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龛,都是尺度正常,所以建筑虽大,却不使人感到受压抑。地面中央略凸,向边缘逐渐低 下,形成一个弧面,象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 1古代罗马社会 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公民。爱国主义,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勇敢、荣誉、自 我克制,对神和祖先表达虔诚。 2古代罗马建筑类型: 议事厅(巴西利卡Bacilica),凯旋门,广场,纪念柱,浴场,陵墓,角斗场,市场 剧场,酒吧,神庙(壁柱),学校,住宅, 妓院 一大量公共建筑,空间丰富。 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3l2年) 3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 罗马柱式,多立草(比希惜知特、细庙,无四满,有基廊)。塔断干(品多立点的简化) 爱奥尼(和希腊相似,雕刻更多),科林斯(倍受青睐,装饰更加复杂),混合柱式(将爱奥 尼的涡卷加在科林斯上,使它更丰富)。出现券柱式(柱式失去原有的结构,成为装饰》 券拱技术:筒形拱-十字拱(摆脱承重培)一拱顶体系(一列十字拱串连)一早期肋架拱 (区分承重和围护部分) 柱式同券拱结构的矛盾:券柱式或连续券组合 6
6 壁龛,都是尺度正常,所以建筑虽大,却不使人感到受压抑。地面中央略凸,向边缘逐渐低 下,形成一个弧面,象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 1 古代罗马社会: 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公民。爱国主义,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勇敢、荣誉、自 我克制,对神和祖先表达虔诚。 2 古代罗马建筑类型: 议事厅(巴西利卡 Bacilica),凯旋门,广场,纪念柱,浴场,陵墓,角斗场,市场, 剧场,酒吧,神庙(壁柱),学校,住宅,妓院。——大量公共建筑,空间丰富。 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312 年) 3 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 罗马柱式:多立克(比希腊粗糙、细瘦,无凹槽,有基座),塔斯干(是多立克的简化), 爱奥尼(和希腊相似,雕刻更多),科林斯(倍受青睐,装饰更加复杂),混合柱式(将爱奥 尼的涡卷加在科林斯上,使它更丰富)。出现券柱式(柱式失去原有的结构,成为装饰)。 券拱技术:筒形拱-十字拱(摆脱承重墙)-拱顶体系(一列十字拱串连)-早期肋架拱 (区分承重和围护部分) 柱式同券拱结构的矛盾:券柱式或连续券组合
混凝土技术 4古代罗马的建筑成就 师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以前欧洲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书:第一部分涉及建筑 各多学科 识,建筑师的任多 建造房屋 建筑标准 坚固 观:第二部分讲建筑材料:第三部分讲如何建造神庙:第四书讲多立克和科斯林柱式的比例 和神庙的平面:第五书讲公共建筑:第六书讲住宅及其后对建筑的影响:第七书讲室内装饰: 第八书讲排给水:第九书讲天文学:第十书讲机械) 建筑空间处理趋于成熟 大跨度建筑技术的发展 关注建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建筑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 综上:(1)建筑观念的变化:重视功能、空间:《建筑十书》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 的建筑原则。(2)建筑技术的进步:拱券 一大跨度:混凝十。(3)事慎艺术的发展:不加 希腊精美,但回到了建筑的本源 不再把建筑作为雕塑,柱式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保留下 来大量壁画:拼花的马赛克地面。(4)建筑科学的发展:涉及建筑物理、声学、光学等:走 筑考虑到人的健康,(5)建筑师具有一定的地位,不再和雕塑家混为一谈。(6)建筑类型多 为世俗性建筑,世俗生活发达(因此多种功能)。 五.拜占庭建筑: 要点:1.帆拱技术的基本原理 2.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成就 要点扩展: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532-537 年),它是东正教的 帝举行重要 的场所 是拜占庭帝 厨代的纪 碑。集中式。外形直接反映内部空间,没有独立的艺术处理,比较杂乱臃肿 早期拜占庭 教堂的一般特点。成就: 1.结构体系。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2.内部空间。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 的。空间增大 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 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 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层层涌起 突出中央的统 地位,集中统一。延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 间来,是结构上的大进步。但万神庙内部的单纯完整、明确简练、庄严肃穆, 却远胜过圣索菲亚数党的多少一点神移、一占氏冥、一点恍惚迷离。显见得去 督教文化远不如古典文化理性的人文精神。但圣索菲亚教堂各种不同方向的 不同大小的、不同层次的发券,常常一簇簇组成很优美的景观,这也是万神庙 所没有的。 3.灿烂的色彩。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世俗的、感性的、现实的美。 1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1)公元285年, 古罗马帝国分治。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一度统一帝国,在欧 亚大陆交接处建立首都君士坦丁堡。 (2)395年(4世纪末),东西罗马完全分裂,东罗马帝国正式建立, >
