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 第一章概论 、学习提要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 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 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些规律性的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厂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经 财政政策和理论 周 期 国民收人核量国民收人决定十货币理论和政能 增 上投理开放理论一/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学习资源 第一章 概 论 一、 学习提要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 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 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经 济 财政政策和理论 周 期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 货币理论和政策 和 增 长 投资理论 开放理论和政策 ●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 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 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 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 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 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 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总量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 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 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 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 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 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 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 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 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硏究这些问 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 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 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 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 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 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 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总量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 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 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 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 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 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 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 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 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研究这些问 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
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 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 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硏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 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3.宏观经济学为何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经济萧条是 一个总量经济问题。就是说,不是一些部门萧条,一些部门繁荣,而是各个部门都萧条, 都出现了开工不足、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这些现象。通货膨胀也是一个总量经济问题。 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些部门价格上涨,一些部门价格下跌,而是几乎各个 部门价格都上涨,当然上涨的比率不一定完全一致。既然问题出在总量上,就必须采用总 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些总量经济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把总量问题考察清楚,必须 暂时撇开结构问题,单纯地考察总量问题。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具体的总量经济问题不 包含任何结构因素。例如,某部门相对落后,形成“瓶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制约总量的问题。再如,通货膨胀时,各部门价格上涨的比率并不 致。这说明总量中包含着结构问题。当宏观经济学撇开结构问题而单纯地研究总量经济问 题时,它实际上是在说:即使当不存在结构问题时,总量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当存在结 构问题时,总量问题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总量问题是以一种叠 加的、复合的、变形的面貌出现。和单纯的时候相比,已经不大容易看清楚了。这就说明 当作一般性研究时,必须把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分开,分别进行研究:当研究一个具体经 济问题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地进行研究。 4.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侧重于流量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中,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都是必要的,但侧重于流量分析。其原因主要 在于宏观经济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萧条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短期现象, 其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这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必须研究,为什么这一段时 期总需求不足,而这正是流量分析。侧重于流量分析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认识,即认为 经济萧条与该经济体系在长时期积累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并不具有重要的联系,问题只 是出在短期总需求不足。这种认识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可以使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因此, 从认识论上说,这种分析上的侧重是可取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存量因素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存量的分析。显然,对这些长期经济问 题的研究是不能撇开存量因素的。 、案例
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 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 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 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3.宏观经济学为何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经济萧条是 一个总量经济问题。就是说,不是一些部门萧条,一些部门繁荣,而是各个部门都萧条, 都出现了开工不足、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这些现象。通货膨胀也是一个总量经济问题。 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些部门价格上涨,一些部门价格下跌,而是几乎各个 部门价格都上涨,当然上涨的比率不一定完全一致。既然问题出在总量上,就必须采用总 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些总量经济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把总量问题考察清楚,必须 暂时撇开结构问题,单纯地考察总量问题。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具体的总量经济问题不 包含任何结构因素。例如,某部门相对落后,形成“瓶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制约总量的问题。再如,通货膨胀时,各部门价格上涨的比率并不一 致。这说明总量中包含着结构问题。当宏观经济学撇开结构问题而单纯地研究总量经济问 题时,它实际上是在说:即使当不存在结构问题时,总量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当存在结 构问题时,总量问题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总量问题是以一种叠 加的、复合的、变形的面貌出现。和单纯的时候相比,已经不大容易看清楚了。这就说明, 当作一般性研究时,必须把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分开,分别进行研究;当研究一个具体经 济问题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地进行研究。 