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课程简介及授课宗旨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旨在通过对10余位中国现代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与 阐释,来帮助阅读-学习者在文本阅读基础之上体验中国现代语文以及现代文学的抒情、叙事与审美 特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所选作家及阅读文本,兼顾现代语文的发生与发展、性别、教育背景及 写作风格等差异,同时亦对阅读文本的主题、文体等有所考量,譬如梁启超等人的文本,即是兼顾 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生成的历史语境;此外,亦兼顾留学生与跨文化及跨语境叙事文本 之间的现代关联,以启发、扩展阅读学习者对于现代语文的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关注现代语言、现代文体形式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关 注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传承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跨语言 的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话语与其他现代话语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关注小语文与大语文、国别 语文与世界语文之间的共生关系。 目录 绪论:从《莺莺传》到《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百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观察视角 讲授要点 1.阅读与经典 2.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关键词 3.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 第一讲:梁启超的报章文与新小说(2次4节) 《少年中国说》 《新民说》 三.《新中国未来记》 讲授要点 1.梁启超“两说一记”在朝向现代文学书写方面所开展的探索 2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大”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中的“新人”,与现代文学的人物想象与塑造 4.《新中国未来记》中的对话体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课程简介及授课宗旨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旨在通过对10余位中国现代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与 阐释,来帮助阅读-学习者在文本阅读基础之上体验中国现代语文以及现代文学的抒情、叙事与审美 特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所选作家及阅读文本,兼顾现代语文的发生与发展、性别、教育背景及 写作风格等差异,同时亦对阅读文本的主题、文体等有所考量,譬如梁启超等人的文本,即是兼顾 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生成的历史语境;此外,亦兼顾留学生与跨文化及跨语境叙事文本 之间的现代关联,以启发、扩展阅读-学习者对于现代语文的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关注现代语言、现代文体形式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关 注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传承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跨语言 的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话语与其他现代话语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关注小语文与大语文、国别 语文与世界语文之间的共生关系。 目 录 绪 论:从《莺莺传》到《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百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观察视角 讲授要点: 1.阅读与经典 2.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关键词 3.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 第一讲:梁启超的报章文与新小说(2次4节) 一.《少年中国说》 二.《新民说》 三.《新中国未来记》 讲授要点 1.梁启超“两说一记”在朝向现代文学书写方面所开展的探索; 2.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大”;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中的“新人”,与现代文学的人物想象与塑造 4.《新中国未来记》中的对话体叙事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新中国未来记》中的“新中国未来”这样的关键词,以及这种“未来时”的想象叙事对于 现代文学的影响 2结合梁启超的上述三部作品,分析思考“时态”与“语态”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的全新意义 第二讲:鲁迅的小说与散文诗(2次4节) 1.《孔乙己》 2.《药》 3.《明天》 4.《阿Q正传》 5.《白光》 6.《祝福》 1.《狂人日记》 2.《在酒楼上》 3.《孤独者》 4.《伤逝》 第三组 1.《墓碣文》 2.《过客》 3.《好的故事》 讲授要点 1.《呐喊》、《彷徨》之前、之中及之后:《野草》解读的一条脉络 2.如何体验并理解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气氛与思想气氛 3.被淹没、死亡、重回原点及坚持离开此地:如何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存在及行为选择 4“焦虑”的语言修辞形式及个人色彩的否定式方式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新中国未来记》中的“新中国”“未来”这样的关键词,以及这种“未来时”的想象叙事对于 现代文学的影响 2.结合梁启超的上述三部作品,分析思考“时态”与“语态”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的全新意义 第二讲:鲁迅的小说与散文诗(2次4节) 第一组 1.《孔乙己》 2.《药》 3.《明天》 4.《阿Q正传》 5.《白光》 6.《祝福》 第二组 1.《狂人日记》 2.《在酒楼上》 3.《孤独者》 4.《伤逝》 第三组 1.《墓碣文》 2.《过客》 3.《好的故事》 讲授要点: 1.《呐喊》、《彷徨》之前、之中及之后:《野草》解读的一条脉络 2.如何体验并理解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气氛与思想气氛? 3.被淹没、死亡、重回原点及坚持离开此地:如何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存在及行为选择 4.“焦虑”的语言修辞形式及个人色彩的否定式方式
5)鲁迅小说及散文(散文诗)中的场景设计与描写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从《呐喊》、《彷徨》及《野草》以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所开启的鲁迅文学传 统的“三条脉络”与“一个整体”? 2.如何理解《野草》中所表达的“绝望”与“反抗绝望”? 3.通过鲁迅的小说集散文,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死亡叙事”? 4.怎样理解被生活与现实“淹没 种鲁迅式的“死亡”? 5如何理解鲁迅精炼与简洁的语言风格? 第三讲:闻一多的诗(1次2节) 《红烛》 《死水》 讲授要点 1闻一多诗歌中的民族国家抒情与现实批判之间的张力关系 2.闻一多诗歌中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与他浓烈的情感抒情之间的“共生机制” 3.闻一多诗歌的“用典”与“语境”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红烛》如何通过设问等方式推进诗歌,并通过不断加强的感叹,来提升情感抒情的强度? 2.《红烛》中的抒情主体与历史、抒情主体与他人之间所生成的对比关系,对于推进诗歌的情感及主 题的作用 3怎样理解《红烛》最后一小节: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 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四讲:巴金的小说(2次4节 《寒夜》 讲授要点 1.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中的“家”:家的哲学与家的文学 2.《家》中的“代际”叙事视角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处理 3.《家》在抗争型人物与“家”的关系叙事中的“洄”与宕
