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2009-11-2321:12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体制可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 早期的公用移动电话系统采用大区制工作方式。所谓大区制,就是用 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它的特点是,基站只有一个天线,架设高、功率大,覆 盖半径也大,服务区半径通常为20~50km。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设备较简单,投 资少,见效快,但容纳的用户数有限,通常只有几百用户。人们很快发现,这种 体制扩容非常困难,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急剧増加,这种覆盖方式显然无法满足 实际需要。 为了解决有限频率资源与大量用户的矛盾,可以采用小区制的覆盖方式。 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各小区中分别设置基站(每个基 站的覆盖区称为一个小区),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2009-11-2321:12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爱盖原理 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体制可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 早期的公用移动电话系统采用大区制工作方式。所谓大区制,就是用 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它的特点是,基站只有一个天线,架设高、功率大,覆 盖半径也大,服务区半径通常为20~50km。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设备较简单,投 资少,见效快,但容纳的用户数有限,通常只有几百用户。人们很快发现,这种 体制扩容非常困难,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急剧増加,这种覆盖方式显然无法满足 实际需要。 为了解决有限频率资源与大量用户的矛盾,可以采用小区制的覆盖方式。 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各小区中分别设置基站(每个基 站的覆盖区称为一个小区),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另外设立移动 交换中心,负责与各基站之间的联络和对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多个基站在移动 交换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下,实现对整个服务区的无缝覆盖。 在甚高频段和超高频段,无线电波在地球表面以直线传播为主,传播损 耗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小区制中,可以应用频率复用技术,即在相邻小 区中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而在非相邻且距离较远的小区中使用相同的载波频 率。由于相距较远,基站功率有限,使用相同的频率不会造成明显的同频干扰, 这样就提高了频带利用率。从理论上讲,小区越小,小区数目越多,整个通信 系统的容量就越大。 但小区制比大区制在技术上要复杂得多。移动交换中心要随时知道每个 移动台正处于哪个小区中,才能进行通信联络,因此必须对每一移动台进行位置 登记;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运动进入另一小区要进行越区切换等复杂的操作;移 动交换中心要与服务区中每一小区的基站相连接,传送控制信号。完成通信业务 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解决,因此采用小区制的设备和技术投资相对比较大。但 是,小区制的优点远远超过了它的缺点,而且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复杂的控制和电路设备都已经可以实现,因此,地面公用移动通信网选用小区制
查看文章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2009-11-23 21:12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体制可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 早期的公用移动电话系统采用大区制工作方式。所谓大区制,就是用一 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它的特点是,基站只有一个天线,架设高、功率大,覆 盖半径也大,服务区半径通常为 20~50 km。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设备较简单,投 资少,见效快,但容纳的用户数有限,通常只有几百用户。人们很快发现,这种 体制扩容非常困难,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这种覆盖方式显然无法满足 实际需要。 为了解决有限频率资源与大量用户的矛盾,可以采用小区制的覆盖方式。 