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 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 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 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评价魯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 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异同比较把握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 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 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 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 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 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异同比较 把握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 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鲁迅 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 朽的腐草",本文的作者萧红就是在鲁迅先生无私的悉心栽培下,获得了文坛上 的巨大成功,时隔三年,这位学生在尊师的灵前奉献了一份永恒的缀满深情的文 字花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深情洋溢的文字吧 二、交流切入 首先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的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 里所折射出的个人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 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 阿累《一面》 对青年的关怀、谦逊、和蔼 《早》 珍惜光阴、勤奋 《拿来主义》 思想睿智、目光犀利、幽默 《一件小事》 善良、自谦、勇于自我解剖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 谦虚、无尽的追求、超越 人前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浓郁的爱国之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憎分明、无私奉献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 执着、坚毅、勇敢 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 学生通过自我研讨总结,带着一个整体的认识走入文本,在参照阅读中更能 体悟萧红笔下鲁迅的特征。 、形象分析 细读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文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 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例:“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 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一一在学 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 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鲁迅 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 朽的腐草",本文的作者萧红就是在鲁迅先生无私的悉心栽培下,获得了文坛上 的巨大成功,时隔三年,这位学生在尊师的灵前奉献了一份永恒的缀满深情的文 字花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深情洋溢的文字吧。 二、交流切入 首先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的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 里所折射出的个人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 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 阿累《一面》 对青年的关怀、谦逊、和蔼 《早》 珍惜光阴、勤奋 《拿来主义》 思想睿智、目光犀利、幽默 《一件小事》 善良、自谦、勇于自我解剖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 人前进。" 谦虚、无尽的追求、超越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浓郁的爱国之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爱憎分明、无私奉献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 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 执着、坚毅、勇敢 学生通过自我研讨总结,带着一个整体的认识走入文本,在参照阅读中更能 体悟萧红笔下鲁迅的特征。 三、形象分析 细读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文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 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例:“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 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在学 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 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鲁迅先生嘱咐许 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 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一一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 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 子的说法。”“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晩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 大声地答复他。 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 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一一对妻 子的尊重、真纯 (1)、学生探讨,填写下表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2)、教师总结如下: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 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个追 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个不 卑不亢的学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个和 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 风趣、好玩 小结、明确: 萧红用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鲁迅!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鲁迅先生嘱咐许 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 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 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 子的说法。”“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 大声地答复他。”——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 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对妻 子的尊重、真纯。 (1)、学生探讨,填写下表: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2)、教师总结如下: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 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 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 卑不亢的学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 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 风趣、好玩 小结、明确: 萧红用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鲁迅!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
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 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3)、形象升华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主丰富精神世界的探求,汲取人格魅力的养料,实现读 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①在萧红所塑造的鲁迅形象中,使你触动最深的是哪一处? ②鲁迅的平和形象与之前的伟人定位相比,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③结合鲁迅的品质,你认为当今社会里作为青年人需要什么来充实我们的精 神堡垒?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 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 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 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 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希望同学们学习认识鲁迅的同时,从中汲取他 的精神营养,做一个有思想高品德的人 五、作业: 1、再读文本,找出你喜欢的细节体味,并思考本文的艺术特色 2、质疑问难:就文本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质疑问难品味语段欣赏风格 、问题质疑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自设问题,自主解答,将主要问题交由全班分享。 例如 1、在回忆录中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 有何寓意? 这副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 化身。"波波诺娃”正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也是他终其一生为之不懈追寻的 理想。 2、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文末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这句话是 否有言外之意?
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 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3)、形象升华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主丰富精神世界的探求,汲取人格魅力的养料,实现读 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①在萧红所塑造的鲁迅形象中,使你触动最深的是哪一处? ②鲁迅的平和形象与之前的伟人定位相比,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③结合鲁迅的品质,你认为当今社会里作为青年人需要什么来充实我们的精 神堡垒?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 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 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 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 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希望同学们学习认识鲁迅的同时,从中汲取他 的精神营养,做一个有思想高品德的人。 五、作业: 1、再读文本,找出你喜欢的细节体味,并思考本文的艺术特色。 2、质疑问难:就文本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质疑问难 品味语段 欣赏风格 一、问题质疑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自设问题,自主解答,将主要问题交由全班分享。 例如: 1、在回忆录中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 有何寓意? 这副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 化身。"波波诺娃" 正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也是他终其一生为之不懈追寻的 理想。 2、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文末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这句话是 否有言外之意?
个盗墓的假“鬼”给不怕鬼的鲁迅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 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 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应是针砭时弊的解剖,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作为 以纸笔为刀枪的精神战士的由衷敬佩。 3、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的写许广平? 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 宽容等品质。在整篇文章里,很多地方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沬。 特别是在鲁迅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 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看着她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 着楼梯上了楼”,诸多细节感人至深。因此,毋宁说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的 夫妻,更愿称他们为一对志同道合、彼此激励的战友!精神的相互慰藉与理解包 容中更能展现鲁迅平和执着的一面。他们二人犹如在沐浴烈火中的凤凰,用坚毅 和隐忍完成最后的人生涅槃!这恐怕也是萧红的回忆录的独到之处。 语言品读 任选文中最感兴趣的语句,揣摩其用词炼句的妙处。如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 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 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 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既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先生病 重时的冷寂孤凄。 2、“鲁迅先生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差不多 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 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 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 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 大的彰显。 3、“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他休息了。” 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她没有着意渲染鲁 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 宁谧安详的气氛。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张弛互现,缓急更迭,洋 溢着抒情诗般悠缓绵长的曲调
一个盗墓的假“鬼”给不怕鬼的鲁迅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 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 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应是针砭时弊的解剖,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作为 以纸笔为刀枪的精神战士的由衷敬佩。 3、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的写许广平? 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 宽容等品质。在整篇文章里,很多地方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 特别是在鲁迅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 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看着她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 着楼梯上了楼”,诸多细节感人至深。因此,毋宁说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的 夫妻,更愿称他们为一对志同道合、彼此激励的战友!精神的相互慰藉与理解包 容中更能展现鲁迅平和执着的一面。他们二人犹如在沐浴烈火中的凤凰,用坚毅 和隐忍完成最后的人生涅槃!这恐怕也是萧红的回忆录的独到之处。 二、语言品读 任选文中最感兴趣的语句,揣摩其用词炼句的妙处。如: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 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 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 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既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先生病 重时的冷寂孤凄。 2、“鲁迅先生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差不多一 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 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 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 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 大的彰显。 3、“17 日,一夜未眠。18 日,终日喘着。19 日......他休息了。” 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她没有着意渲染鲁 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 宁谧安详的气氛。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张弛互现,缓急更迭,洋 溢着抒情诗般悠缓绵长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