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 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物体入眼内的光线不是平行的,成像在视网膜之 后,必须经过调节后才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 1.晶状体前凸 视网膜上模糊成像丶视皮层→>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团>睫状神经节→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 →丶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凸→>眼折光力增强 →使较幅散的光线提前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即近点来表示 近点:8岁-8.6cm20岁-10.4cm60岁-83.3cm 2.瞳孔的调节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 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物体入眼内的光线不是平行的, 成像在视网膜之 后, 必须经过调节后才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模糊成像 视皮层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团 睫状神经节→ → → → → 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 →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凸→ 眼折光力增强 → 使较幅散的光线提前聚焦→ 成像在视网膜上 2. 瞳孔的调节 1. 晶状体前凸 近点: 8岁-8.6cm 20岁-10.4cm 60岁-83.3cm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即近点来表示
2.瞳孔的调节 正常人瞳孔变动在15-8.0mm 曈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 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入眼光亮 反射弧:光刺激视网膜→>视神经→ 绕过外侧膝状体→>中央顶盖前区 换元→同、对侧动眼神经缩瞳核 →核中副交感纤维→瞳孔括约肌 收缩→瞳孔缩小 特点:互感性对光反射 意义:判断神经系统病变部位, 1.孔 6.睫状神纶节11.后连合 7交感支 2.外侧藤状体 麻醉深度和病情程度 3.视网腻 8.动眼神经 13颈上神经节 4睫状短神经9.动眼神经副核14交通文 5视神经 10.顶前区 15督髓睫状中枢 16.睫状长神
正常人瞳孔变动在1.5-8.0 mm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开大肌收缩 →瞳孔缩小 →瞳孔扩大 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入眼光亮 反射弧: 光刺激视网膜 → 视神经→ 绕过外侧膝状体→中央顶盖前区 换元→同、对侧动眼神经缩瞳核 → 核中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 收缩 特点: 互感性对光反射 意义: 判断神经系统病变部位, 麻醉深度和病情程度 → 瞳孔缩小 2. 瞳孔的调节
3.双眼会聚 眼球会聚:两眼球内收和视轴向鼻中线集拢-辐辏反射 生理意义: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在两眼视网膜的 对称点上,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3. 双眼会聚 眼球会聚: 两眼球内收和视轴向鼻中线集拢–辐辏反射 生理意义: 双眼看近物时, 物体成像在两眼视网膜的 对称点上, 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五)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正视眼: 非正视眼:近视,远视,散光 老视眼: 1。近视轴性近视 屈光性近视 特点:远物发出的平行光被聚焦在视网膜前; 近物发出的辐射光不调节或微调即可成像在视网膜。 近点前移 纠正:凹透镜 Myopia
(五)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正视眼: 非正视眼: 近视, 远视, 散光 老视眼: 1。近视 轴性近视 屈光性近视 特点:远物发出的平行光被聚焦在视网膜前; 近物发出的辐射光不调节或微调即可成像在视网膜。 近点前移 纠正: 凹透镜
1。远视轴性远视 屈光性远视 特点:看近物时已经需要调节,看近物时需更大程度调节 近点远移 纠正:凸透镜 Hypermetropia
1。远视 特点:看近物时已经需要调节,看近物时需更大程度调节. 近点远移. 纠正: 凸透镜 轴性远视 屈光性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