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联 佳节号长春 新年纳余庆
中华第一联
对鼷 发展 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 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 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 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土无不把题 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 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 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 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 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发展
对联常识 对联又称楹联、联句、对句等,俗称对子。 对联是竖写竖贴的,在中间的上方,往往 配有横额,横额又称横批或横披,概括对联的 立意(虚额)或指明地点场所(实额)
对联常识 对联又称楹联、联句、对句等,俗称对子。 对联是竖写竖贴的,在中间的上方,往往 配有横额,横额又称横批或横披,概括对联的 立意(虚额)或指明地点场所(实额)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它的量词 为“副”,不能用“首”或“条”称呼 副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无字数规定,但要 求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就是词句的对偶。它的要求是字数 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是指平 声和仄声。一般情况下,上联尾字为仄声 下联尾字为平声。以此判断上下联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它的量词 为“副”,不能用“首”或“条”称呼。一 副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无字数规定,但要 求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就是词句的对偶。它的要求是字数 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是指平 声和仄声。一般情况下,上联尾字为仄声, 下联尾字为平声。以此判断上下联
下联上联 对联张贴时要 援婧 按照传统的习惯, 人 上联在右,下联 依子 在左,左右以面 夏中 古 对欣赏着为分别。 舊辞風 住 句
对联张贴时要 按照传统的习惯, 上联在右,下联 在左,左右以面 对欣赏着为分别。 下联 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