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 马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土。通讯地址:上海市翔殷路500弄33--802室,邮 编:200433,联系电话:021—65335651手机:13916359163。E-mal65335651@2citiz.net)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就世界经济层面来分析,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但就中国而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从较宽泛的角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官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国学 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一个多流派、多元化、多学科兼收并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经 济学园地,应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营养库。中国非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虽然处于非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它们也有其存在合理性,它们的科学成分也 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创新 The mainstream statu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e essay, the author supposes that to analyze from the aspect of world Economy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Economics and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secondary. one while for china,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mainstream and Western Economics is secondary. In a broader view, Chinese Ma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combination of official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Academic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Both distinct ion and relation exist in the two kinds of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ic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should be an academic pla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all schools and an unexhaustible think tank for official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lthough in China, Economics that not be long to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re the secondary ones, they have their rationality to exist. Their scientific elements are also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are referenced and absorbed by Modern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Mainstream Economics Innovation
1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 马 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通讯地址:上海市翔殷路 500 弄 33——802 室,邮 编:200433,联系电话:021——65335651,手机:13916359163。E—mail: 65335651@citiz.net)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就世界经济层面来分析,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但就中国而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从较宽泛的角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官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国学 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一个多流派、多元化、多学科兼收并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经 济学园地,应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营养库。中国非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虽然处于非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它们也有其存在合理性,它们的科学成分也 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创新 The mainstream statu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e essay, the author supposes that to analyze from the aspect of World Economy,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Economics and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secondary. one while for china,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mainstream and Western Economics is secondary. In a broader view, Chinese Ma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combination of Official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Academic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Both distinction and relation exist in the two kinds of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ic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should be an academic pla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all schools and an unexhaustible think tank for Official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lthough in China,Economics that not belong to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re the secondary ones, they have their rationality to exist. Their scientific elements are also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are referenced and absorbed by Modern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Chinese Marxrist Political Economics Mainstream Economics Innovation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理念和服务于经济政策的理论体系素有主流经济学和非主 流经济学的分野。一般而言,主流经济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学说中,获得主导地位 的经济学说,它是一定时期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并为最高决策集团提供理论和舆论支 持,因而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非主流经济学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非支配地位的经济 学说 在西方社会,历来存在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野。西方主流经济学可以是 某一个人的学说,或某一个流派或某几个学派的学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 同的经济学说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如里根一一布什时期的官方经济学是新自由主义的供 给学派,克林顿时期的官方经济学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究竟是哪一个学说和 流派能够成为官方的主流经济学,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客 观需要。在西方经济学阵营中,尽管学派林立,学说各异,错综复杂,但大体可分为两大派 别即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它们作为西方经济理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 需要,分别在不同时期交替地起着主流经济学的作用。如商业垄断资本与封建王权相结合在 社会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时代,原始国家干预主义的重商主义经济学是官方的 主流经济学:在产业资本居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由亚当斯密开其端而由马 歇尔总其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成为了主流经济学,而国家干预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经济 学的地位;在垄断财团居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现代国家干预 主义学派即凯恩斯主义学派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宝位,经济自由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经济学 地位;在国际垄断资本居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学派(被 称为保守主义经济思潮)又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学派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流经济学,并迅速 形成为一股国际性经济思潮主导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 形态。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自由主义学派再度衰落,而国 家干预主义学派又重新占居了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地位。 中国经济学的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划分则比较复杂。尽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 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为主流经济学,但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没有形成一个 学派林立,学说各异的阵营,从而也就没有形成象西方经济学那样一个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 经济学明晰的理论分野。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政府所采纳一种经济理 论或政策主张往往不是一个经济学派的观点,或某一个学界经济学者的观点,而是党和国家 的领导人针对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吸收和总结学界这一时期经济学的创新性成 果,经过高度提炼升华后,加入了领袖个人或集体的智慧和倾向后,通过党的会议形式加以 确认后形成的。这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作家既是国际共运领袖又是经济学家的传统 有关。因此,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主流与非主流的习惯来划分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的官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主流经济学,中国的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 非主流经济学,这是一种狭义的区分,因为这只将主流经济学限定在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范围之内。1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形成一个多学派,不同体系的 理论营地,加之,长期以来,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密不 可分的联系,因此,从广义上来看,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应是由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的,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只能是非主流经济学。2
