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 2010-06-070239:35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先后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 整许体·在不同的发尾段经济发展摄的成实件经济作、市场王体、贸酸 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和调控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摘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 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市场 对资源配置的职能弱化、经济增长 过分依赖投贫 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太 增长过 依栽外部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就业优先增长观念,经济增长 由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消费带动,才能构建起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 本特点,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 先后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 的构成要件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智方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和调控方式都在不 断变化。本文将考证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轨迹,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 变化,探索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以使中国未来的经济朝着良性和可持续的方向发 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 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门.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分基本为零公有制经济成为了市场主体为通 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奠定了基础。(《仲国统计年鉴1985》)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二是价 格集中管理: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19501978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值为84.5%,地方和企业的投资仅占1515% (《中国统计年鉴1981》) 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同时也没有引进外资,故只能通过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工业品出厂价格来实现产业之间的利润转移,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据统计,1978年前农 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为4881亿元.而在19521978年中国工业投资累计只有3679.6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 2010-06-07 02:39:35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2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 60 年,先后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 经济体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件 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 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和调控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摘 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 60 年,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 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市场 对资源配置的职能弱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太大、经济增长过度 依赖外部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就业优先增长观念,经济增长 由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消费带动,才能构建起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 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 本特点,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 60 年, 先后历经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 的构成要件 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和调控方式都在不 断变化。本文将考证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轨迹,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 变化,探索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以使中国未来的经济朝着良性和可持续的方向发 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 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到 1978 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 77.6% ,集体经济占 22.4% ,其他经济成分基本为零,公有制经济成为了市场主体,为通 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奠定了基础。(《中国统计年鉴 1985》)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二是价 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1950 1978 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值为 84.5% ,地方和企业的投资仅占 1515%。 (《中国统计年鉴 1981》) 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同时也没有引进外资,故只能通过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工业品出厂价格来实现产业之间的利润转移,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据统计, 1978 年前农 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为 4881 亿元,而在 1952 1978 年中国工业投资累计只有 3679.6
亿元。农业提供的资金甚至大于同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① 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积累率,通过不断追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19531978年 我国的积累率从23.1%上升到36.5%,消费率从769%下降到63.5%。经济增长呈现出“高积 累、低消费”的特征国民经济的快速工业化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19571978年间,资本投 入和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分别为49%和31%,技术进步的贡献只占20%。外延性 要素投入的贡献占80%,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外延型特征。② 产业选择以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 建设投资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6.9%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年鉴1990》)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实行高积 累、低消费的方式如果以1952年职工实际工资指数为100.到1978年这一指数为1152.27 年间,职工实际工资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中国统计年鉴1985》 二次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很小。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 期。 国探索性地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 进行改革,逐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 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逐步缩小国家指令性计划 和统一定价的范围,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资本积累更多地来源于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 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开始转向重视消费: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和轻工业。 市场主体从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 发展的格局。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 比重开始上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为例,1978年国有经济、集体经 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四者的比例关系为77.6:22.4:0:0,到1992年,四者的比例关 系为51.5:35.1:5.8:7.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国有经济已不占据绝对的市 场主体地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与之基本平分市场, 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对资源的配置逐步由计划走向市场。基建投资虽然仍以国家投资 为主,但企业自筹、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基建投资项目中央和地方之比 由“一五”时期的818:182调整为1992年的445:555地方项日比重首次超过中央项目 成为基建投资项目的主体。商品价格逐步形成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 式。1992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政府定价的商品由1978年的97%降至519% 市场调节 的商品由1978年的3%升至93%: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政府定价的商品由1978年的92.2% 降至125%,市场调节的商品由1978年的5.6%升至81.8%,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 商品由1978年的100%降至18.7%.市场调节的商品由1985年的40%升至73.89%。(《中围 物价年鉴》有关各年 由于体制性约束被逐渐打破,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民间资本与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81192年间,城乡储蓄存 款余额增长了22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6倍,国内储蓄和外资有力地支持了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1981年,国内投资还有400.94亿元的缺口,到80年代末期,随着城乡居民储蓄的增加
