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如此,你就不要太难过了。B:做宾语,常与“但愿、理当”等词搭配。例:写文章要内容充实,做报告也是如此。C:做状语,大多修饰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如果修饰的是单音节形容词,“如此”与形容词之间一般加“之”。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对我如此关心,我深受感动。他们竟然如此不负责任,真是令人气愤。D:可单独用在“虽然、尽管、即使”等关联词语后。例:他在工作上勒勤愿,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辞退了。第二天我们又拿出了许多证据,即使如此,她还是不承认。(四)修辞举要把三个或更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1.使用排比应注意:①若为并列关系,这些句子成分或句子可以自由排列,无所谓先后。②若为递进关系,则其位置的先后要与语义的层层递进一致。2.排比的作用:①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②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③增强语言的气势。④突出文意的重心。做课后练习六。画出短文中的排比句,并模仿造句。(五)布置作业做课后练习三、练习四、练习五、练习七。第二课马寅初与他的《新人口论》
事已如此,你就不要太难过了。 B:做宾语,常与“但愿、理当”等词搭配。 例:写文章要内容充实,做报告也是如此。 C:做状语,大多修饰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如果修饰的是单音节形容词, “如此”与形容词之间一般加“之”。 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对我如此关心,我深受感动。 他们竟然如此不负责任,真是令人气愤。 D:可单独用在“虽然、尽管、即使”等关联词语后。 例: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辞退了。 第二天我们又拿出了许多证据,即使如此,她还是不承认。 (四)修辞举要 把三个或更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 句子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 1.使用排比应注意: ˿若为并列关系,这些句子成分或句子可以自由排列,无所谓先后。 ̀若为递进关系,则其位置的先后要与语义的层层递进一致。 2.排比的作用: ˿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③增强语言的气势。 ④突出文意的重心。 做课后练习六。画出短文中的排比句,并模仿造句。 (五)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三、练习四、练习五、练习七。 第二课 马寅初与他的《新人口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杨建业的当代报告文学《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的学习,掌握本课生词的用法、课文叙述脉络及主要内容。二、教学时间12学时三、教学重点1.掌握“进行”、“即”、“不堪”等词语的用法。2.同义词“增长一一增加”、“措施一一办法”、“资料一一材料”等词的辨析与运用。3.反语修辞的两种主要形式。四、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1.以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2.提出问题:(1)人口众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口问题?3.介绍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二)生词1.朗读生词,纠正读音。(三)课文串讲课文第一部分:老马识途。介绍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要点和意义。1.学习词语(1)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例:他虽然年纪很大,但~,还是可以做个顾问的。(2)高瞻远瞩: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例:观察和分析问题必须抓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杨建业的当代报告文学《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的学习,掌握本 课生词的用法、课文叙述脉络及主要内容。 二、教学时间 12 学时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进行”、“即”、“不堪”等词语的用法。 2.同义词“增长——增加”、“措施——办法”、“资料——材料”等词的辨析 与运用。 3.反语修辞的两种主要形式。 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以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 2.提出问题: (1)人口众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口问题? 3.介绍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 (二)生词 1.朗读生词,纠正读音。 (三)课文串讲 课文第一部分:老马识途。介绍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要点和意义。 1.学习词语 (1)老马识途: 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 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例:他虽然年纪很大,但~,还是可以做个顾问的。 (2)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例:观察和分析问题必须抓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要害:A:身体上致命的部分。例:他被敌人打中了~。B:重要地点或部门。例:兰州是通往西安的~之地。(4)远见卓识:卓:高超:识:见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例: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领导人的~。(5)刻不容缓: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例:七、八月份是每年的汛期,防洪工作~。(6)大声疾呼: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吁。例:在旧中国许多爱国青年走上街头,~驱除列强,挽救祖国。(7)何等:A:什么样的。例:你知道他是~人物?B:用于感叹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例:这是~高超的技术!(8)难能可贵:难能:极难做到。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例:一个人犯了错误没关系,知错必改才是~的2.回答问题(1)《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称《新人口论》?3.重点语法(1)进行A:动词,指从事某种正式的、严肃的持续性活动,所带动词都为双音节。例:马寅初建议国家进行人口普查
