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一重读《〈呐喊〉自序》并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 李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的到来并没有伴随着我们关于五四的更多的思想 认同的出现。相反,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评价我们持续着的是一系列的分歧。 而分歧不过是我们整个现代文化的发展缺少如西方文艺复兴般的“思想平台” 的结果。在我看来,五四本身就是充满思想分歧的。在过去,当我们几乎是强 制性地将种种出现于新文化倡导者阵营内部、新文化不同的理解者之间、新文 化倡导者与旧文化坚持者之间、旧文化传统不同的理解者之间的思想分歧简化 为“新/旧”、“进步/落后”、“革命/封建”的二元关系,其实便是严重混淆了 历史的诸多复杂存在。而今天颂扬五四与批判五四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 史的混滑当中,思想的混滑必将继续导致思想平台的缺失,这是新的五四新文 化研究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复杂形态中,后来被视作新文化旗手的鲁 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的分歧值得我们注意。鲁迅介入五四新 文化运动是被《新青年》“拖进去”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借助《新青年》 杂志积极倡导新文化的知识分子称作“新青年”,考察鲁迅介入《新青年》杂 志的过程,这样能比较清楚地发现其中的重要分歧。 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鲁迅《呐喊·自序》的意义。 -9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 重读《 <呐喊 > 自序》并纪念新文 化运 动九 十周年 李 怡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九 十周 年 的到来并 没有伴随着我 们关于 五 四 的更 多 的思想 认 同 的出现 。 相 反 , 对这段 历 史 的认识 、 评 价 我们持续 着 的是 一 系列 的分歧 。 而分 歧不 过是我 们整个 现代 文化 的发 展 缺少 如 西方 文艺 复 兴般 的 “ 思 想平 台 ” 的结 果 。 在我看 来 , 五 四本 身就是 充满思 想分歧 的 。 在 过去 , 当我们 几乎 是强 制性 地将种 种 出现 于新 文化 倡导者 阵营 内部 、 新 文化不 同的理解 者之 间 、 新文 化倡 导者 与 旧文 化坚持 者之 间 、 旧 文化传 统不 同的理解 者之 间的思想 分歧 简化 为 “ 新 / 旧 ” 、 “ 进步 / 落后 ” 、 “ 革命 / 封 建 ” 的二元 关 系 , 其 实便 是 严重 混 淆 了 历史 的诸多 复杂存 在 。 而今 天颂扬 五四 与批 判五 四 也常 常是建 立在这样 一 种历 史 的混 淆 当中 , 思 想 的混 淆必 将继续 导致思 想平 台的缺失 , 这是 新 的五 四新 文 化 研究 必须 首先要 解决 的问题 。 在五 四新 文 化运动 自身所 具有 的复杂形 态 中 , 后 来被 视作新 文化 旗手 的鲁 迅 与其 他更 积极 的新文化 运动 的鼓动 者 的分歧 值得 我们注 意 。 鲁 迅介 人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是被 《新 青年 》 “ 拖 进 去 ” 的 , 在 这 里 , 我 们不 妨 将 借助 《 新 青 年 》 杂 志积极 倡导 新文 化 的知 识分子 称作 “ 新青 年 ” , 考察 鲁 迅介 人 《 新青 年 》 杂 志 的过 程 , 这 样能 比较清 楚地发 现其 中的重要 分歧 。 这 就是我 们今天重读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的意义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一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 可惜。”