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弹性介质与地震波 第二节地震浪的描述 第三节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 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 • 第二节 地震波的描述 • 第三节 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 • 第四节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第一节弹性介质与地震波 弹性介质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三、振动与地震波
第一节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 • 一、弹性介质 •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 三、振动与地震波
弹性介质 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 发生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这就是通常 所说的形变( deformation)。若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 变,当外力消失之后,该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 和大小,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弹性( elasticity)。具有弹性 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 elastic medium。反之,若外力消失 之后,物体仍保持形变后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状,则称 该物体具有塑性 plasticit。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在 外力作用下,即可以显示出弹性,也可以显示出塑性。这 取决于介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持续时间的 长短。在一般情况下,当作用力较小且作用持续时间短时, 大部分介质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为弹性介质
• 一、弹性介质 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 发生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这就是通常 所说的形变(deformation)。若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 变,当外力消失之后,该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 和大小,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弹性(elasticity)。具有弹性 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elastic medium)。反之,若外力消失 之后,物体仍保持形变后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状,则称 该物体具有塑性(plasticity)。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在 外力作用下,即可以显示出弹性,也可以显示出塑性。这 取决于介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持续时间的 长短。在一般情况下,当作用力较小且作用持续时间短时, 大部分介质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为弹性介质
在地震勘探中,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人工 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极短,且激发的能量 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的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因 此可以把它们近似地看作弹性介质,并用弹性理论来研 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在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根据介质 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两类介质。凡是 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isotropic medium; 反之则称为各向异性介质 anisotropic medium
在地震勘探中,采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人工 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极短,且激发的能量 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的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因 此可以把它们近似地看作弹性介质,并用弹性理论来研 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在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根据介质 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两类介质。凡是 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isotropic medium); 反之则称为各向异性介质(anisotropic medium)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1.应力和应变 (a) 如图111(a)所示,在弹性理论中,将 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称为 =l+ 应变( strain);将单位横截面所产 应力 魔性破坏延性破坏 生的内聚力F/S称为应力 stress)。 在上述样品的拉伸试验中,应力与 应变 应变的关系曲线见图1.1.1(b)。曲 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表示拉伸,在 第三象限的部分表示挤压。曲线的 图1.1,1柱状样品拉伸试验中的应力与应变 这两部分一般并不完全对称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1. 应力和应变 如图1.1.1(a)所示,在弹性理论中,将 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l/l,称为 应变(strain);将单位横截面所产 生的内聚力F/S 称为应力(stress)。 在上述样品的拉伸试验中,应力与 应变的关系曲线见图1.1.1(b)。曲 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表示拉伸,在 第三象限的部分表示挤压。曲线的 这两部分一般并不完全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