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 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 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 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8、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 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 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 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9、“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10、“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 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 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鉴真、如 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三、细读品味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 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 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6 动。 6、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 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 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 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8、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 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 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 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9、“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10、“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 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 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 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 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三、细读品味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 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 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 3、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4、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 含义 同学讨论后明确: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 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 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5、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 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 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 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 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主题探究 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
7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 道。 3、第 9 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4、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 含义。 同学讨论后明确: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 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 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5、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 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 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 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 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主题探究 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
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 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 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 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 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六、布置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中 r自夸“地大物博 国『敌论据丨只希望国联 人 味求神拜佛以偏概全 失|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士 掉丨直接反驳:r失掉“他信力” 自 L发展着“自欺力 信|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L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膏梁 了L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吗
8 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 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 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 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 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六、布置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一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吗
10、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目标 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驳论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 生的兴趣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奸雄”-“英雄” 2、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 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O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 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 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 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 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 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 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 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 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 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 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 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 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 牲者
9 10、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目标 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驳论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 生的兴趣。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奸雄”------“英雄” 2、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 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 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 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 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 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 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 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 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 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 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 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 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 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 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m)南(nan)邮(cun)篡(cuan)位(wei)燕(yan)薊(j)自(ai)刎(wen) 巫(wu害(ha)校jio)订(ding)祠(c)堂(tang) 2.解释下列词语 刎死心塌地典籍给事校质朴造次殊不知 3、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 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4、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三、课文研读 1、吴汉究竟杀没杀妻?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 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 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 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 “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 小坟,不作祠堂也。”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 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 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 不至于一字不提
10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mǎ)南(nán)邨(cūn) 篡(cuàn)位(wèi) 燕(yàn)薊(jì) 自(zì)刎(wěn) 诬(wū)害(hài) 校(jiào)订(dìng) 祠(cí)堂(t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刎 死心塌地 典籍 给事 校 质朴 造次 殊不知 3、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 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4、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三、课文研读 1、吴汉究竟杀没杀妻?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 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 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 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 “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 小坟,不作祠堂也。”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 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 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 不至于一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