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学 时 分 配 章节 主要内容 讲练 实讨考自合 授习验论察学计 第一章导论(10学时) 6 2 2 10 第二章分子动理论的平衡态理论(10学时) 6 2 2 第三章输运现象宏观规律与分子动理论的非 6 8 平衡态理论(8学时) 第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6 2 2 五 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8学时) 42 2 大 第六章物态和相变(2学时) 2 2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含各章作业,问题讨论评价,小论文等)30%,期末闭卷考试70%。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热学》,李椿等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0 推荐参考书: 1.《普通物理学牧程·热学》(第二版),秦允豪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 2.《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赵凯华等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8 3.《(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第二版)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秦允豪编,高等教 有出版社,2004 制定者:惠萍执笔 审定者:高洁 批准者:惠萍 校对者:高洁
18 三、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练 习 实 验 讨 论 考 察 自 学 合 计 一 第一章 导论(10 学时) 6 2 2 10 二 第二章 分子动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10 学时) 6 2 2 10 三 第三章 输运现象宏观规律与分子动理论的非 平衡态理论 (8 学时) 6 2 8 四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0 学时) 6 2 2 10 五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8 学时) 4 2 2 8 六 第六章 物态和相变 (2 学时) 2 2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含各章作业,问题讨论评价,小论文等)30%,期末闭卷考试 70%.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热学》,李椿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推荐参考书: 1. 《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第二版),秦允豪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赵凯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第二版)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秦允豪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 制定者:惠萍 执笔 审定者:高洁 批准者:惠萍 校对者:高洁
《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SM 课程编号:060011 总学时:56学分:35 适用对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电磁学》是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 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阁 的科学知识视野,同时《电磁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联中学物理,上接电动力学的 学习,学好电磁学将为其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电磁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电磁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及应用。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是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比较灵活 地加以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的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掌握处理电磁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具备运用高等数学 中的微积分和矢量代数研究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能力、定量计算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 理、讲授中学物理课中电磁学部分的能力:了解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发现和发明过程 中的物理思想和实验方法,了解电磁学的新进展和成果及发展概况,了解电磁学的发展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电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内容包括静电场、导体周围的静电 场、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稳恒电流、稳恒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电 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法、练习法、提问法、演示法, 模型教学法、图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辅 导、习题练习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为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掌握电磁学主要内容的目的。 教学要求按层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19
19 《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SM 课程编号:060011 总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电磁学》是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 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 的科学知识视野,同时《电磁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联中学物理,上接电动力学的 学习,学好电磁学将为其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电磁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电磁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及应用。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是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比较灵活 地加以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的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掌握处理电磁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具备运用高等数学 中的微积分和矢量代数研究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能力、定量计算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 理、讲授中学物理课中电磁学部分的能力; 了解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发现和发明过程 中的物理思想和实验方法,了解电磁学的新进展和成果及发展概况,了解电磁学的发展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电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内容包括静电场、导体周围的静电 场、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稳恒电流、稳恒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电 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法、练习法、提问法、演示法、 模型教学法、图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辅 导、习题练习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为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掌握电磁学主要内容的目的。 教学要求按层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主要内容: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势,电 势叠加原理的应用。理解库仑定律、场强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场、场强叠加原理、电场线的 性质。难点:了解电势与场强的微分关系。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重点:掌握平行板导体组的解题方法,计算几种典型的电容器的 电容及电容器的静电能。难点: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与静电平衡时的性质、导体壳的静 电平衡性质。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恒定电流:重点:掌握有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掌握 直流电路欧姆定律、电阻的计算。理解电位移矢量的定义和电位移线的性质、电流的连续性 方程与稳恒电流条件、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焦尔定律、电源及电动势的定义,一段含源电 路的欧姆定律。难点:了解电介质的微观极化机制,极化强度的定义,了解电流表、电压表、 欧姆表的原理及惠更斯电桥的原理。 第四章磁现象:重点:磁的基木现象,安培定律及磁感应强度矢量 第五章恒定电流的磁场:重点:掌握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载流直导线与圆线圈磁场的计算, 磁感应线的性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洛仑兹力、载流导线在磁场中 受到的(安培力)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重点: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动生电动势 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自感、互感及磁场能量,理解磁感应强度B、磁场强度H的定义, 磁介质存在时静磁场的基本规律,有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理解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 电流(电动势)的方向。难点:了解感生(涡旋)电场的概念及计算,了解顺磁质与抗磁质、铁 磁质的磁化机理。 第七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难点: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及其 物理意义,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了解平面电磁波、电偶极辐射。 难点内容:用直接积分法计算电场强度、磁场强度,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的性质、 稳恒磁场中的磁介质的性质、时变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