2 一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理念和服务于经济政策的理论体系素有主流经济学和非主 流经济学的分野。一般而言,主流经济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学说中,获得主导地位 的经济学说,它是一定时期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并为最高决策集团提供理论和舆论支 持,因而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非主流经济学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非支配地位的经济 学说。 在西方社会,历来存在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野。西方主流经济学可以是 某一个人的学说,或某一个流派或某几个学派的学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 同的经济学说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如里根——布什时期的官方经济学是新自由主义的供 给学派,克林顿时期的官方经济学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究竟是哪一个学说和 流派能够成为官方的主流经济学,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客 观需要。在西方经济学阵营中,尽管学派林立,学说各异,错综复杂,但大体可分为两大派 别即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它们作为西方经济理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 需要,分别在不同时期交替地起着主流经济学的作用。如商业垄断资本与封建王权相结合在 社会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时代,原始国家干预主义的重商主义经济学是官方的 主流经济学;在产业资本居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由亚当·斯密开其端而由马 歇尔总其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成为了主流经济学,而国家干预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经济 学的地位;在垄断财团居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现代国家干预 主义学派即凯恩斯主义学派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宝位,经济自由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经济学 地位;在国际垄断资本居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学派(被 称为保守主义经济思潮)又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学派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流经济学,并迅速 形成为一股国际性经济思潮主导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 形态。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自由主义学派再度衰落,而国 家干预主义学派又重新占居了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地位。 中国经济学的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划分则比较复杂。尽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 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为主流经济学,但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没有形成一个 学派林立,学说各异的阵营,从而也就没有形成象西方经济学那样一个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 经济学明晰的理论分野。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政府所采纳一种经济理 论或政策主张往往不是一个经济学派的观点,或某一个学界经济学者的观点,而是党和国家 的领导人针对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吸收和总结学界这一时期经济学的创新性成 果,经过高度提炼升华后,加入了领袖个人或集体的智慧和倾向后,通过党的会议形式加以 确认后形成的。这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作家既是国际共运领袖又是经济学家的传统 有关。因此,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主流与非主流的习惯来划分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的官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主流经济学,中国的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 非主流经济学,这是一种狭义的区分,因为这只将主流经济学限定在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范围之内。1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形成一个多学派,不同体系的 理论营地,加之,长期以来,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密不 可分的联系,因此,从广义上来看,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应是由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的,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只能是非主流经济学。2
如果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来区分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世界主流经济学则是西方 经济学。现今全球经济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导下的多种社会经济制度共存的经济环 境,即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活动的规则也是由这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西方经济理念来制定的,因而反映这种世界经济存在的意识形态也必 然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流,在这里,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能是非主流经济学。如果超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围来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西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也只能是非主流的非主流经济学,它们要排列在西方 非主流经济学之后,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它们可能永远不能成为西方的主流 经济学。就如同现代西方社会主导下的国际权威不会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一个诺贝尔奖 样,这是由西方经济学在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方面表 现出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倾向决定的。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都比西方经济学更具有科学性,更适应中国国情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主导理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比西方经济学更适应中国国情。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到证明。西方 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要早,在19世纪80年代, 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严复、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就开始引进与传播西方经济 学,就论著来看,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9年前后,出版的介绍性和翻译性的著作就有40 多部。尽管如此,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思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主要原因还应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长期饱受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老百姓被压迫的时间之长,剥削之苦 也是世界之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创立的学说,是“工人阶级的福音”, 它集中体现了长期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反抗意志,为他们的革命行为指引了一条名路, 这正是中国劳苦大众多少年来苦苦寻求而没有得到的救苦救难的真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一 种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的这种畸形的经济状况下不可能有其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除此,西方经济学的革命性和战斗性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比拟,其服务 对象更是对立的。还有就是中国有了象李大钊这样的一批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 想,并坚定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这些早期的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者后来又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成 为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活动,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后来在中国占据主流的一个重 要条件。当然就外部条件而言,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可低估。十月革命以前, 中国人面前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 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宣告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的破产,宣告了封建社 会的经济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发展经济的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时,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将视 野转向了西方,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也屡遭失败,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也 是此路不通。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在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 第三种选择,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月革命也是发生在一个封建经济制度占统治,经济和 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中,这次革命证明了,在物质文明程度不高的不发达的国家中也可以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这确实使在不断寻求救国良策,又屡屡陷于徬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人看到了新希望。所 以,毛泽东曾说过:“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3 可见,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意识形态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某种社 会思潮是否能满足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为先进生产力代表阶级提供理论和舆论支 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3 如果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来区分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世界主流经济学则是西方 经济学。现今全球经济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导下的多种社会经济制度共存的经济环 境,即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活动的规则也是由这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西方经济理念来制定的,因而反映这种世界经济存在的意识形态也必 然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流,在这里,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能是非主流经济学。如果超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围来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西方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也只能是非主流的非主流经济学,它们要排列在西方 非主流经济学之后,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它们可能永远不能成为西方的主流 经济学。就如同现代西方社会主导下的国际权威不会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一个诺贝尔奖一 样,这是由西方经济学在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方面表 现出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倾向决定的。