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 商品谷物农业 从“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看,它生产的粮食主要是出售的,种植 的是谷物。那么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以什么粮食作物为主呢? 生: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师:为什么不是水稻呢? 生:因为水稻是水田作物,生产环节复杂,不利于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所以生产效率 不高,商品率也不高 师:说得很好!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请在地图上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图) 生: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家 师:对。我们国家有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吗?和这几个国家有没有差别? 生:有。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主要是国营农场,而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的农 场是家庭经营。 师:对。下面我们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完成“活动”。 (生阅读案例3,讨论) 活动与探究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出示美国农业带图) ⊙棉花959km (出示北美气候图) 北冰洋 极 地中海 亚热带湿润气候 墨西哥 回归 000km 师:同学们,请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带图,说一说小麦带和玉米带的分布和美国的地
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 第 2 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 型——商品谷物农业。 从“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看,它生产的粮食主要是出售的,种植 的是谷物。那么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以什么粮食作物为主呢? 生: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师:为什么不是水稻呢? 生:因为水稻是水田作物,生产环节复杂,不利于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所以生产效率 不高,商品率也不高。 师:说得很好!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请在地图上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图) 生: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家。 师:对。我们国家有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吗?和这几个国家有没有差别? 生:有。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主要是国营农场,而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的农 场是家庭经营。 师:对。下面我们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完成“活动”。 (生阅读案例 3,讨论) 活动与探究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出示美国农业带图) (出示北美气候图) 师:同学们,请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带图,说一说小麦带和玉米带的分布和美国的地
形以及气候类型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地广人稀,土 壤肥沃,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对。从气候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对商品谷 物农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有利条件? 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 师:对。以上是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影响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条件中还有着 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呢? 生: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有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 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这里铁路、公路、水运网发 达,交通运输便利,美国的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 农药等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优越的自然条件 (2)便利的交通。 (3)地广人稀 (4)工业高度发达。 (5)农业科技先进 活动与探究 绘一幅概念框图,以表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生绘图,师指导) 总结见下图 农业科学 机械化水 技术先进 平高 自然条件 土壤肥沃 产量高 地广人稀 温温和、降水丰富 商品率 粮食需求少 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 异是什么? 出示表格(生填写底纹部分),引导学生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形成条件和季风水田农业 作比较 农作物品种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 种植业 水稻 自给农业|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 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谷物衣业/小麦、玉米等商品农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温带大陆 美国商品 水平高 性气候区 师:你认为以上两种农业地域类型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是商品农业,而季风水田农业是自给农业。 师:不错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谷物农业这一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了它主要的区位条件及 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并以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与季风水田 农业的对比,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农 业地域类型
形以及气候类型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地广人稀,土 壤肥沃,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对。从气候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对商品谷 物农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有利条件? 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 师:对。以上是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影响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条件中还有着 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呢? 生: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有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 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这里铁路、公路、水运网发 达,交通运输便利,美国的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 农药等。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优越的自然条件。 (2)便利的交通。 (3)地广人稀。 (4)工业高度发达。 (5)农业科技先进。 活动与探究 绘一幅概念框图,以表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生绘图,师指导) 总结见下图: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 异是什么? 出示表格(生填写底纹部分),引导学生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形成条件和季风水田农业 作比较: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 种植业 水稻 自给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 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 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 水平高 温带大陆 性气候区 师:你认为以上两种农业地域类型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是商品农业,而季风水田农业是自给农业。 师:不错。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谷物农业这一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了它主要的区位条件及 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并以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与季风水田 农业的对比,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农 业地域类型
板书设计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自然条件优越 地广人稀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规模大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课后练习 1.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非洲的种植园 B.荷兰的花卉种植 C.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D.日本的水稻种植业 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组主导区位因素依次是( ①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②上海郊区的乳畜业③古巴的甘蔗④长江三角洲设商 品粮基地 A.①气候②市场③政策④地形 B.①地形②市场③气候④政策 C.①地形②土壤③科技④政策 D.①水源②政策③气候④市场 3.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 B.商品谷物农场都是家庭经营方式 C.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商品谷物农场 D.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 答案:1.C2.B3.C 备课资料 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 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一)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8个温度带,各带温度条件不同, 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 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 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 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板书设计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 地广人稀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课后练习 1.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非洲的种植园 B.荷兰的花卉种植 C.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D.日本的水稻种植业 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组主导区位因素依次是( ) ①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②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③古巴的甘蔗 ④长江三角洲设商 品粮基地 A.①气候 ②市场 ③政策 ④地形 B.①地形 ②市场 ③气候 ④政策 C.①地形 ②土壤 ③科技 ④政策 D.①水源 ②政策 ③气候 ④市场 3.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 B.商品谷物农场都是家庭经营方式 C.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商品谷物农场 D.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 答案:1.C 2.B 3.C 备课资料 一、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 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一)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 8 个温度带,各带温度条件不同, 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 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 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 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 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2.4%,而耕地仅 占全国的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的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 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 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 的潜力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 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冰 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 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 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 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 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二)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 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 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 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 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 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 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 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 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 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 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 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 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 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三)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耕地。全国耕地约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 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9%,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 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 很少。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 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 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 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 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 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 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 熟地。因此,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 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实际是掠夺地力,这 情况亟须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水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 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 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
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 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 82.4%,而耕地仅 占全国的 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的 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 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3,平地只占 1/3。山地自然条件的 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 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 的潜力。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 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冰 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 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 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 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 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二)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 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 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 3000 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 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 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 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 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 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 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 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 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 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 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 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三)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 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 亿公顷,垦殖指数为 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 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垦殖指数可达 50%~60%,四川盆地 40%,东北平原 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 一般约 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 很少。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 0.3535 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 0.1 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 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 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 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 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 复种指数低于 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 120%~150%。长江流域及 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 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 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 熟地。因此,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 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 情况亟须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水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 50%,乃至 200%以上。 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20 世纪 50 年 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 亿公顷发展到 1990 年的 0.474 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 49.5%
抗旱能力大大増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的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 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的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秦 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 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 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 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 年代初期水平 ②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 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 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 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 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 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 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 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 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 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 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 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 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 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 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 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 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 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 的158%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8%,是发展淡水水 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 分布于爱辉一兰州一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 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 坏。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 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 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 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 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 的土地生产潜力 (四)农业生产结构 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 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 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 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 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 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
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的 1/6。全部旱地中,还有 70%无灌溉设施(其 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 19%)。水田面积占耕地的 26.67%,约有 90%分布于淮河秦 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 1/3 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 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 约 20%是涝洼、盐碱地,约 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 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 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 83.3 万公顷,多年累计达 0.31 亿公顷,而同期 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 0.32 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水平。 ②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的 1/3 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 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 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 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 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 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 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 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23%,平均产草量下降 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 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 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 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 1246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12.98%,与世界平均数 22%比差 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 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 3 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 覆盖率在 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 10%, 西北地区不及 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 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 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 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 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 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 的 15.8%。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 0.266 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2.8%,是发展淡水水 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 0.126 亿公顷,湖泊 0.08 亿公顷,池塘水库 0.066 亿公顷。约有 92% 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 73%,湖泊仅占 25%。加以不合理的围 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 坏。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 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 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 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 业,必须着眼于 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 的土地生产潜力。 (四)农业生产结构 1990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 7662.09 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 4.31%,畜牧业 占 25.63%,副业占 6.21%,渔业占 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 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 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 性。1978 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 产值已由 1978 年的 2037.54 亿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16619.21 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