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4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具体教学过程..105.7.思考题..1078参考文献..108实验19.固体切变模量测量...1091...109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093...109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10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10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11具体教学过程7.思考题与习题...1138.参考文献..113实验20.声速的测定...1141..114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14福3.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154...115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156.具体教学过程..1167...119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119实验21.弦上驻波实验...120Y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202...120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20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21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21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22具体教学过程7.思考题与习题....1248...125参考文献,实验22.用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1261...126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126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26.4..127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27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27具体教学过程7...130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1305
5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04 6. 具体教学过程.105 7. 思考题.107 8. 参考文献.108 实验 19. 固体切变模量测量.109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09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09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09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10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10 6. 具体教学过程.111 7. 思考题与习题.113 8. 参考文献.113 实验 20. 声速的测定 .114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14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14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15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15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15 6. 具体教学过程.116 7. 思考题与习题.119 8. 参考文献.119 实验 21. 弦上驻波实验.120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20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0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20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21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21 6. 具体教学过程.122 7. 思考题与习题.124 8. 参考文献.125 实验 22. 用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 .126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26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6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26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27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27 6. 具体教学过程.127 7. 思考题与习题.130 8. 参考文献.130
实验23.测定熔化热与比热容.131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312..13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31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32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32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具体教学过程.....1327.思考题与习题...1358.参考文献..135.实验24.直流电源和光电器件的参数测量..1361...136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363.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374....137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37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38具体教学过程7.思考题与习题...1418.参考文献..141..142实验25.透镜的焦距测量及像差观测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422..14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43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43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436....144具体教学过程7...146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147实验26.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148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48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483...149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49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49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50具体教学过程7.思考题与习题...1538.参考文献..153实验27.光的衍射及应用..1541....154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154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55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6
6 实验 23. 测定熔化热与比热容.131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31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31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31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32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32 6. 具体教学过程.132 7. 思考题与习题.135 8. 参考文献.135 实验 24. 直流电源和光电器件的参数测量.136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36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36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37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37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37 6. 具体教学过程.138 7. 思考题与习题.141 8. 参考文献.141 实验 25. 透镜的焦距测量及像差观测.142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42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42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43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43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43 6. 具体教学过程.144 7. 思考题与习题.146 8. 参考文献.147 实验 26.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48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48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48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49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49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49 6. 具体教学过程.150 7. 思考题与习题.153 8. 参考文献.153 实验 27. 光的衍射及应用.154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54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54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55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55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556...156具体教学过程.7...158思考题与习题.8...158参考文献实验28.测绘物质的色散曲线..160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60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03.161.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61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61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具体教学过程..1627...164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164实验29.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1651...165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53...166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665...166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167具体教学过程..1697.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169实验30.交流电桥的使用..1701...170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170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70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71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726.具体教学过程.....1727..175思考题与习题..8...175参考文献实验31.利用光电技术测量微小形变..176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76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76.3.177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77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776...178具体教学过程7.思考题与习题...1817
7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55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55 6. 具体教学过程.156 7. 思考题与习题.158 8. 参考文献.158 实验 28. 测绘物质的色散曲线.160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60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0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61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61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61 6. 具体教学过程.162 7. 思考题与习题.164 8. 参考文献.164 实验 29. 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165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65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5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66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66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66 6. 具体教学过程.167 7. 思考题与习题.169 8. 参考文献.169 实验 30. 交流电桥的使用.170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70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70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70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71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72 6. 具体教学过程.172 7. 思考题与习题.175 8. 参考文献.175 实验 31. 利用光电技术测量微小形变.176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76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76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77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77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77 6. 具体教学过程.178 7. 思考题与习题.181
0.182参考文献实验32.电学法测量杨氏弹性模量..183.1...183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183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84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8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846.具体教学过程...1857思考题与习题.189.8...189参考文献实验33.光学法测量固体杨氏弹性模量测量..191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912...19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192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192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192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具体教学过程..1937.思考题与习题..1968参考文献..196实验34.交流电路的稳态过程..1981...198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983.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99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995...199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6..200具体教学过程7..202思考题与习题,8参考文献.2038
8 8. 参考文献.182 实验 32. 电学法测量杨氏弹性模量.183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83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83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84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84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84 6. 具体教学过程.185 7. 思考题与习题.189 8. 参考文献.189 实验 33. 光学法测量固体杨氏弹性模量测量 .191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91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91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92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92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92 6. 具体教学过程.193 7. 思考题与习题.196 8. 参考文献.196 实验 34. 交流电路的稳态过程.198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98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98 3. 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99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199 5. 教学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199 6. 具体教学过程.200 7. 思考题与习题.202 8. 参考文献.203
绪论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1知识目标(1)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在这方面本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实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3)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特点及要求。(4)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理解“有测量就存在误差,误差一般是未知的,因此,科学地评价测量的优劣应采用不确定度”。(5)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建立测量、真值、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不确定度、有效数字、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等等基本概念外,还应对随机误差(标准偏差),不确定度,有效数字等进行定量的计算,以及对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有科学的解释。(6)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测量(计量)与日常生活中的“测量”的巨大差异,从而建立努力学好“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的决心。1.2能力目标(1)通过本章的教学实施学生应能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本课程的任务,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环节。(2)理解测量会产生误差,评价测量的优劣采用不确定度。(3)掌握A类、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和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4)掌握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表示法以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律。(5)正确理解常用数据处理方法的内容、特点及要求。1.3思政目标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与分享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1课程介绍部分(0.5学时)(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0.2学时(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1)本课程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及使用:2)实验报告的内容与归档要求;3)本课程的教学环节。(0.3学时)2.2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部分(2.5学时)(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0.7学时)具体内容含:1)测量、真值、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1
1 绪 论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在这方面本课程具有其他 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实验能力,激发他们 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特点及要求。 (4)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理解“有测量就存在误差,误差一般是 未知的,因此,科学地评价测量的优劣应采用不确定度”。 (5)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建立测量、真值、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不 确定度、有效数字、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等等基本概念外,还应对随机误差(标准偏差), 不确定度,有效数字等进行定量的计算,以及对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有科学的解释。 (6)通过对本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测量(计量)与日常生活中的“测 量”的巨大差异,从而建立努力学好“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的决心。 1.2 能力目标 (1)通过本章的教学实施学生应能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本课程的任务,了解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 (2)理解测量会产生误差,评价测量的优劣采用不确定度。 (3)掌握 A 类、B 类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和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 (4)掌握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表示法以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律。 (5)正确理解常用数据处理方法的内容、特点及要求。 1.3 思政目标 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与分享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 神。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1 课程介绍部分(0.5 学时) (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0.2 学时) (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1)本课程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及使用;2) 实验报告的内容与归档要求;3)本课程的教学环节。(0.3 学时) 2.2 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部分(2.5 学时)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0.7 学时) 具体内容含:1)测量、真值、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