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详见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载材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山《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九、教政说明及其他: 无 执笔人:赵紫怜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28 无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详见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无 执笔人:赵紫伶 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904058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或实践教学0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考试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与城 市建设发展概况,是否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史实,能否分析与观察建筑现象,能 否对优秀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是否具备一定的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文化修养。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者重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建筑10分值 1、考试内容:①旧石器时代住所②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③原始建筑活动的启示④中国 城市的早期发展⑤文献反映的早期城市规划思想⑥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⑦封建社会前期 建筑⑧封建社会中期建筑⑨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封建社会城市 2、考试要求:全面了解干阑式木构建筑、榫卯、巢、穴、木骨泥墙等基本概念,把握各时 期建筑发展状况,了解其代表性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2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城市平面②《考工记》内容及解释 2、考试要求:了解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城市的平面基本布局。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建筑2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宫殿发展概况及实例评析②坛庙发展概况及实例评析③陵墓发展概况及实 例评析 2、考试要求:了解宫殿、坛庙、陵墓这三类建筑的建筑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宫殿、坛庙、 陵鉴建筑的平面基本布局。 第四章宗教建筑2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宗教建筑概况②典型宗教建筑实例评析③塔 2、考试要求:了解宗教建筑的建筑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代表作的平立剖面。掌握塔的分 29
29 《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904058 总学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48 学时,实验或实践教学 0 学时) 学分:3 学分 一、考试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与城 市建设发展概况,是否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史实,能否分析与观察建筑现象,能 否对优秀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是否具备一定的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文化修养。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着重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建筑 10 分值 1、考试内容: ①旧石器时代住所②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③原始建筑活动的启示 ④中国 城市的早期发展⑤文献反映的早期城市规划思想⑥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⑦封建社会前期 建筑⑧封建社会中期建筑⑨封建社会后期建筑⑩封建社会城市 2、考试要求:全面了解干阑式木构建筑、榫卯、巢、穴、木骨泥墙等基本概念,把握各时 期建筑发展状况,了解其代表性特征。 第二章 城市建设 2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城市平面 ②《考工记》内容及解释 2、考试要求:了解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城市的平面基本布局。 第三章 宫殿、坛庙、陵墓建筑 2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宫殿发展概况及实例评析②坛庙发展概况及实例评析③陵墓发展概况及实 例评析 2、考试要求:了解宫殿、坛庙、陵墓这三类建筑的建筑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宫殿、坛庙、 陵墓建筑的平面基本布局。 第四章 宗教建筑 2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宗教建筑概况②典型宗教建筑实例评析③塔 2、考试要求:了解宗教建筑的建筑特点,会绘制一些重点代表作的平立剖面。掌握塔的分
类及各类型的代表作。 第五章住宅建筑 1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各地区、各民族住宅建筑概况②住宅实例评析 2、考试要求:了解各种住宅建筑特征、了解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 第六章园林建筑 10分值 1、考试内容:①传统园林的类别、特点②传统园林的创作思想、构成形态和设计手法③传 统园林实例评析 2、考试要求:掌握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建造特点及其代表作。 第七章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特征1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单体建筑平面②庭院式组群布局③木构架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④构架类别 与构架组成,斗拱,构架细部,枸架体系评析④台基的作用和形制,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屋 顶类别、形态和作用,屋顶构架做法,屋顶瓦件,屋项评析⑤装修、彩画 2、考试要求:掌握木构建筑各部件的叫法。会计算屋架高度和折度。了解大木作和小木作。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大、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卷面总分100分 1、单选题(1520%) 2、多选题(15-20%) 3、名词解释(20-30%) 4、画图题(20-25%) 5、论述题(20-25%)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理论闭卷考试成绩(70%)的总和确定。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0
30 类及各类型的代表作。 第五章 住宅建筑 1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各地区、各民族住宅建筑概况②住宅实例评析 2、考试要求:了解各种住宅建筑特征、了解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 第六章 园林建筑 1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传统园林的类别、特点②传统园林的创作思想、构成形态和设计手法③传 统园林实例评析 2、考试要求:掌握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建造特点及其代表作。 第七章 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特征 1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单体建筑平面②庭院式组群布局③木构架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④构架类别 与构架组成,斗拱,构架细部,构架体系评析④台基的作用和形制,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屋 顶类别、形态和作用,屋顶构架做法,屋顶瓦件,屋顶评析⑤装修、彩画 2、考试要求:掌握木构建筑各部件的叫法。会计算屋架高度和折度。了解大木作和小木作。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 110 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卷面总分 100 分 1、单选题(15~20%) 2、多选题(15~20%) 3、名词解释(20~30%) 4、画图题(20~25%) 5、论述题(20 ~25%)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理论闭卷考试成绩(70%)的总和确定。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B)《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执笔人:赵紫伶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31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执笔人:赵紫伶 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130904054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史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掉毕业要求第1、4、6、10、12条的达成。《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一门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讲述了世界上特别是欧美国家建筑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论述了各种建筑 风格产生的历史、社会和地理原因,系统的介绍了各种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构成形态,分析 和评价了外国建筑文化遗产中的典型实例、创作思想和设计手法,是一门带有软科学性质的专 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为建筑学 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各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 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古代 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 建筑的技术、类型、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于建筑学的学科特性,本课程以普遍练习的观点面对历史和现实,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 素养的专业人才服务。 通过对建筑历史沿革的分析与阐释,本课程教学力图使学生以两个相互关联的线素索搭建起 必要的知识构架,进而增进对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的理解,加强分析建筑艺术自身特性的能力。 这两个线索,一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背景同建筑创造意向之间的关系,要求了解生产力水平、技 术条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为建筑活动提供的条件与提出的要求,以 及人们如何面推种种条件和要求进行创造:二是各种创造意向下的建筑特征及其对建筑学学科 发展的影响,要求了解各种空间形态、结构形式、造型特征、装饰趣味的综合关系,以及各阶 段建筑时间促成的对建筑艺术特质的种种认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对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因素 有所认识:分析能力:对建筑艺术存在的本质有所认识:鉴赏能力:增加学生对建筑作品的鉴 赏能力。 32
32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130904054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史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 1、4、6、10、12 条的达成。《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一门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讲述了世界上特别是欧美国家建筑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论述了各种建筑 风格产生的历史、社会和地理原因,系统的介绍了各种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构成形态,分析 和评价了外国建筑文化遗产中的典型实例、创作思想和设计手法,是一门带有软科学性质的专 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为建筑学 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各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 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古代 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 建筑的技术、类型、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于建筑学的学科特性,本课程以普遍练习的观点面对历史和现实,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 素养的专业人才服务。 通过对建筑历史沿革的分析与阐释,本课程教学力图使学生以两个相互关联的线索搭建起 必要的知识构架,进而增进对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的理解,加强分析建筑艺术自身特性的能力。 这两个线索,一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背景同建筑创造意向之间的关系,要求了解生产力水平、技 术条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为建筑活动提供的条件与提出的要求,以 及人们如何面推种种条件和要求进行创造;二是各种创造意向下的建筑特征及其对建筑学学科 发展的影响,要求了解各种空间形态、结构形式、造型特征、装饰趣味的综合关系,以及各阶 段建筑时间促成的对建筑艺术特质的种种认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对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因素 有所认识;分析能力:对建筑艺术存在的本质有所认识;鉴赏能力:增加学生对建筑作品的鉴 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