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日本的庭园也是象征大自然的。比起西方庭园多半 是造成匀整。日本庭园大体上是造成不匀整,或许正是因为不匀整要比匀整更能象征丰富、 宽广的境界吧。当然,这不匀整是由日本人纤细而又微妙的感情来保持均衡的。再没有比日 本庭园那种复杂、多趣、细致而又繁难的造园法了。所谓“枯山水”的造园法,就是仅仅用 岩石砌垒的方法,通过“砌垒岩石”,来表现现场没有的山河的美境以及大海的激浪。这种 造园法达到登峰造极时就演变成日本的盆景、盆石了。所谓山水这个词,指的是山和水,即 自然的景色,山水画,也就是风景画,从庭园等的意义,又引伸出“古雅幽静”或“闲寂简 朴”的情趣。但是崇尚“和敬清寂”的茶道所敬重的“古雅、闲寂”,当然是指潜在内心底 里的丰富情趣,极其狭窄、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利休也曾说过:盛开的花不能用作插花。所以,现 今的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到了冬季,就 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取名“白玉”或“佗助”的山茶花,就要在许多山茶花的种类中,挑 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蓓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然而,必须让这 朵蓓蕾披上露水,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间,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 最富丽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有一朵白蓓蕾,而且也是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 上点上水珠,还预先用水濡湿插花用的陶瓷花瓶。 在日本陶瓷花瓶中,格调最高,价值最贵的古伊贺陶瓷(大约十五、十六世纪),用水濡 湿后,就像刚苏醒似的,放出美丽的光彩。伊贺陶瓷是用高温烧成的,燃料为稻草,稻草灰 和烟灰降在花瓶体上,或飘流过去,随着火候下降,它就变成像釉彩一般的东西。这种工艺 不是陶匠人工做成,而是在窑内自然变化烧成的。也可以称之为“窑变”,生产出各式各样 的色调花纹。伊贺陶瓷那种雅素、粗犷、坚固的表面,一点上水,就会发出鲜艳的光泽。同 花上的露水相互辉映。茶碗在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池坊专应曾把“山野水畔自成姿”(口传)作为自己这一流派的新的插花要领。在破了的花 瓶、枯萎的枝叶上都有“花”,在那里由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禅 宗的影响,由此也唤醒了日本人的美的心灵。大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在长期内战的荒芜中的人 们得以继续生活下来的吧。 在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故事集,包括许多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伊势物语》里(十世纪问 世),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有心人养奇藤于瓶中,花蔓弯垂竞长三尺六寸。 这是在原行平接待客人时的插花故事。这种所谓花燮弯垂三尺六寸的藤确实珍奇,甚至 16
令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 情调,且具有女性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 细娇弱,彬彬有礼,脉脉含情啊。它又若隐若现地藏在初夏的郁绿丛中,仿佛懂得多愁善感。 这花蔓长达三尺六寸,恐怕是异样的华丽吧。日本吸收了中国唐代的文化,尔后很好地融汇 成日本的风采,大约在一千年前,就产生了灿烂的平安朝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美,正像盛开 的“珍奇藤花”给人格外奇异的感觉。那个时代,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诗歌 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905),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式部(约907 前后一1002前后)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966前后-1017,根据资料是年尚在世)的 《枕草子》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特 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自古至今,这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 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在十世纪就能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化的长篇小说,这的确是世界 的奇迹,在国际上也是众所周知的。