① 这就是《呐喊·自序》的开篇。鲁迅就是以这样的表述,开宗明义地向我 们昭示:他与五四时代的许多人有着多么不同的体验与心境! 青春、激情、幻想、梦…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五四的描述。正如学者刘纳 先生所总结的那样:“当年,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人在辗转苦辛与心理疲劳中 几乎损尽了天真:‘四海风尘艰涕泪,中年哀乐损天真。’五四作者则希望唤回 未损的天真。两代同样年轻的诗人,走过的是不同的生活道路:在柳亚子等人 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二十出头的五四作者大多才开始面对人生。与自 视为不世英才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诗人不同,五四作者对自己的实际才能少 有过高的估计,他们的笔下不再凝聚着沧桑之感,而是无遮无挡地传达着心灵 的信息。不同于辛亥革命时期诗人对人生哀乐有比较深致的体味,时代的春风 唤醒了五四作者生命的悟性,使他们获得了对于世界的新的体悟.”②然而, 鲁迅却显然已经不再属于这样的“五四作者”了。 可以说,与积极投身《新青年》激情启蒙的“新青年”比较,五四时期 的鲁迅更有着刘纳先生所说的“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人在辗转苦辛与心理疲 劳”,这样冷静而理性的表述一再说明他的确已经“几乎损尽了天真”,传达 的尽是“人生跌宕起伏”之后的“沧桑之感”,同时也是“对人生哀乐有比 较深致的体味”。这些对前代文人的描述之所以同样适用于鲁迅,乃是因为 鲁迅自己的“新青年”时代的确早在辛亥革命之前的日本就到来了,而从那 以后到五四,恰恰是鲁迅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逐渐磨损青春、忘却梦幻的 过程。 ①鲁迅:《呐减·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一1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 说不 尽 的 香迅与 五 四 “ 我 在年青 时候 也 曾经 做过 许 多 梦 , 后 来 大 半 忘却 了 , 但 自己也 并 不 以 为 可惜 。 ” ① 这就 是 《呐喊 · 自序 》 的开篇 。 鲁迅 就是 以这 样 的表述 , 开 宗 明义地 向我 们 昭 示 : 他与 五 四 时代的许多 人有着 多 么不 同的体验与 心境 ! 青春 、 激 情 、 幻想 、 梦 … … 这 就是 我们今 天对 五 四 的描 述 。 正如 学者 刘 纳 先生所总 结 的那 样 : “ 当年 , 辛 亥 革命时 期进 步 诗人 在 辗转苦 辛 与心 理疲 劳 中 几 乎损 尽 了天 真 : ` 四 海 风尘艰 涕 泪 , 中年哀乐 损 天真 。 ’ 五 四 作 者则 希望 唤 回 未 损 的天真 。 两 代同样年 轻 的诗人 , 走过 的是 不 同的生 活道路 : 在 柳 亚子 等人 已 经经 历 了人生 的跌宕起 伏 , 二 十 出头 的五 四作 者大 多才 开始 面对 人 生 。 与 自 视 为不 世英才 的辛亥革 命时期 的进步 诗人不 同 , 五 四 作者 对 自己 的实 际才 能 少 有 过高 的估计 , 他们 的笔 下不再凝聚 着沧桑 之感 , 而 是无遮 无 挡地传达 着 心灵 的信息 。 不 同于辛 亥革 命时期诗人 对人 生哀 乐有 比较 深致 的体味 , 时代的春 风 唤 醒 了五 四 作者 生 命 的悟 性 , 使他 们 获得 了对 于 世界 的新 的 体悟 。 ” ② 然 而 , 鲁 迅却显然 已 经不 再属 于这 样 的 “ 五 四 作者 ” 了 。 可 以 说 , 与 积极 投 身 《 新 青 年 》 激 情启 蒙 的 “ 新 青 年 ” 比较 , 五 四 时 期 的 鲁迅 更 有 着刘 纳 先 生所 说的 “ 辛 亥 革命时 期进 步诗 人在 辗 转 苦 辛 与 心 理疲 劳 ” , 这 样冷 静 而理性 的表述 一 再说 明他 的 确 已 经 “ 几乎 损 尽 了天 真 ” , 传 达 的尽 是 “ 人生跌宕 起 伏 ” 之后 的 “ 沧 桑之 感 ” , 同时 也 是 “ 对 人 生 哀 乐 有 比 较 深 致 的 体 味 ” 。 这 些 对 前代 文 人 的 描 述 之 所 以 同样 适 用 于 鲁 迅 , 乃 是 因为 鲁 迅 自己 的 “ 新青 年 ” 时代 的确 早在 辛 亥革 命之 前 的 日本 就 到来 了 , 而 从 那 以 后 到 五 四 , 恰 恰 是 鲁 迅 在 跌 宕 起 伏 的 人 生 中 逐 渐磨 损 青 春 、 忘 却 梦 幻 的 过 程 。 ① 鲁迅 : 《 呐 喊 · 自序 》 , 《餐 迅 全集》 第 1 卷 , 人 民文学 出版 社 1 98 1 年版 , 第 4 巧 页 . ② 刘 纳 : 《嫂变 》 ,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8 年版 , 第 2 93 页