(3)要害: A:身体上致命的部分。 例:他被敌人打中了~。 B:重要地点或部门。 例:兰州是通往西安的~之地。 (4)远见卓识: 卓:高超;识:见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例: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领导人的~。 (5)刻不容缓: 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例:七、八月份是每年的汛期,防洪工作~。 (6)大声疾呼: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 发出强烈的呼吁。 例:在旧中国许多爱国青年走上街头,~驱除列强,挽救祖国。 (7)何等: A:什么样的。 例:你知道他是~人物? B:用于感叹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例:这是~高超的技术! (8)难能可贵: 难能:极难做到。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例:一个人犯了错误没关系,知错必改才是~的。 2.回答问题 (1)《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称《新人口论》? 3.重点语法 (1)进行 A:动词,指从事某种正式的、严肃的持续性活动,所带动词都为双音节。 例:马寅初建议国家进行人口普查
要让全国上下都重视计划生育问题,就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宾主双方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了会谈。B:“进行”所带的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语义上有受事,表受事的名词可以用介词“对”、“对于”引进。例:从此以后,马寅初不顾自已已年逾古稀,对人口问题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当人们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时,他即是高兴,又是紧张。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C:“进行”也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例:进行战争、进行外科手术D:如果主语表示所从事的动作,“进行”则一般单独做谓语,后面常带“看”,也可带补语。例:已经是深夜了,会议仍在紧张地进行着。目前条件不够成熟,这项实验进行不了。老城区的房屋改造已经进行了8个月。4.同义词辨析(1)增长一一增加A.相同:都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多、提高,都可以表示具体的人和数量的增多。例:这个月的产量比上个月增长/增加了30%。今年兰州大学的留学生比去年增长/增加了一倍。B.不同:“增加”数量变多后,后面的数字可以是百分数、倍数,也可以是一般的数字。“增长”指比例上升时,后面只能是百分数或倍数。例:这个月留学生的生活费增加了250元。高级班的学生又增加了2个。中国的经济总量比去年增长/增加了10%。C.“增加”与“增长”都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但是搭配不同增加一一信心、勇气、兴趣、力量增长一一才干、知识、见识、经济(2)措施一一办法
要让全国上下都重视计划生育问题,就必须进行深入调查。 宾主双方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了会谈。 B:“进行”所带的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语义上有受事,表受事的名词可 以用介词“对”、“对于”引进。 例:从此以后,马寅初不顾自己已年逾古稀,对人口问题进行了 3 年的调 查研究。 当人们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时,他即是高兴,又是紧张。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 C:“进行”也可以带名词性宾语。 例:进行战争、进行外科手术 D:如果主语表示所从事的动作,“进行”则一般单独做谓语,后面常带“着”, 也可带补语。 例:已经是深夜了,会议仍在紧张地进行着。 目前条件不够成熟,这项实验进行不了。 老城区的房屋改造已经进行了 8 个月。 4.同义词辨析 (1)增长——增加 A.相同:都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多、提高,都可以表示具体的人和数 量的增多。 例:这个月的产量比上个月增长/增加了 30%。 今年兰州大学的留学生比去年增长/增加了一倍。 B.不同:“增加”数量变多后,后面的数字可以是百分数、倍数,也可以是 一般的数字。“增长”指比例上升时,后面只能是百分数或倍数。 例:这个月留学生的生活费增加了 250 元。 高级班的学生又增加了 2 个。 中国的经济总量比去年增长/增加了 10%。 C.“增加”与“增长”都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但是搭配不同: 增加——信心、勇气、兴趣、力量 增长——才干、知识、见识、经济 (2)措施——办法
A:都表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但是意思和用法不同。“办法”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措施”多用于公文、法律条文等书面语体。B:“办法”是针对具体事情采取的手段,常与“有”、“想”、“采用”、“好”等词语搭配,可以受“(一)点儿/个”修饰。“措施”是针对重大问题、情况而采取的处理方法。常与“制定”、“采取”、“提出”、“有效”、“关键”等词语搭配,也可以与“项”、“些”、“一系列”等词搭配,不受“一点儿”修饰。例:车坏了,我们得想办法回去啊。兰州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留学生住宿问题。这个孩子很淘气,父母对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中国必须制定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课文第二部分:走出书斋。回顾马寅初调查中国人口现状并撰写《新人口论》的情况。1.学习词语(1)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指关系重大。例:农业是关系~的大事。(2)风尘仆仆: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例:老师住在郊区,每天~地赶来上课。(3)迫在眉睫:迫,紧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例:大火就要蔓延到那片树林了,就在这~之时,消防队员赶来了。(4)五世其昌: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5)盲目:A:双眼失明。B:眼晴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
A:都表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但是意思和用法不同。“办法”可用 于口语和书面语,“措施”多用于公文、法律条文等书面语体。 B:“办法”是针对具体事情采取的手段,常与“有”、“想”、“采用”、“好” 等词语搭配,可以受“(一)点儿/个”修饰。“措施”是针对重大问题、情况而 采取的处理方法。常与“制定”、“采取”、“提出”、“有效”、“关键”等词语搭配, 也可以与“项”、“些”、“一系列”等词搭配,不受“一点儿”修饰。 例:车坏了,我们得想办法回去啊。 兰州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留学生住宿问题。 这个孩子很淘气,父母对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中国必须制定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课文第二部分:走出书斋。回顾马寅初调查中国人口现状并撰写《新人口论》的 情况。 1.学习词语 (1)国计民生: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指关系重大。 例:农业是关系~的大事。 (2)风尘仆仆: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 忙碌劳累。 例:老师住在郊区,每天~地赶来上课。 (3)迫在眉睫: 迫,紧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例:大火就要蔓延到那片树林了,就在这~之时,消防队员赶来了。 (4)五世其昌: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5)盲目: A:双眼失明。 B: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