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武装起义方针, 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本卷中的许多文献是为揭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争 取群众而写的。《感谢李沃夫公爵》、《答复》、《政治讹诈》、《论诽谤 者》等文章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诋毁中伤,揭穿他们 卑劣的政治讹诈手段。《论立宪幻想》一文用政府无限期拖延召开 立宪会议和一手制造七月事变的事实,说明国家政权实际上已经 转到反革命手中。列宁揭穿了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散布的立 宪幻想。他说,如果不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如果人民仍然信任社会 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立宪会议就永远召开不了,即使能够召开, 也不过变成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客的清谈馆罢了。在《政论家 札记(农民和工人)》和《社会革命党对农民又一次欺骗》两篇文章 中,列宁着重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农联盟政策,揭露了社会革 命党人对农民的欺骗和背叛。 8月25日发生了科尔尼洛夫叛乱。沙皇的将军、军队总司令 科尔尼洛夫在立宪民主党的支持下,把“野蛮师”和哥萨克调往彼 得格勒,企图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建立军人专政,复辟君主制度。 列宁在8月30日(9月12日)《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 的信》中指出,科尔尼洛夫叛乱是出乎意料的急剧转变,布尔什维 克党必须审慎地修改和变更策略。他写道,同克伦斯基的军队一 样,我们要同科尔尼洛夫作战,但是,我们不支持克伦斯基政府,决 不放弃推翻克伦斯基的任务,而现在要用另一种方法同他斗争,要 揭露其软弱和动摇。列宁强调应当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去同科尔 尼洛夫进行斗争。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工人农民平息 前 言
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武装起义方针, 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本卷中的许多文献是为揭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争 取群众而写的。《感谢李沃夫公爵》、《答复》、《政治讹诈》、《论诽谤 者》等文章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诋毁中伤,揭穿他们 卑劣的政治讹诈手段。《论立宪幻想》一文用政府无限期拖延召开 立宪会议和一手制造七月事变的事实,说明国家政权实际上已经 转到反革命手中。列宁揭穿了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散布的立 宪幻想。他说,如果不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如果人民仍然信任社会 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立宪会议就永远召开不了,即使能够召开, 也不过变成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客的清谈馆罢了。在《政论家 札记(农民和工人)》和《社会革命党对农民又一次欺骗》两篇文章 中,列宁着重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农联盟政策,揭露了社会革 命党人对农民的欺骗和背叛。 8月25日发生了科尔尼洛夫叛乱。沙皇的将军、军队总司令 科尔尼洛夫在立宪民主党的支持下,把“野蛮师”和哥萨克调往彼 得格勒,企图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建立军人专政,复辟君主制度。 列宁在8月30日(9月12日)《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 的信》中指出,科尔尼洛夫叛乱是出乎意料的急剧转变,布尔什维 克党必须审慎地修改和变更策略。他写道,同克伦斯基的军队一 样,我们要同科尔尼洛夫作战,但是,我们不支持克伦斯基政府,决 不放弃推翻克伦斯基的任务,而现在要用另一种方法同他斗争,要 揭露其软弱和动摇。列宁强调应当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去同科尔 尼洛夫进行斗争。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工人农民平息 前 言
以后,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人 民群众中的威信迅速提高,彼得格勒、莫斯科以及许多地方的苏维 埃都先后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此时又出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 能性。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再度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 号。 列宁在9月上旬写的一些文章反复阐明了争取革命的和平发 展的可能和必要。他在《论妥协》一文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 待妥协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可以向社会革命党和孟 什维克在政治上作某些让步以达成协议的问题。列宁说:“真正革 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 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 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 (本卷第130页)他指出,只是由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奇特的转变, 只是为了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历史上是极 罕见的),我们才向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政党建议妥协,就当前 来说,就是恢复七月事变前的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成立没有 资产阶级参加的、对苏维埃负责的由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组 成的政府。布尔什维克不要求参加政府,不立刻要求政权转归无产 阶级和贫苦农民,然而要有鼓动的充分自由,以便在苏维埃中扩大 自己的影响。 在稍后一些日子写的《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俄国革命和国 内战争》、《革命的任务》等文章中,列宁继续阐明争取革命的和平 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当时的俄国没有出现哪一个阶级敢于掀起反 对苏维埃的暴动的形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让苏维埃掌握全部政 权,还能够保证革命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地选举自己的代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二 卷