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各小区中分别设置基站(每个基 站的覆盖区称为一个小区),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2009-11-23 21:12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体制可分为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 早期的公用移动电话系统采用大区制工作方式。所谓大区制,就是用一 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它的特点是,基站只有一个天线,架设高、功率大,覆 盖半径也大,服务区半径通常为 20~50 km。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设备较简单,投 资少,见效快,但容纳的用户数有限,通常只有几百用户。人们很快发现,这种 体制扩容非常困难,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这种覆盖方式显然无法满足 实际需要。 为了解决有限频率资源与大量用户的矛盾,可以采用小区制的覆盖方式。 小区制就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各小区中分别设置基站(每个基 站的覆盖区称为一个小区),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另外设立移动 交换中心,负责与各基站之间的联络和对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多个基站在移动 交换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下,实现对整个服务区的无缝覆盖。 在 甚高频段和超高频段,无线电波在地球表面以直线传播为主,传播损 耗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小区制中,可以应用频率复用技术,即在相邻小 区中使用不同的 载波频率,而在非相邻且距离较远的小区中使用相同的载波频 率。由于相距较远,基站功率有限,使用相同的频率不会造成明显的同频干扰, 这样就提高了频带利用 率。从理论上讲,小区越小,小区数目越多,整个通信 系统的容量就越大。 但 小区制比大区制在技术上要复杂得多。移动交换中心要随时知道每个 移动台正处于哪个小区中,才能进行通信联络,因此必须对每一移动台进行位置 登记;移动台从 一个小区运动进入另一小区要进行越区切换等复杂的操作;移 动交换中心要与服务区中每一小区的基站相连接,传送控制信号。完成通信业务 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解 决,因此采用小区制的设备和技术投资相对比较大。但 是,小区制的优点远远超过了它的缺点,而且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复杂的控制和电路设备都已经可以实现,因此,地面公用移动通信网选用小区制
是无可争议的。 1.小区形状的选择 小区制的服务区有带状服务区和面状服务区两种,面状服务区是地面移动通 信服务区的主要形式。一个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是个圆形,为了不留空隙地覆 盖一个面状服务区,一个个圆形辐射区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的重叠区域。去除重叠 之后,每个辐射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如图4-2-1所示,若每个小区 相问120。设置三个邻区,则有效覆盖区为正三角形;若每个小区相间90。设置 四个邻区,则有效覆盖区为正方形;若每个小区相问600设置六个邻区,则有效 覆盖区为正六边形 (· 出 dgv目 图4-2-1面状服务区的小区形状 要组成一个面状服务区,究竟采用哪种形状最合适,一般从以下几方面 考虑 邻接小区中心间距d越大越好,间隔大则干扰小;单位小区的有效面积 越大越好,面积大则使一个区域小区个数少,使用频率数少;重叠区域面积小为 好,重叠的地方少使得同频干扰减小;重叠距离要小,使移动通信便于跟踪交接: 所需无线电频率个数越少越好。 在辐射半径r相同的条件下,可计算出三种形状小区的邻区距离、小区 面积、交替区宽度和交叠区面积如表4-2-1所示。 表4-2-1不同形状小区的参数比较 正三角形 正方形 正六边形 邻区距离 小区面积 2r2 交叠区宽度 0.27 交叠区面积 0.73mr2 0.35r 综合以上这几方面的考虑,采用正六边形小区邻接的形状最接近理想的 圆形,用来覆盖整个服务区所需的基站数最少、最经济,是构成面状服务区最好 的选择。因此,世界各国在发展移动通信时,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这种电波覆 盖区域形式,这种面状服务区的形状很像蜂窝,所以称为蜂窝式移动通信网。 2.区群的形成 为了防止同频干扰,相邻小区显然不能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且,为了保证同 频率区群的组成小区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附近的若干小区都不能使用相同的频
