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年第3期(总第三期)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笃行》 人员组成: 顾问:李青松田维贵申永强覃刚 总编辑:曾念勇王勇 责任编辑:田嘉华申强吴帅 策划:王勇申强 编辑:语文组全体成员高方银 稿件修订:王胜李康坤申强申学强陈军陈叔宝冷波 封面设计:高方银 美术编辑:申强 印刷:务川教育局印刷厂 二、办刊宗旨:品味人生、畅想生命、吐露心声、讴歌校园。 三、刊物板块:①教学相长平台②诗歌阵地③友情驿站 ④人生感悟⑤小说之窗⑥青春园地⑦创新作文 四、发刊时间: 本学期预计出版两期 第一期:投稿截止日期,10月初;发行日期,11月底。 第二期:投稿截止日期,12月底;发行日期,明年3月初。 五、稿件来源: 1、特约撰稿 2、学生投稿 3、电子信箱:duxingwczx@163.com/duxingwczx@sina,com shengiangwczx@163.com 六、发行数量:300份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 年第 3 期(总第三期) 1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笃行》 一、人员组成: 顾 问:李青松 田维贵 申永强 覃 刚 总 编 辑:曾念勇 王 勇 责任编辑:田嘉华 申 强 吴 帅 策 划:王 勇 申 强 编 辑:语文组全体成员 高方银 稿件修订:王 胜 李康坤 申 强 申学强 陈 军 陈叔宝 冷 波 封面设计:高方银 美术编辑:申 强 印 刷:务川教育局印刷厂 二、办刊宗旨:品味人生、畅想生命、吐露心声、讴歌校园。 三、刊物板块:①教学相长平台 ②诗歌阵地 ③友情驿站 ④人生感悟 ⑤小说之窗 ○6 青春园地 ○7 创新作文 四、发刊时间: 本学期预计出版两期: 第一期:投稿截止日期,10 月初;发行日期,11 月底。 第二期:投稿截止日期,12 月底;发行日期,明年 3 月初。 五、稿件来源: 1、特约撰稿 2、学生投稿 3、电子信箱:duxingwczx@163.com/duxingwczx@sina.com shenqiangwczx@163.com 六、发行数量:300 份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年第3期(总第三期) 教学相长平台: (板块负责人:申强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接上期)反义关系 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 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 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 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 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 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 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 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以 (二)材料作文审题类型 1、材料的含义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1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 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 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2、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这类材料,少则二则,多则五六则,或互为对立,或互为关联,或互为相铺,或互为统 但总有其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性或联系点。这就需要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 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如: 2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 年第 3 期(总第三期) 2 教学相长平台: (板块负责人:申强)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接上期)反义关系: 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 (材料 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 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 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 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 1”和“材料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 “材料 1”和“材料 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 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 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 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 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以 故。 (二)材料作文审题类型 1、材料的含义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 1 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 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 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2、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这类材料,少则二则,多则五六则,或互为对立,或互为关联,或互为相铺,或互为统 一,但总有其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性或联系点。这就需要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 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如: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年第3期(总第三期)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从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到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 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 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 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 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一一立志·攀登·规律 3、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 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 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 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 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 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 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①学有目的,读有选择:②学之道贵以专。 