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中式英语之鉴 ●4taeu0日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中式英语之鉴 by Joan Pink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Jiang Guihua 琼.平卡姆〔美〕编著 姜桂华 协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京)新登字155号 图书在版纳目(CP)数据 中式英语之鉴/[美]平卡姆(Pinkham,J.)编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杜,1998.12 ISBN7-5600-1559-X I.中.Ⅱ.平.Ⅲ.英语-翻译N.B15.9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1999)第0329%号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中式英语之鉴 编著:琼·平卡姆[美] 协助:姜桂华 贵任编辑:吴文子 出版发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杜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9号(100089) 网 址:http:/www.fltp.com.cn 印 刷:北京市鑫鑫印刷厂 开 本:850×11681/32 印 张:18 学 数:455千字 版 次:2000年5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次印刷 印 数:1-11000册 书 号:1sBN7-5600-1559-X/H874 定 价:22.90元 如有印刷,装订质量问题出版社负责调换
序 英语学了多年,虽说高不成低不就,纯正的英语总还是一直在 听、在读。可是,“纯正"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却是第一次有机会 如此集中地赏析。琼,平卡姆女士的这部作品搜取了大量中式英 语的实例,分别部居,详剖细解,将中国人写英语易犯的文体修辞 毛病揭出了大半。 中式英语,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被作者戏称为“具有汉语特 色的英语”。这样的英语每天都在我们中间出现,见于街头的广告 词,见于我们的英语报刊,见于政府报告的英译文本。而我们早已肴 惯,并不觉得怪异,如今由作者一一指出,才知道这种中式英语的可 笑。比如“农业获得丰收”,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蛮 好,在后面添上“in agriculture”便成蛇足,因为“harvest'”本来就指农 业。再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人译为“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people continued to rise”,其中的“for the people"也属多余。“红"就 是“red”,“很少"就是“few”,既简单又清楚,何必赘言“red in color”, “few in number'”?(均见正文3-4页)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本书 的第一部分多余的词里作了分析,所述分为“多余的名词和动词” “多余的修饰语”、“同义堆叠”、“重复指称”等类。 第二部分题为句子结构,从“名词肿胀症”、“代词与先行词”、“短 语和子句的位置”、“垂悬成分”、“平行结构”,“逻辑连词”六个方面, 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构句特点。这里仅就第一个方面举一个例子。 所谓“名词肿胀症”,指的是句子里名词过多,且要位都被抽象 名词占尽。例如下面一句(172页): A.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书中没有提供汉语原文,想来是“这座寺庙的能够持久,是因为其 建筑的牢同”之类。经作者改译,成为: B.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再转译人汉语,可作“这座寺庙建造得十分牢固,因此能历久不 败”。句A的四个抽象名词在句B中由两个动词和一个副词取代, 名词当家一变而为动词主宰,句子顿时有了生气。作者主张多用 动词,少用名词,多用意义具体的词,少用抽象含混的词。其实,一 般的英语倦辞书或写作教科书上也都是这么教的,只是写作者为 使文体显得“威严”、“科学”,不知不党便用起了抽象名词。英美人 写英语,中国人写汉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作者补充说,这样 的弊病并不能算中式英语的特色。 关于本书的用途,平卡姆女士在书前的“致读者”中已经说明。 它可以作教材,供高年级学生练习汉英翻译:又可以作读本,供翻 译工作者自行修习。为此,每一小节的后面都附有20个正误句例 和20个待改的病句。在作者看来,“翻译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 手艺。”研究翻译理论、构建翻译学的人,听了会作何想?或许我们 应该这样来理解她的话:翻译要想被尊为一门“学”,先得成为一种 “艺”,就像“烹饪学"那样,写一本烹调书,终不及做一手好菜更能 证明“学”的价值。 除了提高汉英翻译的技艺,本书还有一个更广的用途,那就是帮 助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写好英语。两个用途其实有点相通,因为许多 中国人写英语,大概是心里先有了汉语的句子,再把它译过去。我自 己写英语总不能自如,怕也是落了这个毛病,但读了这本书,虽然谈 不上彻底摆脱汉语思雏,竞也有一种豁然明亮的感觉,因此恩把它推 荐给那些想在英语写作上进一大步、却苦于找不到帮手的朋友。 姚小平 2000年2月 于外研社研究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