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田学哲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参考书: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建筑的涵意》刘有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执笔人:陈带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23 《建筑初步》田学哲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年。 2、主要参考书: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年。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建筑的涵意》刘育东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执笔人:陈蕾 系室审核人:阳海辉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课程编号:130904058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掉毕业要求第1、4、6、10、12条的达成。《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一门 学科基础必修课,研究、探讨并说明中国建筑空间科学和空间艺术发展过程的专门史。本门课 程,作为本科阶段的素质教有,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从而 自觉尊重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建筑师:作为建筑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学生应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象及形制特征、建造技术、材料等: 进一步的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历史建筑 研究基础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国历代时间发展顺序分章讲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建筑特征及代表作品。着重介绍各时期的建造特征,建筑特点及特色建筑, 理解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帮助学生理清建筑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联系,通古而知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建筑形式、形制及代表作品。2、掌握各 时期各类建筑的建造特征、建造技术、材料及特色建筑,理解中国建筑的空间与技术的关系。3、 了解建筑内部发展机制,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联系,培养学生的 历史意识和历史感,了解并掌握建筑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引导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主干课 程中自发、自觉运用本国的传统建造思想、方法和手段,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建筑遗迹 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夏、商、西周、春秋) 24
24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课程编号:130904058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 1、4、6、10、12 条的达成。《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一门 学科基础必修课,研究、探讨并说明中国建筑空间科学和空间艺术发展过程的专门史。本门课 程,作为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从而 自觉尊重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建筑师;作为建筑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学生应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象及形制特征、建造技术、材料等; 进一步的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历史建筑 研究基础。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国历代时间发展顺序分章讲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建筑特征及代表作品。着重介绍各时期的建造特征,建筑特点及特色建筑, 理解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帮助学生理清建筑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联系,通古而知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建筑的建筑形式、形制及代表作品。 2、掌握各 时期各类建筑的建造特征、建造技术、材料及特色建筑,理解中国建筑的空间与技术的关系。3、 了解建筑内部发展机制,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联系,培养学生的 历史意识和历史感,了解并掌握建筑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引导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主干课 程中自发、自觉运用本国的传统建造思想、方法和手段,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遗迹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夏、商、西周、春秋)
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建筑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对中国古建筑的总体认识 4.教学建议: 让学生了解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 第二章:城市建设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城郭概念、汉长安城、隋大兴、明清北京城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古代城市的布局特征 第三章:宫股、坛庙、皮墓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宫殿 第二节坛庙 第三节陵墓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尊卑对高度、色彩的限制,坛庙、陵慕的平面形制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宫殿、坛庙、陵慕的空间和布局特征 第四章:米教建筑 25
25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建筑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对中国古建筑的总体认识 4.教学建议: 让学生了解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 第二章:城市建设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城郭概念、汉长安城、隋大兴、明清北京城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古代城市的布局特征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宫殿 第二节 坛庙 第三节 陵墓 2.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 教学重点难点: 尊卑对高度、色彩的限制,坛庙、陵墓的平面形制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宫殿、坛庙、陵墓的空间和布局特征 第四章:宗教建筑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第三节佛塔经幢 第四节石窟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宗教建筑的特点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宗教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气氛营造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居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实例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教学重点难点: 各地、各民族的建筑形式差异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传统住宅的建造思想和建造手段 第大章:园林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 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2.敦学重点难点: 皇家苑囿、私家园林的建造方法和空间特色
26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第三节 佛塔 经幢 第四节 石窟 2.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 教学重点难点: 宗教建筑的特点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宗教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气氛营造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居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例 2.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3. 教学重点难点: 各地、各民族的建筑形式差异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传统住宅的建造思想和建造手段 第六章:园林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明清皇家苑囿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2.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2. 教学重点难点: 皇家苑囿、私家园林的建造方法和空间特色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以及官苑和私家园林的特点 第七章: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特征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平面 第三节大木作 第四节瓦石 第五节小木作 第六节彩画 第七节装饰 2.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2.教学重点难点: 大木作、小木作、举折制 4.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我国木构建筑的构件名称和做法特征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课外辅导/ 号 教学内容 讲课实验上机其他 备注 1古代建筑发展橱况 1010 2城市建设 3宫殿、坛庙、陵墓 6 6 4宗教建筑 6 5中国传统民居 6 6园林 6 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 特征 8 总计 4848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 六、实验实哦内容:
27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以及官苑和私家园林的特点 第七章: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平面 第三节 大木作 第四节 瓦石 第五节 小木作 第六节 彩画 第七节 装饰 2.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讲授为主 2. 教学重点难点: 大木作、小木作、举折制 4. 教学建议: 让学生掌握我国木构建筑的构件名称和做法特征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学 时 其 中 课外辅导/ 课外实践 备 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1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0 10 2 城市建设 6 6 3 宫殿、坛庙、陵墓 6 6 4 宗教建筑 6 6 5 中国传统民居 6 6 6 园林 6 6 7 中国木构建筑的做法及 特征 8 8 总计 48 48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 六、实验/实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