4、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査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如: 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 质分清是非 诚然,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当然,作为学校除了思想教育 外,还可以采取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方法,其中对于与经济有关的劣行, 如偷盗、扒窃、赌博、损坏公物等,罚款不仅是应该的,还是必要的,不罚不足以补损失、 儆效尤。因此,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未免绝对。而第二种认为罚款可以说是对的,但主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 年第 3 期(总第三期) 3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从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到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 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 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 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 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3、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 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 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 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 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 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 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①学有目的,读有选择;②学之道贵以专。 4、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如: 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 质分清是非。 诚然,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当然,作为学校除了思想教育 外,还可以采取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方法,其中对于与经济有关的劣行, 如偷盗、扒窃、赌博、损坏公物等,罚款不仅是应该的,还是必要的,不罚不足以补损失、 儆效尤。因此,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未免绝对。而第二种认为罚款可以说是对的,但主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年第3期(总第三期) 张重罚未免过分,其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罚款必须适度。由此可见,两种意见都 存在片面性。其正确的观点应是: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适当罚款是必要的。 、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 苏轼曾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说的“见仁见智”。如: 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 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 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 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满意, 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九千九百 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 聘请了他做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科学高峰的 卡尔·斯坦门茨。 这种材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和主旨上分析、研究,列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比较,鉴别 出最佳观点 从卡尔·斯坦门茨角度考虑 ①逆境可以锻炼人心②成功来自长期的刻苦钻研 从经理的角度考虑 ③慧眼识英雄/④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的太阳 从“周围的人”,取笑斯坦门茨的人来考虑 ⑤人不可貌相 从主旨上考虑 ⑥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或知识就是金钱) 以上的观点都可据以成文,当然前提是能自圆其说。但写作的角度有优劣,文章的立意 有深浅。比较一下六个观点,不难看出第②、⑥为最佳。 6、材料属比喻性,需挖掘引伸 这类材料一般有针对性、社会性,实践、思想,尤其具有异向的功能性,如为人处世、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甚至传统的教育意义。对这类“比喻类比型”材料作 文题,一定要细审材料,理解比喻义、找准类比点后,才能进入作文的构思。如: 有个人曾对茧破茧时的痛苦挣扎而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剪破茧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 帮了倒忙,因为蛾只能爬一会儿就不寿而终了。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最关键的是弄清材料的本意,再理清材料的喻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 系点,由此及彼地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与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伸阐发。就这则材料而言,“茧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 年第 3 期(总第三期) 4 张重罚未免过分,其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罚款必须适度。由此可见,两种意见都 存在片面性。其正确的观点应是: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适当罚款是必要的。 5、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 苏轼曾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说的“见仁见智”。如: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 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 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 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满意, 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九千九百 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 聘请了他做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科学高峰的 卡尔·斯坦门茨。 