以后,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人 民群众中的威信迅速提高,彼得格勒、莫斯科以及许多地方的苏维 埃都先后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此时又出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 能性。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再度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 号。 列宁在9月上旬写的一些文章反复阐明了争取革命的和平发 展的可能和必要。他在《论妥协》一文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 待妥协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可以向社会革命党和孟 什维克在政治上作某些让步以达成协议的问题。列宁说:“真正革 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 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 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 (本卷第130页)他指出,只是由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奇特的转变, 只是为了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历史上是极 罕见的),我们才向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政党建议妥协,就当前 来说,就是恢复七月事变前的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成立没有 资产阶级参加的、对苏维埃负责的由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组 成的政府。布尔什维克不要求参加政府,不立刻要求政权转归无产 阶级和贫苦农民,然而要有鼓动的充分自由,以便在苏维埃中扩大 自己的影响。 在稍后一些日子写的《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俄国革命和国 内战争》、《革命的任务》等文章中,列宁继续阐明争取革命的和平 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当时的俄国没有出现哪一个阶级敢于掀起反 对苏维埃的暴动的形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让苏维埃掌握全部政 权,还能够保证革命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地选举自己的代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二 卷
表,保证各政党在苏维埃内部进行和平的斗争,保证政权由一个政 党和平地转到另一个政党手里。列宁认为这是革命和平发展的最 后一次机会,错过了这个机会,无产阶级起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了。 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的领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克关于妥 协的建议,他们在联合“国内一切活跃力量”的口号下,支持资产阶 级组成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所谓执政内阁,并准备草草召开民主会 议,组成所谓预备议会。短暂出现的革命和平发展的时机消失了, 武装起义势在必行。 9月中旬列宁在给党组织的两封信《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 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中,对国内形势作了全面剖析,指出当 时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已经成熟,建议 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 在上述的两封信和10月写的《局外人的意见》一文中,列宁系 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武装起义的观点。他指出,起义要 获得胜利,就不应当依靠密谋,也不应当依靠一个政党,而应当依 靠先进的阶级,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依靠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 ——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高涨而敌人和不坚定的革命朋友动摇得 最厉害的时机。他为起义制定了具体计划,要求全党象对待艺术那 样认真对待起义,从各方面周密地作好起义的准备。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和《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是本卷中两篇比较重要的著作。在这两篇著作中,列宁根据马克思 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制定了无产阶级 国家的基本政策,阐明了布尔什维克的经济纲领。 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列宁提出并详细论证了战胜灾 前 言
表,保证各政党在苏维埃内部进行和平的斗争,保证政权由一个政 党和平地转到另一个政党手里。列宁认为这是革命和平发展的最 后一次机会,错过了这个机会,无产阶级起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了。 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的领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克关于妥 协的建议,他们在联合“国内一切活跃力量”的口号下,支持资产阶 级组成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所谓执政内阁,并准备草草召开民主会 议,组成所谓预备议会。短暂出现的革命和平发展的时机消失了, 武装起义势在必行。 9月中旬列宁在给党组织的两封信《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 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中,对国内形势作了全面剖析,指出当 时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已经成熟,建议 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 在上述的两封信和10月写的《局外人的意见》一文中,列宁系 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武装起义的观点。他指出,起义要 获得胜利,就不应当依靠密谋,也不应当依靠一个政党,而应当依 靠先进的阶级,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依靠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 ——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高涨而敌人和不坚定的革命朋友动摇得 最厉害的时机。他为起义制定了具体计划,要求全党象对待艺术那 样认真对待起义,从各方面周密地作好起义的准备。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和《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是本卷中两篇比较重要的著作。在这两篇著作中,列宁根据马克思 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制定了无产阶级 国家的基本政策,阐明了布尔什维克的经济纲领。 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列宁提出并详细论证了战胜灾 前 言
难和饥荒的办法:工人对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银行和辛迪加国有 化、取消商业秘密、没收地主土地和全部土地国有化等。这些措施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然而它们是 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列宁进一步发挥了他在1916年提出的关于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原理,批 驳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所谓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的谬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 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 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帝国主义战 争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 义的最充分的· 物· 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 前· 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 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本 卷第219页)。