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 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教学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 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 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 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 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 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 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 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 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 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 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 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 年秋天,中国人 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在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 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 日清晨, 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 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 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 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 地点:安庆、芜湖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 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 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 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 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 锡段铁路线 五、课文精读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 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 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起至 4 月 21 日 地点:安庆、芜湖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 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 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 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 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 锡段铁路线。 五、课文精读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 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己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 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 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 的生命。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 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 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3)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方式 (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一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一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 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 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 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 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 30 万,西路军、东路军各 35 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 的生命。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 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 况; (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3)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方式 (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 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
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 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 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 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 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7·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 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 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第二课时 、复习提示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 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消息多 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为例) (1)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 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 成竹的状况
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 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 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 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7.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 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 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 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消息多 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为例) (1)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 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 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 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 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 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也可指陆路):“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 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 时限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 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 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 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 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 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 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 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 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 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也可指陆路);“24 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 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 时限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 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 “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 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 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 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 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