少年时期的我,虽不大懂古文,但我觉得我所读的许多 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在《源氏物语》之后 延续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说,甚至从工艺美术 到造园艺术,无不都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食粮。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979年一不详)和赤染卫门(约957一1041)等著 名诗人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那是宫廷文化或是女性 文化了。产生《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时期,是平安朝文化最兴盛时期,也是从发展的 顶峰开始转向颓废的时期,尽管在极端繁荣之后已经露出了哀愁的迹象,然而这个时期确实 让人看到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 不久,王朝衰落,政权也由公卿转到武士手里,从而进入镰仓时代(1192一1333),武家 政治一直延续到明治元年(1868),约达七百年之久。但是,天皇制或王朝文化也都没有灭亡, 镰仓初期的救撰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1205)在歌法技巧上,比起平安朝的《古今和歌集》 又前进了,虽有玩弄词藻的缺陷,但尚注重妖艳、幽玄和风韵,增加了幻觉,同近代的象征 诗有相同之处。西行法师(1118一1190)是跨平安和镰仓这两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梦里相逢人不见 若知是梦何须醒 纵然梦里常幽会 怎比真如见一回 17
《古今和歌集》中的小野小町的这些和歌,虽是梦之歌,但却直率且具有它的现实性。 此后经过《新古今和歌集》阶段,就变得更微妙的写实了。 竹子枝头群雀语 满园秋色映斜阳 萧瑟秋风荻叶凋 夕阳投影壁间消 镰仓晚期的永福门院的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得同我非常相近。 讴歌“冬雪皑皑寒意加”的道元禅师或是歌颂“冬月拨云相伴随”的明惠上人差不多 都是《新古今和歌集》时代的人。明惠和西行也曾以诗歌相赠,并谈论过诗歌。 西行法师常来晤谈,说我咏的歌完全异乎寻常。虽是寄兴于花、杜鹃、月、雪,以 及自然万物,但是我大多把这些耳闻目睹的东西看成是虚安的。而且所咏的诗句都不是 真挚的。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 月。只是当席尽兴去吟诵罢了。像一道彩虹悬挂在虚空,五色缤纷,又似日光当空辉照, 万丈光芒。然而,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 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种诗歌就是如来的真正的形体。 (摘自弟子喜海的《明惠传》) 西行在这段话里,把日本或东方的“虚空”或“无”,都说得恰到好处。有的评论家说 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 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题为《本来面目》,一方面歌颂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强烈地反映了 禅宗的哲理。 (1968年1月) 选自《川端康成散文选》,叶渭渠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日本 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生于大阪,幼年生活封闭,身体孱弱,坎坷的命运给他性格、心 理及日后的创作以巨大影响。1920年开始创作,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川 端康成的作品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1968年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他的工室自杀。 18