第一辑 在日本,在五四之前的十年,鲁迅兄弟和许寿裳、袁文数等五人共同策划 着一本名为《新生》的杂志。鲁迅1908年的几篇论文就是为这本杂志准备的, 这大概可以说明杂志以思想启蒙为目标的办刊宗旨,同时,据鲁迅所说,这又 是一本纯文学的杂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显然,《新生》几乎就是未来五四新文学 杂志的预演,可以说就是当年鲁迅的《新青年》,筹办《新生》的鲁迅本人就 属于辛亥革命之前的“新青年”。 然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鲁迅作为人的“新”与杂志作为理想的“新” 都出现得太早了一些。 近代中国,直到民国建立、袁世凯推行专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数亡 图存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主要坚持着两种“主义”,一是国家主义,二是实业主 义。日本留学界也是如此。然而,独立特行的鲁迅恰恰在这两个基本的方向上 完成了自己的根本突破。1908年前后的鲁迅以“个人主义”实现了对“国家 主义”的超越,以对精神信仰的呼唤实现了对“物质主义”和单纯的实业主义 的超越。在《科学史教篇》里,这就是对科学救国口号中“至显之实利”与 “至肤之方术”的尖锐批判,在《文化偏至论》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主张: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在《摩罗诗力说》里,则被鲁迅描述为 文学艺术所涵蕴的“心声”:“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在 《破恶声论》里,是要清除以“科学”、以“兽性”的爱国主义相标榜的“伪 士”,同时保留象征人类信仰真实的“迷信”。在鲁迅完成着这一系列前所未有 的精神探索与启蒙思想之时,在他第一次以“个人”的立场来读解近代中国文 化的危机之时,特别是在他努力将自己对中国人的精神的重建以纯文学的方式 予以表达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提前十年演绎着未来五四的新文化主题,换句话 说,1908年前后就是鲁迅心目中的五四,而《新生》就是鲁迅所要创办的 《新青年》。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择 在 日本 , 在五 四 之前 的十年 , 鲁迅兄 弟和许 寿裳 、 袁文 蔽等五人共 同策划 着 一本 名为 《新 生 》 的杂志 。 鲁 迅 1 90 8 年 的几篇 论文 就是为 这本杂 志准备 的 , 这 大概可 以说 明杂志 以 思想启 蒙为 目标 的办刊宗 旨 , 同时 , 据 鲁迅所 说 , 这又 是 一本纯 文学 的杂 志 , “ 凡 是愚 弱 的 国民 , 即使 体格如 何健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 能做毫 无意义 的示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是 不必 以 为不 幸的 。 所 以我 们 的第 一要 著 , 是 在改变 他们 的精神 , 而善 于改变精 神 的是 , 我那 时 以 为 当然 要 推文 艺 , 于是想 提倡文 艺运动 了 。 ” ① 显 然 , 《新 生 》 几 乎就 是未 来 五 四 新文 学 杂 志的预 演 , 可 以 说 就是 当年鲁 迅 的 《新 青 年 》 , 筹办 《新 生 》 的鲁迅 本 人就 属 于辛亥 革命之前的 “ 新青年 ” 。 然而 , 对于 中 国文 化而 言 , 鲁迅 作 为人 的 “ 新 ” 与 杂志 作 为理 想 的 “ 新 ” 都 出现得 太早 了一 些 。 