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都比西方经济学更具有科学性,更适应中国国情。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主导理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比西方经济学更适应中国国情。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到证明。西方 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要早,在19世纪80年代, 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严复、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就开始引进与传播西方经济 学,就论著来看,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到 1919 年前后,出版的介绍性和翻译性的著作就有 40 多部。尽管如此,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思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主要原因还应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长期饱受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老百姓被压迫的时间之长,剥削之苦 也是世界之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创立的学说,是“工人阶级的福音”, 它集中体现了长期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反抗意志,为他们的革命行为指引了一条名路, 这正是中国劳苦大众多少年来苦苦寻求而没有得到的救苦救难的真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一 种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的这种畸形的经济状况下不可能有其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除此,西方经济学的革命性和战斗性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比拟,其服务 对象更是对立的。还有就是中国有了象李大钊这样的一批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 想,并坚定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这些早期的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者后来又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成 为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活动,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后来在中国占据主流的一个重 要条件。当然就外部条件而言,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可低估。十月革命以前, 中国人面前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 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宣告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的破产,宣告了封建社 会的经济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发展经济的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时,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将视 野转向了西方,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也屡遭失败,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也 是此路不通。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在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 第三种选择,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月革命也是发生在一个封建经济制度占统治,经济和 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中,这次革命证明了,在物质文明程度不高的不发达的国家中也可以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这确实使在不断寻求救国良策,又屡屡陷于徬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人看到了新希望。所 以,毛泽东曾说过:“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3 可见,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意识形态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某种社 会思潮是否能满足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为先进生产力代表阶级提供理论和舆论支 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性,成为了最适应当时中国革命需要的主导理念。而西方经济学就意识形态层面而论,属于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根本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缓和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矛盾 出谋划策,最终达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实质,关于这一点西方经 济学本身也不讳言,因此,这个层面的西方经济学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 主流经济理念。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些人对西方经济 学这个层面上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忽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忽视西 方经济学的资本主义本质,把西方经济学视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用就灵的法宝,甚至 把西方经济理论中已经过时的或者连西方学者都认为是不妥当的东西也一并引进并加以宣 扬,大有将西方经济学推向主流经济学地位的趋势,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一点西方经济学 比我们泾渭分明得多,它们绝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实际,也证明了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取得革命的胜利, 必然要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仅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是不可能解决这些实际 问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潜 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积极汲取中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并将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后 毛泽东等开国领导人也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 力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这一时期无论是毛泽东等 国家领导人,还是学界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 如何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西方 经济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成为邓小平这一代领导 人亟需研究的理论课题和需要探索的实践问题。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 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主要的贡献是确立和创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发现和论证,可以说是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理论基 础。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也在于它适应中国国情的 不断发展与不断创新 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土壤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长期处于官方与学界相互混淆的状态, 使得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层面,存在一味地“唯上”和“跟风”地作辩护性的解释, 缺乏多流派、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性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界桩明晰的官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科学发展。 从较宽泛的角度,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学区分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重建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性思维,也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提供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是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就区别 而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定时期我国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以及方针的 理论依据,并为我国领袖集团的决策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持,因而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
4 性,成为了最适应当时中国革命需要的主导理念。而西方经济学就意识形态层面而论,属于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根本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缓和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矛盾 出谋划策,最终达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实质,关于这一点西方经 济学本身也不讳言,因此,这个层面的西方经济学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 主流经济理念。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些人对西方经济 学这个层面上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忽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忽视西 方经济学的资本主义本质,把西方经济学视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用就灵的法宝,甚至 把西方经济理论中已经过时的或者连西方学者都认为是不妥当的东西也一并引进并加以宣 扬,大有将西方经济学推向主流经济学地位的趋势,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一点西方经济学 比我们泾渭分明得多,它们绝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实际,也证明了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取得革命的胜利, 必然要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仅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是不可能解决这些实际 问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潜 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积极汲取中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并将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后, 毛泽东等开国领导人也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 力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这一时期无论是毛泽东等 国家领导人,还是学界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 如何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西方 经济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成为邓小平这一代领导 人亟需研究的理论课题和需要探索的实践问题。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 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主要的贡献是确立和创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发现和论证,可以说是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理论基 础。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也在于它适应中国国情的 不断发展与不断创新。 二 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土壤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长期处于官方与学界相互混淆的状态, 使得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层面,存在一味地“唯上”和“跟风”地作辩护性的解释, 缺乏多流派、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性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界桩明晰的官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科学发展。 从较宽泛的角度,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学区分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重建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性思维,4也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提供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是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就区别 而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定时期我国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以及方针的 理论依据,并为我国领袖集团的决策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持,因而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