7 混凝土技术 4 古代罗马的建筑成就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以前欧洲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书;第一部分涉及建筑 师的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建筑师的任务——建造房屋,建筑标准——实用、坚固、美 观;第二部分讲建筑材料;第三部分讲如何建造神庙;第四书讲多立克和科斯林柱式的比例 和神庙的平面;第五书讲公共建筑;第六书讲住宅及其后对建筑的影响;第七书讲室内装饰; 第八书讲排给水;第九书讲天文学;第十书讲机械) 建筑空间处理趋于成熟 大跨度建筑技术的发展 关注建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建筑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 综上:(1)建筑观念的变化:重视功能、空间;《建筑十书》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 的建筑原则。(2)建筑技术的进步:拱券——大跨度;混凝土。(3)建筑艺术的发展:不如 希腊精美,但回到了建筑的本源,不再把建筑作为雕塑,柱式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保留下 来大量壁画;拼花的马赛克地面。(4)建筑科学的发展:涉及建筑物理、声学、光学等;建 筑考虑到人的健康。(5)建筑师具有一定的地位,不再和雕塑家混为一谈。(6)建筑类型多 为世俗性建筑,世俗生活发达(因此多种功能)。 五.拜占庭建筑: 要点:1.帆拱技术的基本原理 2.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成就 要点扩展: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532-537 年),它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 碑。集中式。外形直接反映内部空间,没有独立的艺术处理,比较杂乱臃肿——早期拜占庭 教堂的一般特点。成就: 1. 结构体系。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2. 内部空间。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 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 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层层涌起,突出中央的统帅 地位,集中统一。延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 间来,是结构上的大进步。但万神庙内部的单纯完整、明确简练、庄严肃穆, 却远胜过圣索菲亚教堂的多少一点神秘、一占昏冥、一点恍惚迷离。显见得基 督教文化远不如古典文化理性的人文精神。但圣索菲亚教堂各种不同方向的、 不同大小的、不同层次的发券,常常一簇簇组成很优美的景观,这也是万神庙 所没有的。 3. 灿烂的色彩。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世俗的、感性的、现实的美。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1)公元 285 年,古罗马帝国分治。公元 4 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一度统一帝国,在欧 亚大陆交接处建立首都君士坦丁堡。 (2)395 年(4 世纪末),东西罗马完全分裂,东罗马帝国正式建立
(3)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一6世纪,拜占庭成为强大帝国,版图很大,文化盛期。 (4)7一15什匀.不斯分型,家先衰该.1453年灭十干奥斯品帝国《+耳其)。 地理环境, 环地中海 包括巴尔干半岛(原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土耳其一带)、西 (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埃及)。 社会形态: ()信奉东正教,教堂成为代表性建筑。皇权强大,世俗性强。 (2)联系欧亚大陆,东西方不同文化融合,建筑装饰受影响。 2锁结色 1.材料:以粘士砖为主,主要部位使用石材和少量天然混凝士 2.结构技术:帆拱(Pindintive)的运用(帆拱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盖圆穹顶的技术 受力集中在方形四角,使空间的灵活使用成为可能,顶部更加丰富,对12-14世纪的哥特建 筑影响很大),容顶的发展 3.集中式纪念建筑水平高超:希腊十字式平面 4.崇尚装饰,色彩富丽 3实例分析 圣索非亚大教堂:532年动工,537年完成。当时是拜占庭最兴盛的时候,空间变幻丰 富,打破了万神庙的单纯、封闭,但也失去了万神庙的庄严,立面杂乱。 济洲