近代 中国 , 直 到 民 国建立 、 袁世凯 推行专 制之前 的很长 一段 时 间里 , 救亡 图存 的 中国知识分 子都 主要 坚 持着 两 种 “ 主义 ” , 一 是 国家 主 义 , 二 是 实业 主 义 。 日本 留学界也 是如此 。 然 而 , 独立 特行 的鲁迅恰恰 在这 两个基本 的方 向上 完成 了 自己 的根本 突破 。 19 0 8 年 前 后 的鲁迅 以 “ 个人 主 义 ” 实 现 了对 “ 国家 主义 ” 的超越 , 以 对精神信 仰 的呼唤实 现 了对 “ 物质 主义 ” 和单纯 的实 业 主义 的超越 。 在 《科 学 史教篇 》 里 , 这 就 是 对科 学 救 国 口 号 中 “ 至 显 之实 利 ” 与 “ 至肤之 方术 ” 的尖 锐 批 判 , 在 《文 化 偏 至 论 》 里 , 这 就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主 张 : “ 措物质 而张灵 明 , 任个人 而排众 数 ” 。 在 《摩 罗诗力说 》 里 , 则被 鲁迅 描述 为 文学艺术 所涵 蕴 的 “ 心 声 ” : “ 盖人 文之 留遗 后 世 者 , 最 有 力 莫 如 心 声 。 ” 在 《破 恶声 论》 里 , 是 要清 除 以 “ 科学 ” 、 以 “ 兽 性 ” 的 爱 国 主义 相 标 榜 的 “ 伪 士 ” , 同时保 留象征 人类信 仰真实 的 “ 迷 信 ” 。 在 鲁迅完 成着 这一系列 前 所未 有 的精 神探 索与启 蒙 思想之 时 , 在他 第一 次以 “ 个 人 ” 的立场来 读解 近代 中国文 化 的危机 之时 , 特别 是在他 努力将 自己对 中 国人 的精神 的重建 以 纯文 学 的方式 予 以 表达 的时候 , 他 实际上 是提前 十年演 绎着未来 五 四 的新文 化主题 , 换句话 说 , 1 9 0 8 年前 后 就 是 鲁 迅 心 目中 的 五 四 , 而 《 新 生 》 就 是 鲁 迅 所 要 创 办 的 《新青 年 》 。 ①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 鲁迅 全 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1 9 8 1 年 版 , 第 4 17 页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当然,1908年的鲁迅是孤独的,《新生》的设计也并没有成功。因为,包 括留学界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还没有摆脱国家主义与实业主义的思 想窠白。“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 和美术”,鲁迅等人的认同圈子十分狭窄,在如此“冷淡的空气中”,鲁迅、周 作人能够“寻到几个同志”策划一种杂志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新生, “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①据许寿裳回忆说,当时“有人就在背地取 笑了,说这会是新进学的秀才呢”。⑦在当时的留日学人中,大约还很少有人 能够独立于博大悠久的中国传统与朝气蓬勃的西方文化之外,以全新的生命创 造为自己的现实目标,人们很容易理解“清议”、“鹃声”、“汉帜”、“游学译 编”之类的称谓,而这“新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仿佛是一个陌生的名目, 能够进人其认知范围的恐怕也就是“新进学的秀才”之类了!于是,等待他们 的也只有这样的结果: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 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 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 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斯生》的 结局。③ “背时”,这是提前进入五四理想的鲁迅对自己与时代“主流”之关系的准 确认识!