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 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 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 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 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 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 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 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 题:究竞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提出用邓小 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 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 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 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 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 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 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 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 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 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 护社会主义。 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 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 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 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 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 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 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 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 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 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 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 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提出用邓小 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 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 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 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 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 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 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 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 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 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 护社会主义。 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 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 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 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 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 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 次。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 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 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说,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 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 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 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 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 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 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 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 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 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 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 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 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 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 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 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 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 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 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 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 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 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 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 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 次。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 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 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说,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 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 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 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 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 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 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 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 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 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 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 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 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 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 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 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 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 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 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 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 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 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
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就需要积极探 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 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 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 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 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 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 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 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 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这个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 一一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一一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 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 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一一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 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就需要积极探 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 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 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 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 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 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 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 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 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这个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 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 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 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