8 (3)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5-6 世纪,拜占庭成为强大帝国,版图很大,文化盛期。 (4)7-15 世纪,不断分裂,逐步衰落,1453 年灭亡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地理环境:环地中海,包括巴尔干半岛(原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土耳其一带)、西亚 (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埃及)。 社会形态: (1)信奉东正教,教堂成为代表性建筑。皇权强大,世俗性强。 (2)联系欧亚大陆,东西方不同文化融合,建筑装饰受影响。 2 建筑特色 1.材料:以粘土砖为主,主要部位使用石材和少量天然混凝土 2.结构技术:帆拱(Pindintive)的运用(帆拱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盖圆穹顶的技术, 受力集中在方形四角,使空间的灵活使用成为可能,顶部更加丰富,对 12-14 世纪的哥特建 筑影响很大),穹顶的发展 3.集中式纪念建筑水平高超:希腊十字式平面 4.崇尚装饰,色彩富丽 3 实例分析: 圣索非亚大教堂:532 年动工,537 年完成。当时是拜占庭最兴盛的时候,空间变幻丰 富,打破了万神庙的单纯、封闭,但也失去了万神庙的庄严,立面杂乱
研价道确 自目目 0006000 ANEI ELEVATION 4主要成就: 1.发展出帆拱技术,推动穹顶结构的完善。 2.大型集中式纪念建筑的空间塑造高超。 3.精美的装饰艺术 六.罗马风建筑 要点:建筑主要特点(局部继承古罗马拱券技术和造型特点,巴西利卡式教堂,相对朴素) 1历史背景 历中沿范 (1)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陷入漫长的黑暗时期。5一10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探索 又称“先罗马风时期”。 (2)10-12世纪:罗马风时期(Romanesque,或译“似罗马”,“罗曼式”) 地域范围:以西欧为主要区域(主要在法国、意大利南部以及英国、爱尔兰),影响欧 洲北部以及东部」 社会形态 (1)封建制度,诸侯割据。商业菱缩。大型公共建筑极少,建筑规模普遍狭小。住宅 简陋,广场不发达。 (2)天主教成为社会精神支柱,教权与政权分开。重视教堂和修道院建设。Vs.城市教 堂。 (3)战争频繁,动荡不安。城堡林立。 2建筑特色 规模较小,施工粗糙。形式上略带有古罗马的风格。 结构技术:主要继承古罗马的砖石拱券技术(筒拱和骨架券) 奠定了以巴西利卡为主的教堂基本形制。 较少装饰(精美的马赛克拼花,文艺复兴后改为画家绘制),风格相对朴素,压抑沉闷。 3实例分析 城堡(强调军事防御功能),修道院,城市教堂(罗马圣约翰、圣保罗教堂)。 巴西利卡式平面,立面构图完整,具有防御 性。 4主要成就 继承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和部分局部特征, 定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制,为哥特式的兴起 奠定基础。 9
9 4 主要成就: 1.发展出帆拱技术,推动穹顶结构的完善。 2.大型集中式纪念建筑的空间塑造高超。 3.精美的装饰艺术 六.罗马风建筑 要点:建筑主要特点(局部继承古罗马拱券技术和造型特点,巴西利卡式教堂,相对朴素)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1)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陷入漫长的黑暗时期。5-10 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探索, 又称“先罗马风时期”。 (2)10-12 世纪:罗马风时期(Romanesque,或译“似罗马”,“罗曼式”) 地域范围:以西欧为主要区域(主要在法国、意大利南部以及英国、爱尔兰),影响欧 洲北部以及东部。 社会形态: (1)封建制度,诸侯割据。商业萎缩。大型公共建筑极少,建筑规模普遍狭小。住宅 简陋,广场不发达。 (2)天主教成为社会精神支柱,教权与政权分开。重视教堂和修道院建设。Vs.城市教 堂。 (3)战争频繁,动荡不安。城堡林立。 2 建筑特色 规模较小,施工粗糙。形式上略带有古罗马的风格。 结构技术:主要继承古罗马的砖石拱券技术(筒拱和骨架券) 奠定了以巴西利卡为主的教堂基本形制。 较少装饰(精美的马赛克拼花,文艺复兴后改为画家绘制),风格相对朴素,压抑沉闷。 3 实例分析 城堡(强调军事防御功能),修道院,城市教堂(罗马圣约翰、圣保罗教堂)。 巴西利卡式平面,立面构图完整,具有防御 性。 4 主要成就 继承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和部分局部特征,奠 定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制,为哥特式的兴起 奠定基础