5)鲁迅小说及散文(散文诗)中的场景设计与描写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从《呐喊》、《彷徨》及《野草》以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所开启的鲁迅文学传 统的“三条脉络”与“一个整体”? 2.如何理解《野草》中所表达的“绝望”与“反抗绝望”? 3.通过鲁迅的小说集散文,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死亡叙事”? 4.怎样理解被生活与现实“淹没”——一种鲁迅式的“死亡”? 5.如何理解鲁迅精炼与简洁的语言风格? 第三讲:闻一多的诗(1次2节) 一.《红烛》 二.《死水》 讲授要点 1.闻一多诗歌中的民族国家抒情与现实批判之间的张力关系 2.闻一多诗歌中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与他浓烈的情感抒情之间的“共生机制” 3.闻一多诗歌的“用典”与“语境”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红烛》如何通过设问等方式推进诗歌,并通过不断加强的感叹,来提升情感抒情的强度? 2.《红烛》中的抒情主体与历史、抒情主体与他人之间所生成的对比关系,对于推进诗歌的情感及主 题的作用 3.怎样理解《红烛》最后一小节: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 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四讲:巴金的小说(2次4节) 一.《家》 二.《寒夜》 讲授要点 1.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中的“家”:家的哲学与家的文学 2.《家》中的“代际”叙事视角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处理 3.《家》在抗争型人物与“家”的关系叙事中的“洄”与宕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家”的“政治隐喻”与“文化隐喻”? 2如何现代中国文学中有关“家”的“文学叙事”与“文学抒情”? 3.如何理解由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所形成的一种差别化叙事? 4如何理解“高老太爷”的家庭体验及家庭视角 5从《家》到《寒夜》:如何理解巴金“家庭”叙事的小说艺术 第五讲:丁玲、萧红的小说(2次4节)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 二.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讲授要点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文学性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政治性 3)现代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文学表现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学语境与现代文学语境中的“童年”“记忆”及“原初性”表达与审美? 2.如何理解童年经验与成年经验对于文学抒情、叙事与审美的不同“效用” 3.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回忆体叙事”? 4性别身份与性别意识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以个体及主人公为中心与视角的小说叙事 第六讲:沈从文的散文与小说(2次4节) 《湘西》、《湘行散记》 《边城》 讲授要点 1)现代文学书写中的“志书”体小说 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如何通过“人”而文学地融合起在一起的?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家”的“政治隐喻”与“文化隐喻”? 2.如何现代中国文学中有关“家”的“文学叙事”与“文学抒情”? 3.如何理解由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所形成的一种差别化叙事? 4.如何理解“高老太爷”的家庭体验及家庭视角? 5.从《家》到《寒夜》:如何理解巴金“家庭”叙事的小说艺术 第五讲:丁玲、萧红的小说(2次4节) 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 二.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讲授要点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文学性;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政治性; 3)现代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文学表现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学语境与现代文学语境中的“童年”“记忆”及“原初性”表达与审美? 2.如何理解童年经验与成年经验对于文学抒情、叙事与审美的不同“效用” 3.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回忆体叙事”? 4.性别身份与性别意识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以个体及主人公为中心与视角的小说叙事 第六讲:沈从文的散文与小说(2次4节) 一.《湘西》、《湘行散记》 二.《边城》 讲授要点 1)现代文学书写中的“志书”体小说; 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如何通过“人”而文学地融合起在一起的?
3)作为一种叙事选择的空间叙事,与作为一种“世界”想象及虚构“湘西”;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叙事”? 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原乡边地异域”的文学意义及经验审美? 3.如何体验并感受沈从文的“湘西”叙事文本中的语气、语调、节奏?从中可以感受到叙事者对于“湘 西”怎样的情感? 第七讲:曹禺的戏剧(2次4节 《雷雨》 二.《日出》 讲授要点 《雷雨》的戏剧结构是以周朴园为中心的吗? 2.如何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个性之间的反差? 3.如何理解陈白露的“生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形态 4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陈白露眼里的一个“在乡下住久了的男人”? 2.《雷雨》中的“药”、“吃药”与“病人”及其所隐喻的人物关系及权力结构 3比较分析《雷雨》与《日出》在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第八讲:钱钟书的小说(1次2节) 《围城》 讲授要点: 1)“留学”从“回国”开始:《围城》与现代留学生文学的另一种写法 2)《围城》作为一部现代小说的“现代性” 3)“故园何日清明”:《围城》的文化忧患意识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逃离与游走:《围城》构建一种“空间叙事”及主题叙述的新探索
3)作为一种叙事选择的空间叙事,与作为一种“世界”想象及虚构“湘西”;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叙事”? 2.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原乡”“边地”“异域”的文学意义及经验审美? 3.如何体验并感受沈从文的“湘西”叙事文本中的语气、语调、节奏?从中可以感受到叙事者对于“湘 西”怎样的情感? 第七讲:曹禺的戏剧(2次4节) 一.《雷雨》 二.《日出》 讲授要点 1.《雷雨》的戏剧结构是以周朴园为中心的吗? 2.如何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个性之间的反差? 3.如何理解陈白露的“生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形态 4.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陈白露眼里的一个“在乡下住久了的男人”? 2.《雷雨》中的“药”、“吃药”与“病人”及其所隐喻的人物关系及权力结构 3.比较分析《雷雨》与《日出》在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第八讲:钱钟书的小说(1次2节) 一.《围城》 讲授要点: 1)“留学”从“回国”开始:《围城》与现代留学生文学的另一种写法 2) 《围城》作为一部现代小说的“现代性” 3)“故园何日清明”:《围城》的文化忧患意识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逃离与游走:《围城》构建一种“空间叙事”及主题叙述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