是无可争议的。 1.小区形状的选择 小区制的服务区有带状服务区和面状服务区两种,面状服务区是地面移动通 信服务区的主要形式。一个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是个圆形,为了不留空隙地覆 盖一个面状服务区,一个个圆形辐射区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的重叠区域。去除重叠 之后,每个辐射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如图 4—2—1 所示,若每个小区 相问 120。设置三个邻区,则有效覆盖区为正三角形;若每个小区相间 90。设置 四个邻区,则有效覆盖区为正方形;若每个小区相问 600 设置六个邻区,则有效 覆盖区为正六边形。 要组成一个面状服务区,究竟采用哪种形状最合适,一般从以下几方面 考虑: 邻接小区中心间距 d 越大越好,间隔大则干扰小;单位小区的有效面积 越大越好,面积大则使一个区域小区个数少,使用频率数少;重叠区域面积小为 好,重叠的地方少使得同频干扰减小;重叠距离要小,使移动通信便于跟踪交接; 所需无线电频率个数越少越好。 在辐射半径 r 相同的条件下,可计算出三种形状小区的邻区距离、小区 面积、交替区宽度和交叠区面积如表 4—2—1 所示。 综 合以上这几方面的考虑,采用正六边形小区邻接的形状最接近理想的 圆形,用来覆盖整个服务区所需的基站数最少、最经济,是构成面状服务区最好 的选择。因此, 世界各国在发展移动通信时,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这种电波覆 盖区域形式,这种面状服务区的形状很像蜂窝,所以称为蜂窝式移动通信网。 2.区群的形成 为了防止同频干扰,相邻小区显然不能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且,为了保证同 频率区群的组成小区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附近的若干小区都不能使用相同的频
率。这些不同频率的小区组成了一个区群,只有不同区群的小区才能进行频率复 用 区群的组成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区群之间可以邻接,且无空隙无重叠 地进行覆盖;二是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各个相邻同信道小区之间的距离相等 满足上述条件的区群形状和区群内的小区数不是任意的。可以证明,区群内的小 区数Ⅳ应满足下式: N=a+b (4.2.1) 式中,a,b为不能同时为零的正整数。由此可算出N的可能取值如表4-2-2 所示。 表4-2-2一个区群内的小区数目N的可能取值 N 7 16 15 27 28 2 0 2 2 3 N取34、7时相应的区群形状如图4-2-2所示。 D N=3 图4-2-2不同小区数N构成的区群形状 3.同频小区的距离 在区群内小区数不同的情况下,可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同频小区的位置和距 离。如图4-2-3所示,自某一小区A出发,先沿边的垂线方向跨。个小区,再 向左(或向右)转60。,再跨b个小区,这样就到达同频小区A。在正六边形的六 个方向上,可以找到六个相邻同信道小区,所有A小区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率。这些不同频率的小区组成了一个区群,只有不同区群的小区才能进行频率复 用。 区群的组成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区群之间可以邻接,且无空隙无重叠 地进行覆盖;二是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各个相邻同信道小区之间的距离相等。 满足上述条件的区群形状和区群内的小区数不是任意的。可以证明,区群内的小 区数Ⅳ应满足下式: 3.同频小区的距离 在区群内小区数不同的情况下,可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同频小区的位置和距 离。如图 4—2—3 所示,自某一小区 A 出发,先沿边的垂线方向跨。个小区,再 向左(或向右)转 60。,再跨 b 个小区,这样就到达同频小区 A。在正六边形的六 个方向上,可以找到六个相邻同信道小区,所有 A 小区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图4-2-3同频小区的最近距离和频率复用 设小区的辐射半径(即正六边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从图4-2-3可 以算出同信道小区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D=r√3(a+b2+ab) (4.2.2) 同频干扰和载千比 蜂窝系统中由于有多个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因此可能会发生同频干扰 般用载干比(C/1)来描述同频干扰的大小。由于电波传播损耗随距离增大而迅速 增大,计算C/1只要考虑最临近的同频复用小区来的干扰。以基站发射机产生 的同频干扰为例,当移动台处于小区边缘(正六边形顶点)时,有用信号功率最弱 这时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为小区半径r。在整个蜂窝系统中,最临近的同频复用 小区最多有6个,这6个小区的基站与移动台的距离随移动台在小区中的位置而 变化。为简化分析,可取本小区与这6个小区的中心距D为平均距离,假设各基 站的发射功率相同,电波传播的损耗与距离的4次方成正比,则移动台处于小区 边缘时的载干比近似为 接C/=k(D/) (4.2.3) 由式(4.2.2)和(4.2.1),上式可表示为 C/l= 阳小是 (4.2.4) 个区群中的最少小区数与系统允许的载干比门限值有关,对于模拟蜂 窝通信系统,载干比门限值一般为18dB,因此N不能小于7;对于数字蜂窝系 统.载干比允许降低到10~12dB,因此可以采用3小区或4小区区群的蜂窝结 构。一个区群中的小区数越小,频率复用率就越高,通信容量就越大,可见,数 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要比模拟蜂窝系统大很多 5.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 在每个小区中,基站可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称为 中心激励”,如图4-2-4(a)所示。也可以将基站设计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 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副120。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
