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与农业革命 大约在1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了,生活于现今叙利亚和土耳其区域的人们开始驯养 动物,种植庄稼,耕作和牧业生产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由于各种技术发展,物质相对丰富,语言文字发达,人类从约6000年前起,开始脱离 原始文化,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传统农业(耕作业和牧业)比原始渔猎的生产率高出大约 10-100倍,在80004000年前农业技术在中东地区得到迅速传播。大约5000年前, 中国和印度也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使得东亚成为世界最古老、最早的人类文化发祥地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定居在永久性的村落中,不再和从前一样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 活。定居生活的人们在一起耕作,防范洪水,交流种植和生活经验,发展了文字、政治、宗 教、技术等文明。农牧业生活增强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庄稼、牲畜的责任心,人们悉 心照料土地、庄稼和牲畜以获得丰足的衣食。 人口的增长,铁器的广泛使用,以及耕作范围的扩张、耕作技术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 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温饱逐渐得到了保障,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开始追求更高 的目标。人们追求更加丰富的生活,就要开垦更多的土地,进而引起了长期的水土流失、森 林破坏和沙漠化。古代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 19世纪曾建立了强大的巴比伦王国,社会经济相当发达。但为了扩大农业生产,人们盲目 地开垦草原,滥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肥美的草原退化为荒漠,以至于这-古文明最终消 逝了。 近现代工业与工业革命 从约6000年前进入农耕文明后,人类技术几千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直到约 600年前,西欧社会渐渐吸收东方文明,并发展为自己的文化(文艺复兴),科学技术出现 了根本性的变异,促成了伟大的技术革命,其结果产生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文明。虽然几千年
传统农业与农业革命 大约在 1 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了,生活于现今叙利亚和土耳其区域的人们开始驯养 动物,种植庄稼,耕作和牧业生产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由于各种技术发展,物质相对丰富,语言文字发达,人类从约 6000 年前起,开始脱离 原始文化,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传统农业(耕作业和牧业)比原始渔猎的生产率高出大约 10—100 倍,在 8000—4000 年前农业技术在中东地区得到迅速传播。大约 5000 年前, 中国和印度也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使得东亚成为世界最古老、最早的人类文化发祥地。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定居在永久性的村落中,不再和从前一样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 活。定居生活的人们在一起耕作,防范洪水,交流种植和生活经验,发展了文字、政治、宗 教、技术等文明。农牧业生活增强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庄稼、牲畜的责任心,人们悉 心照料土地、庄稼和牲畜以获得丰足的衣食。 人口的增长,铁器的广泛使用,以及耕作范围的扩张、耕作技术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 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温饱逐渐得到了保障,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开始追求更高 的目标。人们追求更加丰富的生活,就要开垦更多的土地,进而引起了长期的水土流失、森 林破坏和沙漠化。古代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 19 世纪曾建立了强大的巴比伦王国,社会经济相当发达。但为了扩大农业生产,人们盲目 地开垦草原,滥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肥美的草原退化为荒漠,以至于这一古文明最终消 逝了。 近现代工业与工业革命 从约 6000 年前进入农耕文明后,人类技术几千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直到约 600 年前,西欧社会渐渐吸收东方文明,并发展为自己的文化(文艺复兴),科学技术出现 了根本性的变异,促成了伟大的技术革命,其结果产生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文明。虽然几千年
来人们一直在使用一些机械工具,但近二、三百年来发生了急剧变化,各种机械已成为生活、 工作必需的辅助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工业革 命使人们更有能力了解和改造整个世界。很多人认为,机械化带来的迅速变化是我们当前面 临危机的直接原因。的确,现代工业给人们制造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但它也为人们带来了巨 大的好处。针对这一困境,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19世纪的人们有哪些不同?19世纪大部分人的生活和 2000年前没有根本的差别。绝大部分家庭没有供暖、空调、自来水,夜里只有用蜡烛或灯 笼照明。运输和通讯要慢得多,难得多。医疗卫生条件差得多,很多疾病难以治愈。你希望 过19世纪那样的生活吗?我们很难放弃当今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而现代优越的生活方式 使我们付岀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全球性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已成为人类 发展历程中的环境危机;工业化也使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严重的社 会危机。到20世纪50-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环境运动让人们从工业化的陶醉中清醒 过来,环境意识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意识。人们需要工业,但是也需要健康的环 境。如何才能实现人们的双重愿望呢?科学技术提供了实现人们愿望的一种选择。 后现代社会与信息技术 物质时代的结束和电子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人类跨入了后现代社会。今天,信息资源成为 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可以将图文资料瞬间传到我们的祖辈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地方。金融数 据、新闻、娱乐、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全球信息网络以光速传输。 和以往相比,今天所做的许多事情仅需要很少的物质资源。例如,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 制造辆汽车的金属消耗只有几十年前的一半。过去生产1000个软饮料罐消耗50干克钢 铁,而今只需要6千克多一点的铝。20世纪70年代人们曾担心战略物资的短缺。例如, 用于生产电线、电话电缆、电动机的铜材供应不足,美国开始储备此类基本物资。但是,光
