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 105页)这是因为: (1)经济竟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和资本的高 度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强。数以万计的跨国 公司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资本相互渗透,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有了更多的共同利害关系,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象 一战、二战那样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已不是适 宜的方式了。经济竟赛代替了战争较量 (2)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超级大国间长期军备竞赛使双 方在经济上难复重荷,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美苏双方的核力量 都能够把对方毁灭着干次,致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核恐怖带来核 和平,双方都惧怕自身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双方相互遏制,虽然局部 战争仍然存在,但大国之间爆发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比较小,世界大战 的危险得到控制。 (3)科技竞争代替军备竞赛。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实力,决定着各个国家 在未来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时代提出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正在变成越来越 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范围的竞争更 多地集中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非军备竟赛上。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改变 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削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势力。一大批发展 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急需发展经济,改变本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迫切 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6 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6、 105 页)这是因为: (1)经济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和资本的高 度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强。数以万计的跨国 公司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资本相互渗透,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有了更多的共同利害关系,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象 一战、二战那样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已不是适 宜的方式了。经济竞赛代替了战争较量。 (2)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超级大国间长期军备竞赛使双 方在经济上难复重荷,核均衡带来核恐怖下的核和平。美苏双方的核力量 都能够把对方毁灭若干次,致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核恐怖带来核 和平,双方都惧怕自身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双方相互遏制,虽然局部 战争仍然存在,但大国之间爆发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比较小,世界大战 的危险得到控制。 (3)科技竞争代替军备竞赛。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实力,决定着各个国家 在未来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时代提出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正在变成越来越 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范围的竞争更 多地集中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非军备竞赛上。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改变 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削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势力。一大批发展 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急需发展经济,改变本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迫切 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5)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人类面临的 世界性难题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无力独立解决,如中国的沙尘暴波及到了韩国和日 本,他们对治理中国的沙尘暴比较积极。这些世界性难题客观上要求加强 国际间合作,必然推动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诸种因素内在地决定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为中 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样的国际环境要求 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国家战略,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大胆 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思想上 关注和思考中国如何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要求“求 同存异”,充分利用矛盾的同一性谋求发展,如此等等。上世纪末,国际形 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各种力量和关系的交互作用, 把和平与发展推到世界主题的位置。反映这种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就应 运而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诞 生以来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 遇。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邓小平对些有着敏锐的认识。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是社会主义中国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 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根据、P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7 (5)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人类面临的 世界性难题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无力独立解决,如中国的沙尘暴波及到了韩国和日 本,他们对治理中国的沙尘暴比较积极。这些世界性难题客观上要求加强 国际间合作,必然推动全球和平运动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诸种因素内在地决定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为中 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样的国际环境要求 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国家战略,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大胆 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思想上 关注和思考中国如何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要求“求 同存异”,充分利用矛盾的同一性谋求发展,如此等等。上世纪末,国际形 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各种力量和关系的交互作用, 把和平与发展推到世界主题的位置。反映这种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就应 运而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诞 生以来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 遇。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邓小平对此有着敏锐的认识。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是社会主义中国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 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根据、P9)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兴衰成败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 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进行了全 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党的工作指导方 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分析了出现 失误的原因,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 积极成果。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的理论创造提供了历史的准备 (2)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 胜利后,在经济建设方面曾取得了极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但是,在20世纪后期,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逐渐窒息了社会主义的 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缓慢,在探索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重大失误。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转折 时期。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演变,导致了社会 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挫折。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他深刻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 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d3,p370) 我们的出路只能是,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现实依据、P9)
8 兴衰成败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 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 1956 年到 1966 年,我国进行了全 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党的工作指导方 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分析了出现 失误的原因,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 积极成果。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的理论创造提供了历史的准备。 (2)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 胜利后,在经济建设方面曾取得了极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但是,在 20 世纪后期,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逐渐窒息了社会主义的 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缓慢,在探索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重大失误。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转折 时期。特别是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演变,导致了社会 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挫折。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他深刻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 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d3,p370) 我们的出路只能是,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现实依据、P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 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 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 众的这种刨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 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 上升为理论。邓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P10)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乃至世界 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 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起始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的十二大,(1978年12 月-1982年8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十二大进 一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 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始进 行拨乱反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 的错误,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口号,批判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工作重心 的转移,并且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 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 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 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 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 上升为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P10)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乃至世界 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 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起始阶段: 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的十二大,(1978 年 12 月—1982 年 8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十二大进 一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 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始进 行拨乱反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 的错误,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口号,批判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工作重心 的转移,并且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对适 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和总 结,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理论观点。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就成 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 此前,还召开了党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篇宣 言书(精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0-153页,必考),同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起,成为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纲领 是新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 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 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道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10个要点,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初步概括。 2、邓小平理论逐步充实和发展阶段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1982年9月-1987 年十三大以前)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科学的命题。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
10 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对适 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和总 结,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理论观点。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就成 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 此前,还召开了党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篇宣 言书(精读《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40-153 页,必考),同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起,成为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纲领, 是新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 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 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道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 10 个要点,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初步概括。 2、邓小平理论逐步充实和发展阶段: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1982 年 9 月—1987 年十三大以前)。 1982 年 9 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科学的命题。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