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1张拉控制应力限值 张拉方法 钢筋种类 先张法 后张法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 0. 75 puk 0.75fk 热处理钢筋 0. 70 ptk 0.65fk 注:fn为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表8-1中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 提高0.05/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 压区(即预拉区)内设置的预应力钢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 及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 失
注:fptk为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表8-1中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 提高0.05f ptk: ⑴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 压区(即预拉区)内设置的预应力钢筋; ⑵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 及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 失
8.22预应力损失 将预应力钢筋张拉到控制应力a后,由于种种原因 其拉应力值将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即存在预应力损失。经 损失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才会在混凝士中建立相应的有效预 应力。 1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为损失an (1)直线预应力筋的on(先张法和后张都存在) 产生Gn原因: ①在张拉端由于锚具的压缩变形,②锚具与垫板之间 、垫板与垫板之间、垫板与构件之间的所有缝隙被挤為,③ 钢筋、钢丝、钢绞线在锚具内的滑移。都使得被拉紧的 预应力钢筋松动缩短从而引起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编引 起的预应力损失值a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将预应力钢筋张拉到控制应力σ con后,由于种种原因, 其拉应力值将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即存在预应力损失。经 损失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才会在混凝土中建立相应的有效预 应力。 1.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 (1)直线预应力筋的σl1(先张法和后张法都存在) 产生σl1原因: ① 在张拉端由于锚具的压缩变形, ②锚具与垫板之间 、垫板与垫板之间、垫板与构件之间的所有缝隙被挤紧,③ 钢筋、钢丝、钢绞线在锚具内的滑移。都使得被拉紧的 预应力钢筋松动缩短从而引起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 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8.2.2预应力损失
ll=a·Es/l (8-1) 式中a-—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mm,可按表 8-2采用; 表8-2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a mm 锚具类别 螺帽缝隙 支承式锚具(钢丝束镦头锚具等) 每块后加垫板的缝隙 锥塞式锚具(钢丝束的钢质锥形锚具等) 5 有顶压时 5 夹片式锚具 无顶压时 6~8
σl1 = α ·Es / l (8-1) 式中 α——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mm,可按表 8-2采用;
1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Es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 公式(8-1)中,a越小或樾越大,则m越小。 减小an的措施 (1)尽量少用垫板,因为每增加一块垫α值就增 加1mm; (2)先张法采用长线台座张拉时cn较小; (3)后张法中构件长度越大,则越小。 后张法构件中,常采用两端张拉,预应力钢筋 的锚固端应为构件长度的中点,即公式8-1)中的应 取构件长度的一半
l——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Es——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 公式(8-1)中,a越小或l越大,则σl1越小。 减小σl1的措施 (1)尽量少用垫板,因为每增加一块垫板,a值就增 加1mm; (2)先张法采用长线台座张拉时σl1较小; (3)后张法中构件长度越大,则σl1越小。 后张法构件中,常采用两端张拉,预应力钢筋 的锚固端应为构件长度的中点,即公式(8-1)中的l应 取构件长度的一半
(2)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的on 应根据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与孔道壁之 间反向摩擦(与张拉钢筋时,预应力钢筋和孔道壁间 的摩擦力方向相反)影响长度范闺内的预应力钢筋变 形值等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值的条件确定 6/2 图8-7圆弧形曲线预应力 钢筋的预应力损失c
(2)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的σl1 应根据预应力曲线钢筋或折线钢筋与孔道壁之 间反向摩擦(与张拉钢筋时,预应力钢筋和孔道壁间 的摩擦力方向相反)影响长度lf范围内的预应力钢筋变 形值等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值的条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