来人们一直在使用一些机械工具,但近二、三百年来发生了急剧变化,各种机械已成为生活、 工作必需的辅助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工业革 命使人们更有能力了解和改造整个世界。很多人认为,机械化带来的迅速变化是我们当前面 临危机的直接原因。的确,现代工业给人们制造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但它也为人们带来了巨 大的好处。针对这一困境,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 19 世纪的人们有哪些不同?19 世纪大部分人的生活和 2000 年前没有根本的差别。绝大部分家庭没有供暖、空调、自来水,夜里只有用蜡烛或灯 笼照明。运输和通讯要慢得多,难得多。医疗卫生条件差得多,很多疾病难以治愈。你希望 过 19 世纪那样的生活吗?我们很难放弃当今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而现代优越的生活方式 使我们付出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全球性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已成为人类 发展历程中的环境危机;工业化也使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严重的社 会危机。到 20 世纪 50-60 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环境运动让人们从工业化的陶醉中清醒 过来,环境意识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意识。人们需要工业,但是也需要健康的环 境。如何才能实现人们的双重愿望呢?科学技术提供了实现人们愿望的一种选择。 后现代社会与信息技术 物质时代的结束和电子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人类跨入了后现代社会。今天,信息资源成为 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可以将图文资料瞬间传到我们的祖辈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地方。金融数 据、新闻、娱乐、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全球信息网络以光速传输。 和以往相比,今天所做的许多事情仅需要很少的物质资源。例如,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 制造一辆汽车的金属消耗只有几十年前的一半。过去生产 1000 个软饮料罐消耗 50 千克钢 铁,而今只需要 6 千克多一点的铝。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曾担心战略物资的短缺。例如, 用于生产电线、电话电缆、电动机的铜材供应不足,美国开始储备此类基本物资。但是,光
纤通讯电缆、微波转播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的发明,又使铜供大于求。 同样,技术革新在许多重要方面减少了燃料消耗。人们不再需要为各种会议、商务活动 而各地奔波,浪费时间,消耗油料,而是打个电话、发份传真或上网来处理类似事务。工人 也不必拥进市区的公司大楼去工作,而可以在家里通过电子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顾 客、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商业活动保持联系。人们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 可以生活在乡间而享有大城市的通讯便利。 随着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清洁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人们对人与环境相 互作用规律的把握,人类能否建设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的人类环境呢?近40年来,人 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科学、技术迅速发屐,人们努力实施综合调控手段,追求自然、 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 产业革命与资源、环境 近现代产业革命伴随着三次技术革命迅速推进,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第一次技 术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以煤焦炼铁和纺织机器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 19世纪4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利用、铁路网的建设和近代炼钢技术的形成为标志;第 三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子技术、化学合成燃料、内燃机和汽车制造 技术为标志 毎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新产业规模的扩大,都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 大,开发的新品种亦日益增多。尤其是许多不可更新资源的大力开发使资源趋于枯竭,并造 成严重的污染。第一次技术革命使煤炭和铁矿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和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 使纺织业和交通得以机械化,岀现了大规模的纺织厂、火车、汽船。第三次技术革命使石油
纤通讯电缆、微波转播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的发明,又使铜供大于求。 同样,技术革新在许多重要方面减少了燃料消耗。人们不再需要为各种会议、商务活动 而各地奔波,浪费时间,消耗油料,而是打个电话、发份传真或上网来处理类似事务。工人 也不必拥进市区的公司大楼去工作,而可以在家里通过电子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顾 客、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商业活动保持联系。人们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 可以生活在乡间而享有大城市的通讯便利。 随着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清洁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人们对人与环境相 互作用规律的把握,人类能否建设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的人类环境呢?近 40 年来,人 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努力实施综合调控手段,追求自然、 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 产业革命与资源、环境 近现代产业革命伴随着三次技术革命迅速推进,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第一次技 术革命始于 18 世纪 70 年代,以煤焦炼铁和纺织机器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利用、铁路网的建设和近代炼钢技术的形成为标志;第 三次技术革命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电子技术、化学合成燃料、内燃机和汽车制造 技术为标志。 每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新产业规模的扩大,都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 大,开发的新品种亦日益增多。尤其是许多不可更新资源的大力开发使资源趋于枯竭,并造 成严重的污染。第一次技术革命使煤炭和铁矿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和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 使纺织业和交通得以机械化,出现了大规模的纺织厂、火车、汽船。第三次技术革命使石油