设小区的辐射半径(即正六边形外接圆的半径)为 r,则从图 4—2—3 可 以算出同信道小区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4.同频干扰和载千比 蜂窝系统中由于有多个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因此可能会发生同频干扰。一 般用载干比(C/1)来描述同频干扰的大小。由于电波传播损耗随距离增大而迅速 增大,计算 C/1 只要考虑最临近的同频复用小区来的干扰。以基站发射机产生 的同频干扰为例,当移动台处于小区边缘(正六边形顶点)时,有用信号功率最弱, 这时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为小区半径 r。在整个蜂窝系统中,最临近的同频复用 小区最多有 6 个,这 6 个小区的基站与移动台的距离随移动台在小区中的位置而 变化。为简化分析,可取本小区与这 6 个小区的中心距 D 为平均距离,假设各基 站的发射功率相同,电波传播的损耗与距离的 4 次方成正比,则移动台处于小区 边缘时的载干比近似为 由式(4.2.2)和(4.2.1),上式可表示为 一个区群中的最少小区数与系统允许的载干比门限值有关,对于模拟蜂 窝通信系统,载干比门限值一般为 l8 dB,因此 N 不能小于 7;对于数字蜂窝系 统.载干比允许降低到 l0~12 dB,因此可以采用 3 小区或 4 小区区群的蜂窝结 构。一个区群中的小区数越小,频率复用率就越高,通信容量就越大,可见,数 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要比模拟蜂窝系统大很多。 5.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 在每个小区中,基站可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称为 “中心激励”,如图 4—2—4(a)所示。也可以将基站设计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 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副 120。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
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小区由三副120。扇形天线共同覆盖,称为‘‘顶 点激劢”,如图4-2-4()所示。采用120。的定向天线后,所接收的同频干扰 功率仅为采用全向天线系统的三分之一,因而可以减少系统的同频干扰。另外.在 不同地点采用多副定向天线可消除小区内障碍物的阴影区 (a)中心激励 (b)顶点激励为千 图4-2-4二种激励方式 6·小区的分裂 在整个服务区中每个小区的大小可以是相同的,但这只能适应用户密度均匀 的情况。事实上,服务区内的用户密度是不均匀的,例如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用户 密度高,居民区和市郊区的用户密度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用户密度高的 市中心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小一些,在用户密度低的市郊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大 些。另外,对于已建好的蜂窝通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低用户密 度区可能变成高用户密度区,这时相应地在该地区设置新的基站,将小区面积划 小,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小区分裂的方法。以120。扇形辐射的顶点激励为例.如 图4-2-5所示,在原小区内分设三个发射功率更小一些的新基站+就可以形成 几个面积更小些的正六边形小区,如图中虚线所示。 原基站 0新基站 图4-2-5小区的分裂
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小区由三副 120。扇形天线共同覆盖,称为‘‘顶 点激劢”,如图 4—2—4(b)所示。采用 120。的定向天线后,所接收的同频干扰 功率仅为采用全向天线系统的三分之一,因而可以减少系统的同频干扰。另外.在 不同地点采用多副定向天线可消除小区内障碍物的阴影区。 6·小区的分裂 在 整个服务区中每个小区的大小可以是相同的,但这只能适应用户密度均匀 的情况。事实上,服务区内的用户密度是不均匀的,例如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用户 密度高,居 民区和市郊区的用户密度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用户密度高的 市中心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小一些,在用户密度低的市郊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大一 些。另外,对于已建 好的蜂窝通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低用户密 度区可能变成高用户密度区,这时相应地在该地区设置新的基站,将小区面积划 小,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小 区分裂的方法。以 l20。扇形辐射的顶点激励为例.如 图 4—2—5 所示,在原小区内分设三个发射功率更小一些的新基站+就可以形成 几个面积更小些的正六边形小区,如图中虚线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