列宁指出,俄国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在转变为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已经争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俄国,不采取走向社会 主义的步骤,就不能前进。 在小册子《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中,列宁驳斥了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散布的所谓布尔什维克永远不敢单独夺 取政权、即使夺取了政权也无法保持的论调。列宁论证了俄国具备 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指出布尔什维克不仅准备 夺取政权,而且能够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保持政权,组织新社 会的建设。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强调工人阶级必须摧 毁地主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机构 —— 苏维埃。同时列宁又指出,对于那些执行计算登记工作的机 构,则不可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相反地,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 控制,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成为更广泛、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二 卷
难和饥荒的办法:工人对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银行和辛迪加国有 化、取消商业秘密、没收地主土地和全部土地国有化等。这些措施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然而它们是 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列宁进一步发挥了他在1916年提出的关于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原理,批 驳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所谓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的谬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 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 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帝国主义战 争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 义的最充分的· 物· 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 前· 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 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本 卷第219页)。列宁指出,俄国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在转变为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已经争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俄国,不采取走向社会 主义的步骤,就不能前进。 在小册子《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中,列宁驳斥了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散布的所谓布尔什维克永远不敢单独夺 取政权、即使夺取了政权也无法保持的论调。列宁论证了俄国具备 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指出布尔什维克不仅准备 夺取政权,而且能够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保持政权,组织新社 会的建设。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强调工人阶级必须摧 毁地主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机构 —— 苏维埃。同时列宁又指出,对于那些执行计算登记工作的机 构,则不可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相反地,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 控制,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成为更广泛、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二 卷
列宁还着重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最广泛地吸收劳动群 众参加国家管理。 《论修改党纲》一文是针对修改党纲的不同草案和意见而写 的。列宁详细分析了索柯里尼柯夫草案,着重批评了他在帝国主义 问题表述上的一系列理论性错误。列宁还批评了布哈林和斯米尔 诺夫关于取消最低纲领的错误建议。他指出,二月革命并没有解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所有任务,抛弃最低纲领就等于超越运动的 尚未过去的阶段。 在本卷收载的《论进行伪造的英雄和布尔什维克的错误》、《政 论家札记(我们党的错误)》、《在彼得堡组织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以 及决议草案和给党代表大会代表的委托书的提纲》等文章中,列宁 批评了布尔什维克党参加民主会议的错误策略,指出在革命蓬勃 发展的情况下参加旨在欺骗人民的民主会议和预备议会,无异于 助长这种欺骗,增加革命准备工作的困难,分散人民的注意力和党 的力量,忽视推翻临时政府的斗争这一迫切任务。他主张退出会 议,把党的一切优秀力量都派到工厂和兵营去进行宣传、鼓动和组 织工作。遵照列宁的指示,党中央纠正了加米涅夫等人关于应当参 加预备议会的错误主张,于10月5日(18日)通过了关于布尔什 维克退出预备议会的决议。 在9月29日(10月12日)写的《危机成熟了》一文和10月1 日(14日)《给中央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以及彼 得格勒、莫斯科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信》中,列宁坚决反对党内有 些人提出的等到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时举行起义的建 议。他特别强调,全国危机已经成熟,“俄国革命的整个前途已处在 决定关头。布尔什维克党的全部荣誉正在受到考验。争取社会主 前 言
列宁还着重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最广泛地吸收劳动群 众参加国家管理。 《论修改党纲》一文是针对修改党纲的不同草案和意见而写 的。列宁详细分析了索柯里尼柯夫草案,着重批评了他在帝国主义 问题表述上的一系列理论性错误。列宁还批评了布哈林和斯米尔 诺夫关于取消最低纲领的错误建议。他指出,二月革命并没有解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所有任务,抛弃最低纲领就等于超越运动的 尚未过去的阶段。 在本卷收载的《论进行伪造的英雄和布尔什维克的错误》、《政 论家札记(我们党的错误)》、《在彼得堡组织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以 及决议草案和给党代表大会代表的委托书的提纲》等文章中,列宁 批评了布尔什维克党参加民主会议的错误策略,指出在革命蓬勃 发展的情况下参加旨在欺骗人民的民主会议和预备议会,无异于 助长这种欺骗,增加革命准备工作的困难,分散人民的注意力和党 的力量,忽视推翻临时政府的斗争这一迫切任务。他主张退出会 议,把党的一切优秀力量都派到工厂和兵营去进行宣传、鼓动和组 织工作。遵照列宁的指示,党中央纠正了加米涅夫等人关于应当参 加预备议会的错误主张,于10月5日(18日)通过了关于布尔什 维克退出预备议会的决议。 在9月29日(10月12日)写的《危机成熟了》一文和10月1 日(14日)《给中央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以及彼 得格勒、莫斯科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信》中,列宁坚决反对党内有 些人提出的等到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时举行起义的建 议。他特别强调,全国危机已经成熟,“俄国革命的整个前途已处在 决定关头。布尔什维克党的全部荣誉正在受到考验。争取社会主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