水电和火电得到极大开发,成为我们今天消耗的主要能源。电气、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 业在当今的产业结构中仍然占了相当的份额。与此同时,大量的城市岀现并迅速扩大。生活 在电气和石油、汽车、城市之中的现代人,一面享受科技提供的丰富物质生活,一面在高楼 林立的水泥墙中怀念着阳光灿烂的原野生活,无数工厂的烟囱高耸入云,煤烟、汽车尾气弥 漫了天空,城市、工厂的污水、垃圾污染了河流,人们为此遗憾,为此叹息。 对于近现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发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美国位叫万斯哈特克的参议 员这样说:“迅速发展的技术,它的规律就是利润,许多年来一直毒化着我们的空气,腐蚀 着我们的土壤,剥夺着我们的森林,并且毁坏着我们的水资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 们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发明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呢?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 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目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 境污染、人口剧增五类。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有一些 是自然环境原生的(如自然灾害),但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效应被放大了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自身变化所引起的,主要受自然力的操控,在人类失去控制能力的 情况下,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一定的损害,一般也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但是,今天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大型武器试验等也会引发类似的灾害,例如,在一些地方 因为水库的建设而引发的水库地震,水库、河流等堤坝损毁造成的洪涝灾害,核试验引发的 地震等等 陨石等天体撞击事件(通古斯大爆炸)、太阳异常、电磁风暴、宇宙射线等天文灾害 火山、地震、岩崩、滑坡等地质灾害;水灾、泥石流、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 潮等气象水文灾害;病虫害、蝗灾、森林火灾、物种灭绝(自然因素)等生物灾害,都是自 然灾害的典型形式 虽然人类很难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如 灾害预报,建设堤坝等防灾设施,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灾害中的紧急救助以及灾后疾病控 制和灾区重建等:也可以运用己经掌握的规律,避开在灾害多发地区进行建设,或者避免人 为地制造或强化自然灾害。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己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水电和火电得到极大开发,成为我们今天消耗的主要能源。电气、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 业在当今的产业结构中仍然占了相当的份额。与此同时,大量的城市出现并迅速扩大。生活 在电气和石油、汽车、城市之中的现代人,一面享受科技提供的丰富物质生活,一面在高楼 林立的水泥墙中怀念着阳光灿烂的原野生活,无数工厂的烟囱高耸入云,煤烟、汽车尾气弥 漫了天空,城市、工厂的污水、垃圾污染了河流,人们为此遗憾,为此叹息。 对于近现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发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美国一位叫万斯·哈特克的参议 员这样说:“迅速发展的技术,它的规律就是利润,许多年来一直毒化着我们的空气,腐蚀 着我们的土壤,剥夺着我们的森林,并且毁坏着我们的水资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 们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发明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呢?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 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目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 境污染、人口剧增五类。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有一些 是自然环境原生的(如自然灾害),但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效应被放大了。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自身变化所引起的,主要受自然力的操控,在人类失去控制能力的 情况下,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一定的损害,一般也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但是,今天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大型武器试验等也会引发类似的灾害,例如,在一些地方 因为水库的建设而引发的水库地震,水库、河流等堤坝损毁造成的洪涝灾害,核试验引发的 地震等等。 陨石等天体撞击事件(通古斯大爆炸)、太阳异常、电磁风暴、宇宙射线等天文灾害; 火山、地震、岩崩、滑坡等地质灾害;水灾、泥石流、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 潮等气象水文灾害;病虫害、蝗灾、森林火灾、物种灭绝(自然因素)等生物灾害,都是自 然灾害的典型形式。 虽然人类很难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如 灾害预报,建设堤坝等防灾设施,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灾害中的紧急救助以及灾后疾病控 制和灾区重建等;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避开在灾害多发地区进行建设,或者避免人 为地制造或强化自然灾害。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一
些诸如蝗灾、病虫害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也许将来人们还可以控制更多的灾害。 (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 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 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还有湖泊的富 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 土地退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正在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以及人为对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 化、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地贫瘠化和盐碱化。