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背时”的鲁迅却进一步将此上升成了关于 自我生命的深层认识: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 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②许寿载:《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1页。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2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说 不 尽 的香迅 与五 四 当然 , 1 9 0 8 年 的鲁迅 是孤 独 的 , 《新 生 》 的设计也 并 没有 成 功 。 因为 , 包 括 留学 界在 内 的绝 大多数 中国知识 分子 都还 没有摆 脱国家主 义与 实业 主 义 的思 想 案 臼 。 “ 在 东京 的留学 生很 有 学法 政 理化 以 至警 察工 业 的 , 但没 有 人 治 文学 和 美术 ” , 鲁 迅等 人 的认 同圈子十分狭 窄 , 在 如此 “ 冷淡 的空气 中 ” , 鲁 迅 、 周 作人 能够 “ 寻到几 个 同 志 ” 策 划一 种 杂 志 本 身 就 是 一 件 艰 难 的 事情 。 新 生 , “ 名 目是 取 ` 新 的生命 ’ 的意 思 ” 。 ① 据许 寿 裳 回忆 说 , 当时 “ 有 人 就 在背 地 取 笑 了 , 说这会 是新 进 学 的 秀才 呢 ” 。 ② 在 当时 的 留 日学 人 中 , 大 约 还 很 少 有 人 能 够独 立 于博大悠久 的 中 国传 统与朝 气蓬 勃 的西方 文化之 外 , 以全 新 的 生命创 造 为 自己 的现 实 目标 , 人 们很 容易理 解 “ 清议 ” 、 “ 鹃声 ” 、 “ 汉 帜 ” 、 “ 游 学 译 编 ” 之 类 的称 谓 , 而这 “ 新生 ” , 对 绝大 多数人 而 言都仿 佛是 一个 陌生 的名 目 , 能 够进 人其 认知范 围的恐 怕也 就是 “ 新进 学 的秀才 ” 之类 了 ! 于是 , 等待他们 的也 只有这 样 的结果 : 《 新 生 》 的 出版之 期接 近 了 , 但最 先就 隐 去 了若 干 担 当 文 字 的 人 , 接 着又 逃 走 了 资本 , 结 果 只 剩 下 不 名 一 钱 的 三个人 。 创 始 时候既 已 背 时 , 失 致 时候 当 然 无 可告语 , 而 其后 却 连这 三 个人也都 为 各 自的 运命 所 驱 策 , 不 能在 一 处 纵 谈 将 来 的 好 梦 了 , 这 就 是 我 们 的 并 未 产 生 的 《 新 生 》 的 结 局 。 ③ “ 背时 ” , 这 是提前 进人 五 四理 想 的鲁迅对 自己 与 时代 “ 主流 ” 之 关系 的准 确 认识 ! 然 而 , 更 重要 的还在 于 , “ 背 时 ” 的鲁 迅却 进 一 步将 此上 升 成 了关于 自我生命的 深层认 识 : 凡 有一 人的 主 张 , 得 了 赞和 , 是促 其前进 的 , 得 了 反对 , 是 促 其奋斗 的 , 独有 叫喊 于生 人 中 , 而 生人 并无反应 , 既 非 赞 同 , 也 无反 对 , 如里 身 毫无 边 际 的 荒原 , 无 可措 手 的 了 , 这是 怎样 的 悲 哀 呵 , 我 于是 以 我 所 感 到 ① 鲁迅 : 《呐 喊 · 自序》 , 《鲁迅 全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 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版 , ② 许 寿裳 : 《亡友 鲁迅印象记 》 , 人 民文 学 出 版社 19 7 7 年版 , 第 21 页 。 ③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 鲁迅 全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 社 1 9 8 1 年版 , 1 2 一 第 4 17 页 。 第 4 17 页
