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词语万花筒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多义词的特点,把握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同义词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使用同义词(近义词)。 3.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用法,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4.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不断搜集新词语,努力创新语言 高考链接 1.词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是高考必考点,以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形式出现,题型固定,今后的 考查还将遵循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则,不会有大的变动。 2.词语中的熟语是高考必考点,重点是成语,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 语纳入考试范围内,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人生的特点。题型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 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的现象,一般是根据词义写熟语,或是近义熟语互换。 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 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 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 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果堂活动解说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多义词的特点,把握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同义词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使用同义词(近义词)。 3.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用法,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4.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不断搜集新词语,努力创新语言。 高考链接 1.词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是高考必考点,以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形式出现,题型固定,今后的 考查还将遵循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则,不会有大的变动。 2.词语中的熟语是高考必考点,重点是成语,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 语纳入考试范围内,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人生的特点。题型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 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的现象,一般是根据词义写熟语,或是近义熟语互换。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 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 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 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 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 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 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 引申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基本义) 意思:人的思想,引申意见,愿意意图,用意某种趋势或苗头 心思(本义)引申礼品所代表的心意表示心意 引申情趣,趣味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 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己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 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 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 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 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 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 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 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 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 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 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 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 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 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 引申 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基本义) 意思:人的思想, 引申 意见,愿意 意图,用意 某种趋势或苗头 心思(本义) 引申 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表示心意 引申 情趣,趣味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 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 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 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 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 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 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 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 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 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 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 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 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 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 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 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 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己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 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词义的演变 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 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 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 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 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 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 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 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 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 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 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布置作业: 1.见所发讲义 2课后“小试身手 课后反思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 ),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 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 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 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 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 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 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 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 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 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 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 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 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 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 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 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布置作业: 1.见所发讲义。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课后反思: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 词),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通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句,说明汉 语词语的同义现象。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同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相同的词, 也叫等义词,如爸爸—一父亲、生日—诞辰、大夫—医生、土豆—马铃薯等:一类是意义相近的词 也叫近义词,如消灭——歼灭、优良——优秀——优异、关心——关怀—关切等。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是 少数,虽然它们所指的事情和现象相同,但它们往往在词的风格、情调、色彩或用法上有不同:意义相近 的同义词是多数,它们的意义有某些相近的地方,但它们所标志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因而通常 不能互相代替 课堂活动讲解 1、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是非常丰富的。从“看”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些词的词义会多达几十个, 因此如何准确选用同义词就成了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 2、同义词能增加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要点解析 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 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 (1)词义的轻重不同。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 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学习目标 l、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通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句,说明汉 语词语的同义现象。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同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相同的词, 也叫等义词,如爸爸——父亲、生日——诞辰、大夫——医生、土豆——马铃薯等;一类是意义相近的词, 也叫近义词,如消灭——歼灭、优良——优秀——优异、关心——关怀——关切等。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是 少数,虽然它们所指的事情和现象相同,但它们往往在词的风格、情调、色彩或用法上有不同;意义相近 的同义词是多数,它们的意义有某些相近的地方,但它们所标志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因而通常 不能互相代替。 课堂活动讲解 1、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是非常丰富的。从“看”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些词的词义会多达几十个, 因此如何准确选用同义词就成了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 2、同义词能增加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要点解析 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 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 (1)词义的轻重不同。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 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
(1)语法作用的不同。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 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 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 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 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 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 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3.三是同义词在文体色彩方面的差别 (1)书面词与口语词。“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 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这里 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又如“死”是口语词,“逝世”是书面词:“筵席"是书面词,“酒席”是口语词。 (2)普通词、文艺用语和科学用语。如“飞”是普通词,“翱翔”多用于文艺作品,“滑翔”是科学技术用 语。另外的例子,如“蓝”蔚蓝”普鲁士蓝"、“空气"大气”…,等等。此外,如“缭绕”晶莹“乳燕”等都属于 文艺用语,既不是日常通用词,也不是科学用语 (3)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如“娘”是方言词,“妈妈”是普通话词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之外,还要掌握辨析同义词的具体方法。辨析前要搜集大量的用例:辨析时要 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确定同义词的共同的地方:第二步再比较有差异的地方。如“冤枉”和“委屈”都是形容词, 也都可以用作动词,都有“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或者责罚”的意思。但是“冤枉“比“委屈”词义重些,“冤枉"含 有“无罪受刑”的意思,“委屈”则有“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得不到别人谅解”的意思。 文本知识链接 同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同义词,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的表达更贴切、更 细致、更严密 1.同义词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的现象,使语言丰富多变,表达更加精确。 看、瞧、盯、瞟、窥、瞥、瞪、望",等等,就是同义词,,一般地看,可以用“看、瞧”,“盯”是 集中视力注意看的神态,斜眼看可用"瞟",很快地看一下可用“瞥”,生气地睁大眼睛看可用°瞪”,从小孔或 缝隙中偷偷地看可用"窥”,向远处看可用"眺望",向上看可用“仰望",向下看可用“俯视、鸟瞰”,向四方看 可用张望",仔细看可用“观察”,等等 2.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强调的目的 比如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这一句里的“彻底”“干净″全部”是同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更鲜 明地表现立场的坚定和态度的坚决
(1)语法作用的不同。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 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 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 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 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 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 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3.三是同义词在文体色彩方面的差别 (1)书面词与口语词。“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 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这里 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又如“死”是口语词,“逝世”是书面词;“筵席”是书面词,“酒席”是口语词。 (2)普通词、文艺用语和科学用语。如“飞”是普通词,“翱翔”多用于文艺作品,“滑翔”是科学技术用 语。另外的例子,如“蓝”“蔚蓝”“普鲁士蓝”、“空气”“大气”……,等等。此外,如“缭绕”“晶莹”“乳燕”等都属于 文艺用语,既不是日常通用词,也不是科学用语。 (3)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如“娘”是方言词,“妈妈”是普通话词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之外,还要掌握辨析同义词的具体方法。辨析前要搜集大量的用例;辨析时要 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确定同义词的共同的地方;第二步再比较有差异的地方。如“冤枉”和“委屈”都是形容词, 也都可以用作动词,都有“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或者责罚”的意思。但是“冤枉”比“委屈”词义重些,“冤枉”含 有“无罪受刑”的意思,“委屈”则有“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得不到别人谅解”的意思。 文本知识链接 同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同义词,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的表达更贴切、更 细致、更严密。 1.同义词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的现象,使语言丰富多变,表达更加精确。 “看、瞧、盯、瞟、窥、瞥、瞪、望”,等等,就是同义词,,一般地看,可以用“看、瞧”,“盯”是 集中视力注意看的神态,斜眼看可用“瞟”,很快地看一下可用“瞥”,生气地睁大眼睛看可用“瞪”,从小孔或 缝隙中偷偷地看可用“窥”,向远处看可用“眺望”,向上看可用“仰望”,向下看可用“俯视、鸟瞰”,向四方看 可用“张望”,仔细看可用“观察”,等等。 2.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强调的目的。 比如“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这一句里的“彻底”“干净”“全部”是同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更鲜 明地表现立场的坚定和态度的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