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约2500万平方公里, 年均流失的土壤超过257亿吨,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 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全球目前约有36亿公顷干旱 土地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在人为干扰下,生物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状态下大大 加速了,从公元前8000年到1975年,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平均灭绝速率大约增加了1000倍 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而物种灭绝等则是不可恢复的,所以,人们应注重生态 环境的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维护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三)资源耗竭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人类正 面临着某些重要资源严重短缺或者即将耗竭的威胁。全球资源匮乏的主要表现在:可利用土 地资源紧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资源严重减少、某些重要 矿产资源(包括能源)濒临枯竭等等。 土地资源的问题在于全球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正逐步下降,土地退化和城镇、道路建设占用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使得原本紧张的 土地资源更加紧张。近几十年来,人们大量开采热带森林,使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减少 1981-1990年间每年损失森林平均达到1690万公顷,再造森林约1054万公顷。森林的减少 同时还引发了许多其它环境问题,物种灭绝、生物基因减少加快,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 洪涝灾害、旱灾增加等等。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威胁。约占陆地面积60%的地区缺水,约20 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由于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以及对水资源需 求的持续增加更加重了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铁、铜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其中许多还是 人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目前石油等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境地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人类应开发利用新的生产技术,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一次矿 产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利用比率;开发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特别是要 开发可更新的替代能源,以保障整个人类发展的稳定性。 四)环境污染
些诸如蝗灾、病虫害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也许将来人们还可以控制更多的灾害。 (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 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 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还有湖泊的富 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 土地退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正在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以及人为对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 化、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地贫瘠化和盐碱化。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约 2500 万平方公里, 年均流失的土壤超过 257 亿吨,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 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全球目前约有 36 亿公顷干旱 土地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在人为干扰下,生物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状态下大大 加速了,从公元前 8000 年到 1975 年,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平均灭绝速率大约增加了 1000 倍。 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而物种灭绝等则是不可恢复的,所以,人们应注重生态 环境的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维护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三)资源耗竭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人类正 面临着某些重要资源严重短缺或者即将耗竭的威胁。全球资源匮乏的主要表现在:可利用土 地资源紧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资源严重减少、某些重要 矿产资源(包括能源)濒临枯竭等等。 土地资源的问题在于全球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正逐步下降,土地退化和城镇、道路建设占用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使得原本紧张的 土地资源更加紧张。近几十年来,人们大量开采热带森林,使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减少, 1981-1990 年间每年损失森林平均达到 1690 万公顷,再造森林约 1054 万公顷。森林的减少 同时还引发了许多其它环境问题,物种灭绝、生物基因减少加快,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 洪涝灾害、旱灾增加等等。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威胁。约占陆地面积 60%的地区缺水,约 20 亿人用水紧张、10 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由于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以及对水资源需 求的持续增加更加重了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铁、铜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其中许多还是 人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目前石油等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境地。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人类应开发利用新的生产技术,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一次矿 产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利用比率;开发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特别是要 开发可更新的替代能源,以保障整个人类发展的稳定性。 (四)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