这种材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和主旨上分析、研究,列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比较,鉴别 出最佳观点。 从卡尔·斯坦门茨角度考虑 ①逆境可以锻炼人 /②成功来自长期的刻苦钻研 从经理的角度考虑 ③慧眼识英雄 /④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的太阳 从“周围的人”,取笑斯坦门茨的人来考虑 ⑤人不可貌相 从主旨上考虑 ⑥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或知识就是金钱) 以上的观点都可据以成文,当然前提是能自圆其说。但写作的角度有优劣,文章的立意 有深浅。比较一下六个观点,不难看出第②、⑥为最佳。 6、材料属比喻性,需挖掘引伸 这类材料一般有针对性、社会性,实践、思想,尤其具有异向的功能性,如为人处世、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甚至传统的教育意义。对这类“比喻类比型”材料作 文题,一定要细审材料,理解比喻义、找准类比点后,才能进入作文的构思。 如: 有个人曾对茧破茧时的痛苦挣扎而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剪破茧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 帮了倒忙,因为蛾只能爬一会儿就不寿而终了。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最关键的是弄清材料的本意,再理清材料的喻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 系点,由此及彼地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与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伸阐发。就这则材料而言,“茧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年第3期(总第三期) 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生命才能发出辉煌,由此推之,一个人欲想成才,就必须经过 番跌打滚爬,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洗礼,经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事业的 成功者。正如古人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材料巧妙地对学生进行 了成才观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感情意气办事,否则会事与 愿违,严重地受到规律的惩罚 三、范文赏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景物极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慢慢 走,欣赏啊!”它劝告那些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二)有一句格言这样说:“朋友,快快走,请不要为眼前美丽的风光而驻足。” 的确,对这个话题,人们总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构思。 ②作文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例文1 慢慢走,快步走 天很蓝,海很清澈,而他在赶路。他的终点还很远,想停歇,却别无选择,他只能一直 走,为了执着,顾不得奔走的狼狈,更无暇留意身边的风景一一他期待太阳能远一些,海风 小一些,就让他安静地继续奔忙 他终于到了下一个驿站,疲惫、压抑,他只能静静地坐在窗前,感受着片刻的闲适 很快他又要上路 宁静中,他闻到了海风送来的潮湿而又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丝丝的清凉让他惬意极了 远处传来渔夫满载而归的歌声,海鸟的啼鸣和着波涛,壮美而又悠扬。他看到的是一副风景 画,听到的则是绝美的交响乐一一原来路途中有这么多风景!他感叹到。 待他再次上路时变轻松多了,他感谢阳光让一切生机勃勃,把一切染得金黄:他感谢海 风送来了幸福的音调。在快乐的饱览中,他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山谷。“慢慢走,欣赏啊!” 一个标语牌上写道。是啊!路途中有太多的坎坷,但不要被它们遮住心灵的望眼,用心灵去 旅行,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不要将美好遗失 还要上路吗?是的。饱览了幽幽的林阴,潺潺的流水,聆听了飞鸟欢呼雀跃和鹰击长空 时划破苍穹的叫声。他把白帘般的瀑布挂在心里,连绵的山留在脑海中,收拾好行装,再 次上路。他何尝不想留下,而他是执着的,他的目标在更远、更壮丽的地方,而不是为眼前 的风景驻足。 斜晖中又见他赶路的身影。体会着路途中的风景,心儿向往着远方,他是快乐的 是的,每个人都在拼搏,奋斗。有人很累有人却很快乐,为何?在于追逐梦想的心情 抱怨、咒骂,困阻只会使人疲惫不堪,有一天他也许会被压倒在地,绝望中,他是否看到同
务川中学校园文学刊物 《笃行》 2008 年第 3 期(总第三期) 5 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生命才能发出辉煌,由此推之,一个人欲想成才,就必须经过一 番跌打滚爬,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洗礼,经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事业的 成功者。正如古人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材料巧妙地对学生进行 了成才观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感情意气办事,否则会事与 愿违,严重地受到规律的惩罚。 三、范文赏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 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景物极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慢慢 走,欣赏啊!”它劝告那些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二) 有一句格言这样说:“朋友,快快走,请不要为眼前美丽的风光而驻足。” 的确,对这个话题,人们总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构思。 ②作文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1 慢慢走,快步走 天很蓝,海很清澈,而他在赶路。他的终点还很远,想停歇,却别无选择,他只能一直 走,为了执着,顾不得奔走的狼狈,更无暇留意身边的风景——他期待太阳能远一些,海风 小一些,就让他安静地继续奔忙。 他终于到了下一个驿站,疲惫、压抑,他只能静静地坐在窗前,感受着片刻的闲适—— 很快他又要上路。 宁静中,他闻到了海风送来的潮湿而又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丝丝的清凉让他惬意极了。 远处传来渔夫满载而归的歌声,海鸟的啼鸣和着波涛,壮美而又悠扬。他看到的是一副风景 画,听到的则是绝美的交响乐——原来路途中有这么多风景!他感叹到。 待他再次上路时变轻松多了,他感谢阳光让一切生机勃勃,把一切染得金黄;他感谢海 风送来了幸福的音调。在快乐的饱览中,他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山谷。“慢慢走,欣赏啊!” 一个标语牌上写道。是啊!路途中有太多的坎坷,但不要被它们遮住心灵的望眼,用心灵去 旅行,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不要将美好遗失。 还要上路吗?是的。饱览了幽幽的林阴,潺潺的流水,聆听了飞鸟欢呼雀跃和鹰击长空 时划破苍穹的叫声。他把白帘般的瀑布挂在心里,连绵的山留在脑海中,收拾好行装,再一 次上路。他何尝不想留下,而他是执着的,他的目标在更远、更壮丽的地方,而不是为眼前 的风景驻足。 斜晖中又见他赶路的身影。体会着路途中的风景,心儿向往着远方,他是快乐的。 是的,每个人都在拼搏,奋斗。有人很累有人却很快乐,为何?在于追逐梦想的心情。 抱怨、咒骂,困阻只会使人疲惫不堪,有一天他也许会被压倒在地,绝望中,他是否看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