亿元。农业提供的资金甚至大于同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① 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积累率,通过不断追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1953 1978 年, 我国的积累率从 23.1%上升到 36.5% ,消费率从 76.9%下降到 63.5%。经济增长呈现出“高积 累、低消费”的特征,国民经济的快速工业化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1957 1978 年间,资本投 入和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分别为 49%和 31% ,技术进步的贡献只占 20%。外延性 要素投入的贡献占 80% ,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外延型特征。② 产业选择以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三五”至“五五”时期, 全国基本 建设投资 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 1978 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 56.9% ,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年鉴 1990》)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实行高积 累、低消费的方式,如果以 1952 年职工实际工资指数为 100,到 1978 年这一指数为 115.2。27 年间,职工实际工资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中国统计年鉴 1985》二次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很小。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到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 期。中国探索性地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个 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逐步缩小国家指令性计划 和统一定价的范围,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资本积累更多地来源于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 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开始转向重视消费;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和轻工业。 市场主体从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 发展的格局。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 比重开始上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为例,1978 年国有经济、集体经 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四者的比例关系为 77.6∶22.4∶0∶0,到 1992 年,四者的比例关 系为 51.5∶35.1∶5.8∶7.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7》)国有经济已不占据绝对的市 场主体地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与之基本平分市场。 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对资源的配置逐步由计划走向市场。基建投资虽然仍以国家投资 为主,但企业自筹、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基建投资项目中央和地方之比 由“一五”时期的 81.8∶18.2 调整为 1992 年的 44.5 ∶55.5,地方项目比重首次超过中央项目, 成为基建投资项目的主体。商品价格逐步形成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 式。1992 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商品由 1978 年的 97%降至 519% ,市场调节 的商品由 1978 年的 3%升至 93%;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政府定价的商品由 1978 年的 92.2% 降至 12.5%,市场调节的商品由 1978 年的 5.6%升至 81.8%;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 商品由 1978 年的 100%降至 18.7%, 市场调节的商品由 1985 年的 40%升至 73.8%。(《中国 物价年鉴》有关各年) 由于体制性约束被逐渐打破,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民间资本与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81 1992 年间,城乡储蓄存 款余额增长了 22 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 26 倍,国内储蓄和外资有力地支持了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1981 年,国内投资还有 400.94 亿元的缺口,到 80 年代末期,随着城乡居民储蓄的增加
和利用外资期模的扩大围内投资缺口不复存在,到1992年全社会周定济产投格800亿元 国内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1545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8.66亿元,资本盈余达3934.06亿元 资本已不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中国的工业化也不再将农业部门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 (《中国统计年鉴1994》) 1978年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居民消费间题师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 格、增加职工工资、发放价格补贴以及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扩大非生产性积累等途径,来调 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一时期,消费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积累率有所 降。最终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速为10%,资本积累的平均增速为8.9%,较计划经济时期,最终 费高出5.2个百分点,资本积累低3.4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业和轻工业在转轨期得到补偿性的政策支持国家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 建设、银行贷 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 通运输等 面优先的原则,使得计划经济 期的商品短缺现象得到彻底扭转。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只是逐渐改革影响经济发 展的体制性障碍,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 快发展了轻工业.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转轨期内,收入分配贷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 补充的分配制度,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以及企业 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建立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 及经济收入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制度。 3.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苹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自此,中国经济开始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运行。这一时期(19922003)的经济发展模式,就 是进一步解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使市场主体构成多元化.并通过尚不完善的市 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投资再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外资经济带动形成的 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1992年以后.我国工业呈现出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快于国有工业、非国有工业产值在 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有工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的特点。19932003年,国有工业 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7%下降到38%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则由53%上升至62% 在非国有工业经济成分中,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最为迅速,19942003年 其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5%和24%,远远高于国有工业产值的增速。(《仲国统计年鉴》有关 各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资原配置进一步市场化。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均值)较转 轨时期大幅度下降,从38.9%降至9.7%,企业自筹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则大幅度提高,分别占 43.6%和249%,已经成为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架道全国 建投资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之 比从1993年的39.8:602转变为2003年的18.1:81.9。(《中国统计年鉴2004》)同时,价格 形成进一步市场化,政府定价的商品数逐步下降,市场调节的商品数逐年上升