4.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侧重于流量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中,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都是必要的,但侧重于流量分析。其原因主要 在于宏观经济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萧条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短期现象, 其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这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必须研究,为什么这一段时 期总需求不足,而这正是流量分析。侧重于流量分析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认识,即认为 经济萧条与该经济体系在长时期积累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并不具有重要的联系,问题只 是出在短期总需求不足。这种认识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可以使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因此, 从认识论上说,这种分析上的侧重是可取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存量因素。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存量的分析。显然,对这些长期经济问 题的研究是不能撇开存量因素的。 三 、案 例
案例1 中国197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 要问今年或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经济学家们的回答恐怕未必一致,但是 般的回答是8%左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近几年平均趋势 根据平均增长率来预测一年的增长率总会产生误差,因为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是围绕 着平均增长率上下波动的 以下是中国1978-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表1-1 真实GDP真实GDP 实GDP 真实GDP 年份 (亿元)增长率(%J年的 (亿元) 增长率(%) 1978 3605.60 19889399.80 l1.6 19793879.627.6 19899781.99 4.I 1980 4182.507.8 199010157.00 19814370.714.5 99111090.8 1982 4742.098.5 199212670.0 14.2 19835224.5210.2 99314379.10 19845985.3014.5199416200.00 12.6 1985 6955.2016.2 199517901.80 19867330.185.4 199619621.70 9.6 1987 8447.9215.2 199721345.138.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整理。 图1-1-1中的方点绘出1978~1997年每一年的真实GDP,它们可连缀成一条折线,而 另一条光滑的虚线描绘出真实GDP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带方点的折线围绕着光滑的趋 势线上下波动。而图1从增长率方面指出了这种波动的原因 因此,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真实GDP的观察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有长期增长的趋势; 第二,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围绕着长期趋势值波动
案例 1 中国 1978 年以来的宏观经济 要问今年或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经济学家们的回答恐怕未必一致,但是一 般的回答是 8%左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近几年平均趋势。 根据平均增长率来预测一年的增长率总会产生误差,因为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是围绕 着平均增长率上下波动的。 以下是中国1978—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表1—1 年 份 真实GDP (亿元) 真实GDP 增长率(%) 年 份 真实GDP (亿元) 真实GDP 增长率(%) 1978 3605.60 1988 9399.80 11.6 1979 3879.62 7.6 1989 9781.99 4.I 1980 4182.50 7.8 1990 10157.00 3.8 1981 4370.71 4.5 1991 11090.8 9.2 1982 4742.09 8.5 1992 12670.0 14.2 1983 5224.52 10.2 1993 14379.10 13.5 1984 5985.30 14.5 1994 16200.00 12.6 1985 6955.20 16.2 1995 17901.80 0.5 1986 7330.18 5.4 1996 19621.70 9.6 1987 8447.92 15.2 1997 21345.13 8.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整理。 图1-1-1中的方点绘出1978~1997年每一年的真实GDP,它们可连缀成一条折线,而 另一条光滑的虚线描绘出真实GDP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带方点的折线围绕着光滑的趋 势线上下波动。而图1从增长率方面指出了这种波动的原因。 因此,对19 7 8年以来中国经济真实GDP的观察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有长期增长的趋势; 第二,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围绕着长期趋势值波动
25000 20000 150000 100000 5000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 图1—11978-1997年中国真实GDP增长率 于是就产生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决定的?其二,短期GDP是 怎样决定的,为什么会围绕着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怎样以及为什么会有增长与波动。具体说,第一个问题被称为长期问题,对 它的回答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 被称为短期问题:其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这被称为中期问题。 为了硏究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还要硏究随眷GD増长与波动而变动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 业率(或失业率)、汇率、贸易赤字等等。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呢?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回答是为了确定好的经济政策,改 进宏观经济运行,以便增加社会福利。比如说,如果经济萧条,应考虑是否可通过适当的 政策避免萧条?如果不可避免,则考虑是否可用政策缩短萧条时间、减缓萧条,或使萧条 能温和一些?政府能否通过对各种收入、支出的确定,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能否长期保 持低通胀?鼓励出口、住房商品化的有关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要保证明年 8%的经济增长,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增长,但会不会慢下来?如果 增长减慢,有没有政策可以减缓?等等。重要的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宏观 经济研究的最终归宿常常是寻求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学不仅为了上述目标,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 解,更好地认识、洞察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中国经济:司春林王善造王安宇:东 方出版社;P1-4 案例2 巨人集团的兴与衰 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本
25000 20000 150000 100000 5000 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图1—1 1978—1997年中国真实GDP增长率 于是就产生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决定的?其二,短期GDP是 怎样决定的,为什么会围绕着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怎样以及为什么会有增长与波动。具体说,第一个问题被称为长期问题,对 它的回答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 被称为短期问题;其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这被称为中期问题。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随着GDP增长与波动而变动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 业率(或失业率)、汇率、贸易赤字等等。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呢?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回答是为了确定好的经济政策,改 进宏观经济运行,以便增加社会福利。比如说,如果经济萧条,应考虑是否可通过适当的 政策避免萧条?如果不可避免,则考虑是否可用政策缩短萧条时间、减缓萧条,或使萧条 能温和一些?政府能否通过对各种收入、支出的确定,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能否长期保 持低通胀?鼓励出口、住房商品化的有关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要保证明年 8%的经济增长,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增长,但会不会慢下来?如果 增长减慢,有没有政策可以减缓?等等。重要的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宏观 经济研究的最终归宿常常是寻求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学不仅为了上述目标,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 解,更好地认识、洞察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中国经济;司春林 王善造 王安宇;东 方出版社;P1—4 案例2 巨人集团的兴与衰 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