境,简要介绍
键在于能否实现五律协同。诸如区域酸雨控制、流域污染整治、城市环境建设、区域生态修 复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属于宏观环境调控的范畴,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调控行为的五律协同 程度。 注:“三同时”制度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 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五节 环境科学 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多样性 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以及规则规律原理。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包括环境基本规律以及它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 规律、技术规律的联合作用。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可概括为“1+4+X”,“1”指环境学,“4” 指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技术科学;“X”指建立在“1+4”之 上的环境规划学等,以及其它正在发展中的环境科学分支学科。 一、环境学 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 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环境学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立学之本 和探索之源。综合本章以上各节的内容,可以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概括为环境 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则与规律以及五律协同。相应地,可以从这四个基本规律中抽提 出环境学的四个基本原理,即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以及规则 规律原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态学理论是环境科学唯一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环境科学的基 础理论是环境学。生态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态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环境 学与生态学的联系和区别,正如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本书吸纳了近几十年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为主 线,构筑环境学的理论框架,并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 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环 境学四个基本原理隐含地贯穿于其中。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认识,构筑环境学基本 理论,提出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和规则规律原理等四个环境 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人口与环境,从人口变迁的历程出发,分析了人口剧增对环境资源的压 力和影响,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总量和人口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定 性分析了中国将来的人口变化趋势。第三章大气环境,简要介绍了大气的成分、分层和大气 边界层的特点,通过分析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及其危害,从大 气污染综合防治的角度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末端治理和环境自净等四个基本战略, 并简述了具有全球影响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大气环境问题。第四章水环境,简要介绍
了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循环,从水资源、水灾害和水污染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与水的关系, 并综合分析了影响水污染的各种主要因素,将水污染控制概括为“三级控制”模式。第五章 土壤环境,讲述土壤的组成、结构、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环境的基本性质,在分析土壤」 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土壤的自净能力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 主要的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并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第六章物理环境,综合介绍了噪声 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和热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其中重点介绍了噪 声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系统出发,提出了综合的污染防治措 施。第七章生物环境,讲述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保护,重点分 析了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等新出现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前几章所提到的各种主要污染对 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八章人居环境,从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和理想人居环 境的探索出发,探讨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重点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并尝试探讨人居环 境舒适度的评价问题。第九章景观环境,介绍了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分别从景观的构 成、分类以及景观美的欣赏等方面剖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城市景观。第十章可持续发 展,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综述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内涵和实现途径,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一五律协同,以江苏水系污染控制为例提 出了“清污两制、控源导流”的科学构想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 起来的,是一门年轻而具有活力的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 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的防治污染、保护自然的技术和知识,是环境科学 最早的形态。中国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在烧制陶器的柴窑中,已经知道热烟上升的道理 而用烟囱排烟。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知道用陶土管修建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 前6世纪修建地下排水道。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荀子在《王制》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 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体现了保护自然生物的思想。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学、生物 学、物理学、医学和一些工程技术学科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研究的角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 探索和研究。如德国植物学家C.N.弗拉斯在1847年出版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中 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到植物界和气候的变化:美国学者G.P.马什在1864的出版的《人的自 然》,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森林、水、土壤和野生动 植物的影响,并呼吁开展对它们的保护运动。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 种起源》中,论证了生物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公共 卫生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注意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如在1775年英国医生认为 扫烟囱工人阴囊癌与接触煤烟有关,1915年日本学者极胜三郎用试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 肤癌,从此环境因素致癌成为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硏究课题之一。1850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 毒法杀灭饮水中的病菌,1897年英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消烟除尘技术在19世纪末期已有
了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循环,从水资源、水灾害和水污染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与水的关系, 并综合分析了影响水污染的各种主要因素,将水污染控制概括为“三级控制”模式。第五章 土壤环境,讲述土壤的组成、结构、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环境的基本性质,在分析土壤 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土壤的自净能力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 主要的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并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第六章物理环境,综合介绍了噪声 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和热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其中重点介绍了噪 声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系统出发,提出了综合的污染防治措 施。第七章生物环境,讲述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保护,重点分 析了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等新出现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前几章所提到的各种主要污染对 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八章人居环境,从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和理想人居环 境的探索出发,探讨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重点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并尝试探讨人居环 境舒适度的评价问题。第九章景观环境,介绍了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分别从景观的构 成、分类以及景观美的欣赏等方面剖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城市景观。第十章可持续发 展,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综述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内涵和实现途径,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五律协同,以江苏水系污染控制为例提 出了“清污两制、控源导流”的科学构想。 二、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 起来的,是一门年轻而具有活力的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 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的防治污染、保护自然的技术和知识,是环境科学 最早的形态。中国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在烧制陶器的柴窑中,已经知道热烟上升的道理 而用烟囱排烟。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就知道用陶土管修建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 前 6 世纪修建地下排水道。公元前 3 世纪中国的荀子在《王制》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 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体现了保护自然生物的思想。 19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学、生物 学、物理学、医学和一些工程技术学科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研究的角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 探索和研究。如德国植物学家 C.N.弗拉斯在 1847 年出版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中, 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到植物界和气候的变化;美国学者 G.P.马什在 1864 的出版的《人的自 然》,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森林、水、土壤和野生动 植物的影响,并呼吁开展对它们的保护运动。英国生物学家 C.R.达尔文在 1859 年出版的《物 种起源》中,论证了生物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公共 卫生学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注意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如在 1775 年英国医生认为 扫烟囱工人阴囊癌与接触煤烟有关,1915 年日本学者极胜三郎用试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 肤癌,从此环境因素致癌成为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850 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 毒法杀灭饮水中的病菌,1897 年英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消烟除尘技术在 19 世纪末期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