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金斑啄凤蝶 Tinopalρ us aureus ●名稱:金斑喙鳯蝶分類地位: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學名: Teinopalpus aureus分佈範圍:廣東、福建數量:罕見、形態特徵:前翅長56厘米 (約火柴盒的寬),特殊技:飛行 識認方法:身體大多為綠色,有金色尾突。翅表黑色,披有稠密、光亮的綠 色鱗片,以及一端緣為亮黄綠色的黑色帶。後翅錶盤區域內具有一個大型金 色斑,並有一些藍黑色、橘色和綠色帶跨越該斑。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及針葉常綠林中 行:白天活動,飛行。食:取食花蜜;繁殖 卵生,每年3-4月份繁殖。成長:完全變態, 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階段, 幼蟲以馬兜鈴科攀緣藤本植物作為寄主 保護級別:國家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1、棲地遭到破壞;2、過度獵捕
11 鳞翅目 金斑啄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 ⚫ 名稱:金斑喙鳳蝶 分類地位: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學名:Teinopalpus aureus 分佈範圍:廣東、福建 數量:罕見 形態特徵:前翅長5—6厘米 (約火柴盒的寬),特殊技:飛行 ⚫ 識認方法:身體大多為綠色,有金色尾突。翅表黑色,披有稠密、光亮的綠 色鱗片,以及一端緣為亮黃綠色的黑色帶。後翅錶盤區域內具有一個大型金 色斑,並有一些藍黑色、橘色和綠色帶跨越該斑。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及針葉常綠林中 行:白天活動,飛行。食:取食花蜜;繁殖: ⚫ 卵生,每年3—4月份繁殖。成長:完全變態, ⚫ 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階段, ⚫ 幼蟲以馬兜鈴科攀緣藤本植物作為寄主。 ⚫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 瀕危原因:1、棲地遭到破壞;2、過度獵捕
金斑喙凤蝶在自然界中极其稀少,所以对它的研究仍在进行,对 它的习性了解知之甚少。其后翅基部1/3金绿色微粒很浓,端部 2/3金黄色的斑占一半面积,因此斑而得名,并闻名于世。金斑喙 凤蝶是我国特有类,极其罕见。长期以来,一直被世界上蝴蝶专 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中也被列为级保护种。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极 少数地区。现有的金斑喙凤蝶标本很少,所有各博物馆和蝴蝶爱 好者都以拥有金斑喙凤蝶标本为荣。因此它是无价的,极为珍贵。 天津自然博物馆现保存各种昆虫标本20余万件,并且拥有国家二 类保护动物(昆虫)种类7种之多(我国一类保护昆虫2种,二类 保护昆虫13种)。但一直没有国家一类保护昆虫种类,这次经多 方努力,两年多时间的多方联系,最终的以交换成功,获得了这 件珍贵的金斑喙凤蝶(雄性)标本。填补了我馆昆虫藏品的空白, 并为我馆普及宣传动物保护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及标本
12 ⚫ 金斑喙凤蝶在自然界中极其稀少,所以对它的研究仍在进行,对 它的习性了解知之甚少。其后翅基部1/3金绿色微粒很浓,端部 2/3金黄色的斑占一半面积,因此斑而得名,并闻名于世。金斑喙 凤蝶是我国特有类,极其罕见。长期以来,一直被世界上蝴蝶专 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中也被列为I级保护种。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极 少数地区。现有的金斑喙凤蝶标本很少,所有各博物馆和蝴蝶爱 好者都以拥有金斑喙凤蝶标本为荣。因此它是无价的,极为珍贵。 ⚫ 天津自然博物馆现保存各种昆虫标本20余万件,并且拥有国家二 类保护动物(昆虫)种类7种之多(我国一类保护昆虫2种,二类 保护昆虫13种)。但一直没有国家一类保护昆虫种类,这次经多 方努力,两年多时间的多方联系,最终的以交换成功,获得了这 件珍贵的金斑喙凤蝶(雄性)标本。填补了我馆昆虫藏品的空白, 并为我馆普及宣传动物保护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及标本
肠鳃纲多鳃孔舌形虫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13 肠鳃纲 多鳃孔舌形虫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名稱:多鰓孔舌形蟲別名:無分類地位:半索動物門、腸鰓綱、柱頭蟲科 學名: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分佈範圍:山東青島、江蘇大豐和東 川、河北北戴河等地附近海域數量:罕見形態特徵:體長35-60厘米 (約1—2個書桌的寬);體重不詳;特殊技:可以依靠吻腔和領腔的充水和 排水,使吻部和領部發生伸縮,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動。 識認方法:身體細長,分為吻、領和軀幹三個部分。吻為短圓錐形或尖錐形 呈淡桔黃色;領的前緣環抱著吻的基部,具有許多縱走的皺褶和一條深桔紅 色的環帶;軀幹呈蠕蟲狀。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水底 行:靠吻腔和領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領部發生伸縮而進行活動。 休息:穴居於沙粒之中,體表缡液與沙子結合在一起。 食:雜食性。以沙底有機物質為食 繁殖:雌性產卵在海灘裏,卵數有上千枚。雄性在雌性產卵的同時或稍遲釋 放出精子 成長:受精卵孵化出有纖毛的幼蟲,很快就能游泳,然後沉入海底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環境污染,棲地遭到破壞
14 ⚫ 名稱:多鰓孔舌形蟲 別名:無 分類地位:半索動物門、腸鰓綱、柱頭蟲科 學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分佈範圍:山東青島、江蘇大豐和東 川、河北北戴河等地附近海域 數量:罕見 形態特徵:體長35—60厘米 (約1—2個書桌的寬);體重不詳;特殊技:可以依靠吻腔和領腔的充水和 排水,使吻部和領部發生伸縮,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動。 ⚫ 識認方法:身體細長,分為吻、領和軀幹三個部分。吻為短圓錐形或尖錐形, 呈淡桔黃色;領的前緣環抱著吻的基部,具有許多縱走的皺褶和一條深桔紅 色的環帶;軀幹呈蠕蟲狀。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水底。 行:靠吻腔和領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領部發生伸縮而進行活動。 休息:穴居於沙粒之中,體表黐液與沙子結合在一起。 食:雜食性。以沙底有機物質為食。 繁殖:雌性產卵在海灘裏,卵數有上千枚。雄性在雌性產卵的同時或稍遲釋 放出精子。 成長:受精卵孵化出有纖毛的幼蟲,很快就能游泳,然後沉入海底。 ⚫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 瀕危原因:環境污染,棲地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