七.哥特建筑 要点:1.哥特敕堂的基本特点(拉丁十字平面,中厅与侧席,室内基本布局,光线处理 尖拱技术,西立面,外部造型特点) 2.巴黎圣母院主要特点(平面,立面*) 要点扩展: 哥特结构体系产生的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匠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很细,术业很精 2.从工匠中产生了类似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但仍和工匠保持密切的关系。突破了 小生产者的狭骚眼界和单凭尝试得来的经验。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 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减 拱顶大为减轻。 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 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4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侧廊的拱顶不必 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 侧廊外墙也因为卸去荷载而窗子大开。 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哥特敕堂的内部 中厅一般不宽,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造成强烈的宗教情绪。后来中厅越来越高,有很 强的升腾的动势。向上的动势,与其说是体现着对“天国”的向往,不如说是表现着工匠们 对精湛的技艺的自豪。巨大的窗子射进了阳光,暖融融的光线足以冲淡幽密和恍惚,使一切 都易于辨识,易于理解,因此神淡了压抑忧都的内省情绪。但宗教气氛仍占主导地位,市民 文化只不过对它进行着有力的冲击而己 哥特教堂的外部处理 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者中厅的山培,垂直分为三部分。向上动势很强,轻灵的 垂直线条统治者全身。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都是尖的。 1历中背量 社会形态:城市和王室Vs.大封建领主,世俗文化Vs,宗教神学。 (1)教会统治,神学禁锢。教堂仍是主要代表建筑。 (2)王权加强,与教会斗争,宫殿、府邸建筑发展 (3)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进步 ,公共建筑发展 (4)雕塑与绘画艺术取得很大发展,与建筑结合紧密 2建筑特色 精巧的石材加工技术。建筑师、工匠技艺提高。 高超的拱券结构技术 挺拔向上的建筑形象 内部空间卓越的光线处理 3哥特式教堂 基本特征:区分中厅与侧廊,尖拱,飞扶壁。 室内光线来源:中厅高窗,侧廊窗,蜡烛
10 七.哥特建筑 要点:1.哥特教堂的基本特点(拉丁十字平面,中厅与侧廊,室内基本布局,光线处理, 尖拱技术,西立面,外部造型特点) 2.巴黎圣母院主要特点(平面,立面*) 要点扩展: 哥特结构体系产生的原因: 1.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匠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很细,术业很精。 2. 从工匠中产生了类似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但仍和工匠保持密切的关系。突破了 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和单凭尝试得来的经验。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 1. 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减 薄,拱顶大为减轻。 2. 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 4 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 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 4 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侧廊的拱顶不必 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 侧廊外墙也因为卸去荷载而窗子大开。 3. 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哥特教堂的内部处理: 中厅一般不宽,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造成强烈的宗教情绪。后来中厅越来越高,有很 强的升腾的动势。向上的动势,与其说是体现着对“天国”的向往,不如说是表现着工匠们 对精湛的技艺的自豪。巨大的窗子射进了阳光,暖融融的光线足以冲淡幽密和恍惚,使一切 都易于辨识,易于理解,因此冲淡了压抑忧郁的内省情绪。但宗教气氛仍占主导地位,市民 文化只不过对它进行着有力的冲击而已。 哥特教堂的外部处理: 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分为三部分。向上动势很强,轻灵的 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都是尖的。 1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12-15 世纪,法国、英国逐渐形成独立的王权民族国家,相对统一。 地域范围:西欧,法国为中心区域,英国、德国也是重要地区 社会形态:城市和王室 Vs.大封建领主,世俗文化 Vs,宗教神学。 (1)教会统治,神学禁锢。教堂仍是主要代表建筑。 (2)王权加强,与教会斗争,宫殿、府邸建筑发展。 (3)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进步 ,公共建筑发展。 (4)雕塑与绘画艺术取得很大发展,与建筑结合紧密。 2 建筑特色 精巧的石材加工技术。建筑师、工匠技艺提高。 高超的拱券结构技术 挺拔向上的建筑形象 内部空间卓越的光线处理 3 哥特式教堂 基本特征:区分中厅与侧廊,尖拱,飞扶壁。 室内光线来源:中厅高窗,侧廊窗,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