和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国内投资缺口不复存在。到 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080 亿元, 国内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1154514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468.66 亿元,资本盈余达 3934.06 亿元, 资本已不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中国的工业化也不再将农业部门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 (《中国统计年鉴 1994》) 1978 年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居民消费问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 格、增加职工工资、发放价格补贴以及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扩大非生产性积累等途径,来调 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消费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积累率有所下 降。最终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速为 10% ,资本积累的平均增速为 8.9% ,较计划经济时期,最终消 费高出 5.2 个百分点,资本积累低 3.4 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业和轻工业在转轨期得到补偿性的政策支持,国家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 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业得到发展,而对轻工业实行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基本 建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优先的原则,使得计划经济时 期的商品短缺现象得到彻底扭转。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只是逐渐改革影响经济发 展的体制性障碍,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 快发展了轻工业,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转轨期内,收入分配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 补充的分配制度,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以及企业 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建立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 及经济收入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制度。 3.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自此,中国经济开始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运行。这一时期(1992 2003)的经济发展模式,就 是进一步解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使市场主体构成多元化,并通过尚不完善的市 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投资再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外资经济带动形成的 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1992 年以后,我国工业呈现出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快于国有工业、非国有工业产值在 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有工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的特点。1993 2003 年,国有工业 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47%下降到 38% ,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则由 53%上升至 62%。 在非国有工业经济成分中,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最为迅速, 1994 2003 年, 其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 25%和 24% ,远远高于国有工业产值的增速。(《中国统计年鉴》有关 各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资源配置进一步市场化。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均值)较转 轨时期大幅度下降,从 38.9%降至 9.7%;企业自筹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则大幅度提高, 分别占 43.6%和 24.9% ,已经成为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全国基建投资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之 比从 1993 年的 39.8∶60.2 转变为 2003 年的 18.1∶81.9。(《中国统计年鉴 2004》)同时,价格 形成进一步市场化,政府定价的商品数逐步下降, 市场调节的商品数逐年上升
市场经济初期投资再度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 长的贡献率来看,19932003年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1%和 42%,与转轨时 者的贡献率(消费65%、投资28%)相比,消费贡献率下降了14 百分点 而投资贡献率则上升了14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需求。(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这一时期,外资经济带动形成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显著特征。十四大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199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75亿美 元,较1992年增长了150%,到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达535亿美元。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 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外向型特 1993年,全国出口总计917.4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252.4亿美元,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27.5%,此后11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增长了近10倍,达到了2403.1亿美元,其占出口总额的比 重不断攀升,到2003年已达到54.8%。(《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 二、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能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调 节作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 规模稳步扩大,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弱化 完姜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近几年 的经济发展却显示出市场职能弱化, ,计划职能强化的趋势。 以国际和国内油价为例,据海关 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从年初1月的412美元吨稳步攀升至12月的643美元/吨,累计 涨幅达56%,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只在2007年10月上调了500元/吨。由于国内油价滋幅 远远低于国际油价,使得国内的企业并未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国家的补贴下继续加大出 口,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无异于国家财政在补贴国外的进口企业。在市场职能不能充 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国内油价的计划管理使国家利益受损。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 调整往往迟缓,又使得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 再以资金配置为例2008年底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增4万亿投资计别主要投 向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约为1500亿元)这些项目工程基本由国 有企业建设,而国有企业自身并不缺乏资金,在资金没有更好的投向时,有的企业甚至将贷款 违规投向股票市场和 房地产 市场 相反,受金融 机冲击最大 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民营 出 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补贴等方面的额外支持。资金没有按照市场机制 的要求配置,而是通过国家计划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职能在弱化,而计划的职能 在强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竞争不足和经济增长高度依懒国家投资的局 面。 2.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对投资有高度的依赖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年份往往是由 大规模的投资带动。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关系出现严重失衡。20032008
市场经济初期,投资再度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 GDP 增 长的贡献率来看, 1993 2003 年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 51%和 42% ,与转轨时期二者的贡献率(消费 65%、投资 28%)相比,消费贡献率下降了 14 个百分点, 而投资贡献率则上升了 14 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需求。(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05》计算)这一时期,外资经济带动形成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显著特征。十四大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993 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275 亿美 元,较 1992 年增长了 150% ,到 2003 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达 535 亿美元。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 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外向型特征。 1993 年, 全国出口总计 917.4 亿美元, 外资企业出口 252.4 亿美元,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27.5%,此后11年, 外资企业出口额增长了近10 倍, 达到了2403.1亿美元,其占出口总额的比 重不断攀升,到 2003 年已达到 54.8%。(《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2005》) 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能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调 节作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过 6 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 规模稳步扩大,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弱化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近几年 的经济发展却显示出市场职能弱化、计划职能强化的趋势。以国际和国内油价为例,据海关 统计, 2007 年我国进口原油从年初 1 月的 412 美元/吨稳步攀升至 12 月的 643 美元/吨,累计 涨幅达 56% ,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只在 2007 年 10 月上调了 500 元/吨。