20 主要内容: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势,电 势叠加原理的应用。理解库仑定律、场强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场、场强叠加原理、电场线的 性质。难点:了解电势与场强的微分关系。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重点:掌握平行板导体组的解题方法,计算几种典型的电容器的 电容及电容器的静电能。难点: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与静电平衡时的性质、导体壳的静 电平衡性质。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恒定电流:重点:掌握有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掌握 直流电路欧姆定律、电阻的计算。理解电位移矢量的定义和电位移线的性质、电流的连续性 方程与稳恒电流条件、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焦尔定律、电源及电动势的定义,一段含源电 路的欧姆定律。难点:了解电介质的微观极化机制,极化强度的定义,了解电流表、电压表、 欧姆表的原理及惠更斯电桥的原理。 第四章磁现象:重点:磁的基本现象,安培定律及磁感应强度矢量 第五章恒定电流的磁场:重点:掌握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载流直导线与圆线圈磁场的计算, 磁感应线的性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洛仑兹力、载流导线在磁场中 受到的力(安培力)。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重点: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动生电动势 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自感、互感及磁场能量,理解磁感应强度 B、磁场强度 H 的定义, 磁介质存在时静磁场的基本规律,有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理解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 电流(电动势)的方向。难点:了解感生(涡旋)电场的概念及计算,了解顺磁质与抗磁质、铁 磁质的磁化机理。 第七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难点: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及其 物理意义,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了解平面电磁波、电偶极辐射。 难点内容:用直接积分法计算电场强度、磁场强度,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的性质、 稳恒磁场中的磁介质的性质、时变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
三、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学 时 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讲练实讨考自合 授习验 论察 学计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 12 12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 三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8 四 期中考试第四章磁现象 2 2 4 五 第五章相定电流的磁场 6 6 六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 12 七 第七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 注:总学时56,不包括自学学时。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百分制: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中、期末为闭卷考试)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电磁学》,梁灿彬等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5月 制定者:朱青执笔 审定者:高洁 批准者:惠萍 校对者:高洁 2
21 三、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练 习 实 验 讨 论 考 察 自 学 合 计 一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 12 12 二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 8 8 三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8 8 四 期中考试 第四章磁现象 2 2 4 五 第五章恒定电流的磁场 8 8 六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 12 12 七 第七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 4 4 注:总学时 56,不包括自学学时。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百分制: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中、期末为闭卷考试)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电磁学》,梁灿彬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5 月 制定者:朱青执笔 审定者:高洁 批准者:惠萍 校对者:高洁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号:060030 总学时: 48 学分:3 适用对象: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高中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的相 互作用的基础科学,它和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后继课有密切的关系。激光的出 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光学的发 展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1.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 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 仪器的基本原理。 3。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光学教材的能力。 4.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光学发展的趋向,要求对激光产生的原理和激光器有初步的了解, 5.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习题课及课外作业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本大纲的体系是按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光的量子性和现代光学四个部分的次序安 排的。波动光学放在前面,是因为考虑到和普通物理电磁学的衔接,有利于认识光的电磁本 性:这样处理,可将几何光学作为波动光学的近似和特例,有助于从光的电磁本性来理解几 何光学的内容,比中学几何光学在观点上有所提高:同时还符合当前国内外光学教学体系的 变化趋势。至于波动光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几何光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在中学的几何光学教学 中己有一定的基础。 2.教学上应反映光学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因此,除集中一章介绍现代光学基础外, 并将光学纤维、光学薄膜、新型望远镜系统、波带片等内容分散在各章中作一扼要介绍。 1).使用本大纲时,如果将几何光学放在前面,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将光学仪器 22
22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号:060030 总学时: 48 学分:3 适用对象: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高中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的相 互作用的基础科学,它和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后继课有密切的关系。激光的出 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光学的发 展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1.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 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 仪器的基本原理。 3.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光学教材的能力。 4.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光学发展的趋向,要求对激光产生的原理和激光器有初步的了解。 5.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习题课及课外作业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本大纲的体系是按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光的量子性和现代光学四个部分的次序安 排的。波动光学放在前面,是因为考虑到和普通物理电磁学的衔接,有利于认识光的电磁本 性;这样处理,可将几何光学作为波动光学的近似和特例,有助于从光的电磁本性来理解几 何光学的内容,比中学几何光学在观点上有所提高;同时还符合当前国内外光学教学体系的 变化趋势。至于波动光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几何光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在中学的几何光学教学 中已有一定的基础。 2.教学上应反映光学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因此,除集中一章介绍现代光学基础外, 并将光学纤维、光学薄膜、新型望远镜系统、波带片等内容分散在各章中作一扼要介绍。 1).使用本大纲时,如果将几何光学放在前面,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将光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