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一定的宣传舆论功能。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 同,它往往不是某一个学派或某几个学派的学说,而是经典作家或国家领导人的理论观点, 如在我国,马克思的经济学、列宁斯大林的经济学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 的经济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等经济理论和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是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种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它具有相对独立地发展 空间,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相对稳定的对策体系,因而其意识形态色彩和宣传輿论性不像 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强烈。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是一个学派,一种观点,一类 声音,而是多学派、多层面、多视角的理论探讨。就两者的联系来看,无论是官方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 逻辑。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就是一种建筑在对真理认知基础上的科学系统,因而它的 前提即是一种学术,是基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的经济科学。可见学 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 为一种经济理论也是一门致用科学,它要研究现实经济活动,反映现实经济实际,服务于中 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而服 务的。 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分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保 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的基本条件。中国现代官方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是在继承传统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而 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经济学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 开始探索,到第二代领导集体手中创立和发展,到第三代领导集体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它是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包含着广大 经济学者的心血和劳动创造。但是,这一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应是一个动态 开放的体系,所以,它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这 既要继续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思想,既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方法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民谋利 益:也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新的经济范畴、新的经济理论的创新。 而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肩负起上述使命的武库则是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 与发展 中国传统儒家经济理念作为一种官方主流经济意识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 年,是因为它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即不断地从中国封建思想界 汲取大量的思想营养,吐故纳新而获得了不断地升华。西方学界经济学与官方经济学的关系 更是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有揭示资本主义发展与灭亡的必然趋势,但是,现代资 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西方学界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即他们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为官方经济学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 一个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的理论平台。 其实,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一直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提供着一个理论 平台,这不仅具有历史渊源,也有其现实表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确立都离不开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支撑与贡献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刻,中国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派与种种非马 克思主义学派)广泛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综观这一时期论战,主要聚焦点在“中 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上。在论战中,一大批信仰马克思 主义的经济学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 学地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指出了中 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这些研究成果以及这些论战所提供的理论背景资料是中国
5 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一定的宣传舆论功能。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 同,它往往不是某一个学派或某几个学派的学说,而是经典作家或国家领导人的理论观点, 如在我国,马克思的经济学、列宁斯大林的经济学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 的经济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等经济理论和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是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种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它具有相对独立地发展 空间,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相对稳定的对策体系,因而其意识形态色彩和宣传舆论性不像 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强烈。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是一个学派,一种观点,一类 声音,而是多学派、多层面、多视角的理论探讨。就两者的联系来看,无论是官方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 逻辑。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就是一种建筑在对真理认知基础上的科学系统,因而它的 前提即是一种学术,是基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的经济科学。可见学 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 为一种经济理论也是一门致用科学,它要研究现实经济活动,反映现实经济实际,服务于中 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而服 务的。 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分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保 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的基本条件。中国现代官方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是在继承传统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而 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经济学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 开始探索,到第二代领导集体手中创立和发展,到第三代领导集体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它是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包含着广大 经济学者的心血和劳动创造。但是,这一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应是一个动态 开放的体系,所以,它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这 既要继续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思想,既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方法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民谋利 益;也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新的经济范畴、新的经济理论的创新。 而中国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肩负起上述使命的武库则是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 与发展。, 中国传统儒家经济理念作为一种官方主流经济意识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 年,是因为它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即不断地从中国封建思想界 汲取大量的思想营养,吐故纳新而获得了不断地升华。西方学界经济学与官方经济学的关系 更是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有揭示资本主义发展与灭亡的必然趋势,但是,现代资 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西方学界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即他们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为官方经济学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 一个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的理论平台。 其实,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一直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提供着一个理论 平台,这不仅具有历史渊源,也有其现实表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确立都离不开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支撑与贡献。 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刻,中国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派与种种非马 克思主义学派)广泛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综观这一时期论战,主要聚焦点在“中 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上。在论战中,一大批信仰马克思 主义的经济学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 学地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指出了中 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这些研究成果以及这些论战所提供的理论背景资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