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 (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 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 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 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 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 解
30 诗四首 (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 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 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 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 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 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 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 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 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山/下”晨兴/理/ 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 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 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 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 120 多首。最能代表他 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 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 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 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 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 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 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ˆ,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 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 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 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 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 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 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 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 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
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 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 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 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 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 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 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 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 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 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 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 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 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 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 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 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 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
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 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 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 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 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 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 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 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 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 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 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 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 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 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 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 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 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 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 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 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 荆门送别》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 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 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 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 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 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 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