第一辑 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 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① 鲁迅在这里所表述的决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教训,“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里更包含着他对于人自身局限性的深刻顿悟。鲁迅对 于“人”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现实进取发展为生命内部的沉思,从满怀自信的 自我期许转换为悲剧性的自我发现。这样的思想演进的深度似乎进一步决定着 鲁迅的“背时”:不仅有“背”于1908年前后的留日中国知识界,而且将继续 有别于1918年前后的青年中国知识界。 鲁迅的五四不是留日中国知识界的五四,而青年中国知识界的五四也有别 于鲁迅的五四。 二 中国知识界从国家主义转进为个人主义,从单纯的实业救国发展为精神改 造与文学革命,这样的变动是在鲁迅创办《新生》失败后的将近十年才发生 的,其原因则是中国社会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知识分子这种以国 家利益为奋斗目标的现代化理想被民国建立之后的乱局摧毁了。在民族完成国 家的“整体”革命以后,一个自由平等、保障人权的新中国并没有降临,袁世 凯倒行逆施的专制政治击碎了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新民”的憧憬,现实政治的 震荡让更多的知识分子真实地体会到了捍卫“个人”权利的意义与“精神”重 建的价值。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从批判性的政论到建构性的价值探 索,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以各自的方式阐述着新一代中国人 ①鲁迅:《呐减·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3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 抖 者 为寂 寞 。 这寂 寞又 一 天 一 天 的 长 大起 来 , 如 大毒蛇 , 缠住 了我的 灵魂 了 。 然 而 我 虽 然 自有 无端 的 悲 哀 , 却也 并 不 愤 慈 , 因 为 这 经 验使 我 反 省 , 看见 自己 了 : 就是我 决 不 是一 个振 臂一 呼应 者 云 集 的 英雄 。 ① 鲁迅在这 里所 表述 的决不仅 仅是一 次现实 的教训 , “ 虽然 自有无端 的悲哀 , 却也并 不愤 愈 ” , 因为这里 更 包含 着他 对 于人 自身局 限性 的深刻 顿悟 。 鲁 迅对 于 “ 人 ” 的理 解 已 经从单 纯的现 实进取 发展为 生命内部的沉 思 , 从满 怀 自信的 自我期 许转换 为悲剧 性 的 自我发 现 。 这样 的思想 演进 的深度 似乎进一 步决 定着 鲁迅 的 “ 背 时 ” : 不 仅有 “ 背 ” 于 1 9 0 8 年前后 的 留 日中 国知识 界 , 而且将 继续 有别 于 1 9 1 8 年前后 的青年 中 国知识 界 。 鲁 迅 的五 四 不 是 留 日中国知识 界 的五 四 , 而青年 中国知识 界 的五 四也 有别 于鲁迅 的五 四 。 中国知识 界从 国家主 义转进 为个人 主义 , 从 单纯 的实业救 国发展 为 精神 改 造 与文 学革命 , 这样 的变 动 是 在鲁 迅 创 办 《 新 生 》 失 败 后 的将 近 十年 才 发 生 的 , 其 原 因则 是 中国社会 特别是政 治形势 的 巨大 变化 。 中 国知识分子 这 种 以 国 家 利益 为奋 斗 目标 的现代 化理想 被 民 国建立之后 的乱局摧 毁 了 。 在 民 族 完成 国 家 的 “ 整体 ” 革命以 后 , 一个 自由平等 、 保障人 权 的新 中 国并 没有 降 临 , 袁 世 凯倒 行 逆施 的专制 政治击 碎了 中国知识 分子关 于 “ 新 民 ” 的懂 憬 , 现实 政治 的 震 荡让更多 的知识分子真 实地体会 到 了 捍卫 “ 个 人 ” 权 利的 意义与 “ 精 神 ” 重 建 的价 值 。 从 《 甲寅 》 月 刊 到 《新 青 年 》 , 从批 判性 的政论 到 建构 性 的 价值探 索 , 中国知识 界特 别是 青 年知 识 分 子 开始 以 各 自的方 式 阐述着 新 一 代 中 国人 ① 鲁 迅 : 《呐 喊 · 自序》 , 《 鲁迅 全 集 》 第 l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 第 4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