由于国内油价涨幅 远远低于国际油价,使得国内的企业并未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国家的补贴下继续加大出 口,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无异于国家财政在补贴国外的进口企业。在市场职能不能充 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国内油价的计划管理使国家利益受损。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 调整往往迟缓,又使得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 再以资金配置为例, 2008 年底,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增 4 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 向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约为 15000 亿元) ,这些项目工程基本由国 有企业建设,而国有企业自身并不缺乏资金,在资金没有更好的投向时,有的企业甚至将贷款 违规投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相反,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民营出口 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补贴等方面的额外支持。资金没有按照市场机制 的要求配置,而是通过国家计划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职能在弱化,而计划的职能 在强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竞争不足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家投资的局 面。 2.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对投资有高度的依赖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年份往往是由 大规模的投资带动。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关系出现严重失衡。2003 2008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25.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为153%,投资增速比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快了10.4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失衡远远超出了经济转轨时 期投资增速20.8%,消费增速15.29%和市场经济初期(投资增速19.3%,消 增速14.6%)二者 之间的差距。@ 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3.7%,消费贡献率为3513%,到2008年,投资贡献率上升为6814%消费贡献率略升为37.7% 以两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 作用来看,20032008年,投 需求分别拉动经济增长645. 3.9、4.9、4.9、62 ~百分点,同期,消费需求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5、3.9、40、4.5、47、3. 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消费需求。⑤ 这样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必然引发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内部失衡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缓慢和社 善的制约花 幼,投资成为首 而当投资增速稍有下降时,经济增长就会迅速回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没有明显发挥 出来。 3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太大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32008年,GDP平 均增速为1015%,而能源消费增速平均为10.6%,电力消费增速平均为13.2%,粗钢表观消费 增速平均为14%。很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来实现的,属于典型的 相放型增长模式」 近几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 占世界的30%左右,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 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不仅如此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 效率还很低万元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 倍。而同时,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耕地为32% ,石油 天然气等重要矿产 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 世界人均水平 7.69%、7.0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难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 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 2003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60%提高到63%,贸易顺差由254.7亿美元扩大到 2618.3亿美元.净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提高到19.%,拉动经济增长从0.1个百分点 提高到2.3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 若国际市场波动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亚重影响。 200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斗 挑战,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外需减 少已经造成我国出口型企业停产减员,甚至倒闭.2008年,全国约有10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 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7%下降至2007年12月的21.7%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 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 25.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为 15.3% ,投资增速比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快了 10.4 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失衡远远超出了经济转轨时 期(投资增速20.8% ,消费增速15.2%)和市场经济初期(投资增速19.3% ,消费增速14.6% )二者 之间的差距。④ 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2003 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3.7% ,消费贡献率为 3513%;到 2008 年,投资贡献率上升为 6814%,消费贡献率略升为 37.7%。 以两大需求对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 2003 2008 年,投资需求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6.4、5.6、 3.9、4.9、4.9、6.2 个百分点,同期,消费需求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3.5、3.9、4.0、4.5、4.7、3.4 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消费需求。⑤ 这样的投资 消费比例关系必然引发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内部失衡,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也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不强,往往需要外力的推动。当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增长时,消 费需求由于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往往难以启动,投资成为首选; 而当投资增速稍有下降时,经济增长就会迅速回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没有明显发挥 出来。 3.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太大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3 2008 年, GDP 平 均增速为 1015% ,而能源消费增速平均为 10.6% ,电力消费增速平均为 13.2% ,粗钢表观消费 增速平均为 14%。很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来实现的,属于典型的 粗放型增长模式。 近几年,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 6% ,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 15%左右,钢消费量 占世界的 30%左右,水泥消耗占世界的 54%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 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不仅如此,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 效率还很低,万元 GDP 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4 倍,万元 GDP 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4 倍。而同时,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耕地为 32% ,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7.69%、7.0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难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 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 2003 2007 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 60%提高到 63% ,贸易顺差由 254.7 亿美元扩大到 2618.3 亿美元,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 1%提高到 19.7% ,拉动经济增长从 0.1 个百分点 提高到 2.3 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 着国际市场波动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2007 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外需减 少已经造成我国出口型企业停产减员, 甚至倒闭。2008 年,全国约有 10 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 月度出口增长率从 2007 年 2 月的 51.7%下降至 2007年 12 月的 21.7%。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9 年前 10 个月,我国外贸出口 9573.6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