拜占庭的陷落(节选)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凌晨一点钟,苏丹发出了进攻的信号。巨大的帅旗一展,随着“真主、真主”众口一声 的叫喊,数以万计的人拿着武器、云梯、绳索、铁爪篙向城墙冲去,同时,所有的战鼓敲起, 所有的军号吹响,震耳欲聋的大擂鼓、铜钹、笛子的声音和人的呐喊、大炮的轰鸣汇成一片, 象是暴风雨的袭击。那些未经训练的志愿敢死队毫不怜悯地被率先送到城墙上去一他们半 裸的躯体,在苏丹的进攻计划中肯定只是作为替死鬼,为的是要在主力部队作决定性的冲锋 以前使敌人疲劳和削弱。这些被驱赶的替死鬼带着数以百计的云梯在黑暗中向前奔跑,向城 垛、雉堞攀登上去,但是被击退下来了,接着他们又冲上去,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向上冲,因 为他们没有退路:在他们—这些仅仅用来当作炮灰的无谓牺牲品—的身后已经站立着精 锐主力,他们不停地把这些替死鬼驱向几乎是必死的境地。这些一穿就透的人肉装甲无法抵 挡无数的矢箭和石块,所以守在城上的人暂时还处于优势,但是他们面临的真正危险是自己 的疲惫不堪一而这正是穆罕默德所算计的。城墙上的人全身穿着沉重的甲胄,持续不停地 迎战不断冲上来的轻装部队,他们一会儿在这里战斗,一会儿又不得不跳到另一处去战斗, 就在这样被动的防御中,他们的旺盛精力被消耗殆尽了。而现在,当进行了两小时的搏斗之 后,天已开始蒙蒙亮,由安纳托利亚人组成的第二梯队发起了冲锋,战斗也就愈来愈危险, 因为这些安纳托利亚人都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战士,并且同样有网状的铝甲围在身上。 此外他们在数量上占着绝对优势,而且事先得到充分的休息,相比之下,守在城上的人却不 得不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去保卫突破口。不过,进攻者所到之处还是不断地破击退下 来。于是苏丹不得不把自己最后预备的精锐部队一奥斯曼帝国的中坚力量、土耳其近卫军 用上。他亲自率领达一万两千名经过挑选的、身强力壮的士兵一当时被欧洲视为最优秀的 军旅,齐声呐喊向精疲力竭的敌人冲去。现在真正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城里所有的钟都己 敲响,号召最后还能参加战斗的人都到城墙上来,水兵们也都从船上被召集到城墙上,因为 真正决定性的战斗已经开始。对守卫在城上的人来说,倒霉的是热那亚部队的司令、无比勇 敢的朱斯蒂尼亚尼被矢石击中而身负重伤,他被抬到船上去了,他一倒下,使守卫者的力量 一时发生了动摇。但是,皇帝已亲自赶米阻挡这十分危险的突破,于是再次成功地把冲锋者 的云梯推了下去:在这双方殊死的搏斗中,看来拜占庭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最危急的时刻 已经过去,最疯狂的进攻又被击退。但是,就在此时,一次悲剧性的意外事故一下子就决定 19
了拜占庭的命运,是那神秘莫测的儿秒钟里的一秒钟一下子就决定了拜占庭的命运,就象有 时候历史在它令人不解的决定中所出现的那几秒钟一样。 发生了一件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在离真正进攻的地方不远,有几个土耳其人通过外层城 墙中的许多缺口之一冲了进来。他们不敢直接向内城墙冲去。但当他们十分好奇和漫无目地 在第一道城墙和第二道城墙之间四处乱闯时,他们发现在内城墙的较小的城门中间有一座城 门一即称为“凯尔卡门”的城门一由于无法理解的疏忽,竞敞开着。对它本身来说,这 仅仅不过是一扇小门而已,在和平时期,当其他几座大城门紧闭的几小时内,这座小门是行 人通过的地方。正因为它不具有军事意义,所以在那最后一夜的普遍激动中显然忘记了它的 存在。土耳其近卫军此刻惊奇地发现,这扇门正在坚固的工事中间向他们悠闲地敞开着。起 初,他们以为这是军事上的一种诡计,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荒唐的事太不可思议了。通常,防 御工事前的每一个缺口、每一个小窗口、每一座大门前,都是尸体堆积如山,燃烧的油和矛 枪会盖头盖脑飞下来,而现在,这里却象星期天似的一片和平景象,这扇通向城中心的凯尔 卡门大敞着。那儿个土耳其人立刻设法叫来了增援部队,于是,整整一支部队没有遭到任何 抵抗就冲进了城。那些守卫在外层城墙上的人丝毫没有察觉,没有料想到背部会受到袭击。 更糟糕的是,竟有几个士兵发现在自己的防线后面有土耳其人时,就不禁喊出声来:“城市 被攻下了!”在战场上喊出这样不确实的谣言,那真是比所有的大炮更能置人于死地。现在, 土耳其人也跟在这喊声后面大喊大叫地欢呼:“城市被攻下了!”于是,这样的喊声粉碎了一 切抵抗。雇佣兵们以为自己被出卖了,纷纷离开自己的阵地,以便及时逃回港口,逃到自己 的船上去。君士坦丁带着儿个随从向入侵者浴血奋战,但已无济于事,他牺牲了。在乱哄哄 的人群中,没有人认出他来。他被打死了。只是到了第二天,人们在一大堆尸体中才从一双 饰有一只金鹰的朱红靴上确认,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光荣地以罗马精神随同他的帝国 一起同归于尽。芝麻大的一次意外一一扇被人忘记了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历史。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一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2月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擅长细致的性 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墓。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 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断头皇后》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