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阁夜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诗歌欣赏】 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明确如下】 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 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 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 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 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 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 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 感悲伤。 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 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 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 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 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 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 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
2、阁夜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诗歌欣赏】 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明确如下】: 1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 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 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 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 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 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 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 感悲伤。 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 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 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 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 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 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 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
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 怀 【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 感情 【比较】与《旅夜书怀》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高朗壮阔。 前者采用了“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息; “鼓角”“星河”则表达战争和动荡的氛围。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 瑟。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描绘的是春夜风清气和的氛围,“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更是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 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方面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前三联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情 景交融。《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 常和谐 3、李凭箜篌引 【知人论世】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 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因声求气】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诗歌欣赏】 (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 怀。 【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 感情 【比较】与《旅夜书怀》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高朗壮阔。 前者采用了“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息; “鼓角”“星河”则表达战争和动荡的氛围。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 瑟。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描绘的是春夜风清气和的氛围,“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更是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 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方面: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前三联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情 景交融。《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 常和谐。 3、李凭箜篌引 【知人论世】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 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 811-813 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因声求气】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1(1—4 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 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 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诗歌欣赏】 (1—4 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