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工会联席 会议上作的《关于同饥荒作斗争的报告》的提纲 (不晚于6月4日) ……………………………………… 529—530 在莫斯科工会和工厂委员会第四次代表会议上作的 《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的提纲 (6月26日或27日)……………………………………… 531—532 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人民委员会 工作的《报告》的提纲草稿(不晚于7月5日) ………… 533—534 注释 ……………………………………………………… 535—587 年表 ……………………………………………………… 589—625 插 图 弗·伊·列宁像(1918年)……………………………………… —1 1918年4月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小册子的手稿第1页 …… 151 1918年4月列宁《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手稿第1页……………… 213 1918年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性质》 手稿的开头部分………………………………………………… 449 10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工会联席 会议上作的《关于同饥荒作斗争的报告》的提纲 (不晚于6月4日) ……………………………………… 529—530 在莫斯科工会和工厂委员会第四次代表会议上作的 《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的提纲 (6月26日或27日)……………………………………… 531—532 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人民委员会 工作的《报告》的提纲草稿(不晚于7月5日) ………… 533—534 注释 ……………………………………………………… 535—587 年表 ……………………………………………………… 589—625 插 图 弗·伊·列宁像(1918年)……………………………………… —1 1918年4月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小册子的手稿第1页 …… 151 1918年4月列宁《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手稿第1页……………… 213 1918年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性质》 手稿的开头部分………………………………………………… 449 10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
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1918年3月至7月即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 的“和平喘息”时期的著作。 这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历时三个月之久的对 德和平谈判冲破重重阻力取得成功。苏维埃俄国在1918年3月3 日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宝贵 的和平喘息时机,从而有可能把工作重心从“剥夺剥夺者”转到社 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但是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不得不在极端困难的 条件下进行。新生的共和国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和平很不稳 固,外国帝国主义随时可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政局动荡,得到外 国帝国主义者支持的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旧俄国遗留下来的社 会经济、技术与文化极其落后,四年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更使俄国 满目疮痍。同时,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是 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既不能从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中找到 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而当时党内的“左派共产主 义者”又不顾实际情况,在签订和约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国内 问题上竭力鼓吹各种错误主张。本卷收载的文献,反映了列宁在这 种内忧外患的困难复杂条件下领导党和国家进行的坚忍不拔的斗
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1918年3月至7月即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 的“和平喘息”时期的著作。 这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历时三个月之久的对 德和平谈判冲破重重阻力取得成功。苏维埃俄国在1918年3月3 日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宝贵 的和平喘息时机,从而有可能把工作重心从“剥夺剥夺者”转到社 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但是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不得不在极端困难的 条件下进行。新生的共和国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和平很不稳 固,外国帝国主义随时可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政局动荡,得到外 国帝国主义者支持的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旧俄国遗留下来的社 会经济、技术与文化极其落后,四年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更使俄国 满目疮痍。同时,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是 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既不能从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中找到 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而当时党内的“左派共产主 义者”又不顾实际情况,在签订和约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国内 问题上竭力鼓吹各种错误主张。本卷收载的文献,反映了列宁在这 种内忧外患的困难复杂条件下领导党和国家进行的坚忍不拔的斗
争和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的卓越贡献。 本卷的开卷篇《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主要包 括两个内容:一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签订布列斯 特和约以争取和平喘息时机的问题;二是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 的名称的问题。 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以后召开的第 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报告中深刻地分析 了国际国内形势,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立即签订对德和约、争取和平 喘息时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严厉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和 托洛茨基在和约问题上的错误,同时拟定了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蓝图和加强苏维埃国家防御能力的任务。 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是代表大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列 宁就这个问题作了报告,论证了更改党的名称的必要性,阐明了关 于修改党纲的指导思想。 1918年4月列宁受党中央委托写作的纲领性文献《苏维埃政 权的当前任务》,以及列宁在此以前向速记员口授的《〈苏维埃政权 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在本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在其 中明确提出和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把主要力量 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拟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这样一个经 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政权的俄国 无产阶级尤其需要坚决地尽快地转向经济建设,大大发展社会生 产力,“追上”发达国家,使社会主义具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是列 宁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指导思想。1918年初,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
争和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的卓越贡献。 本卷的开卷篇《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主要包 括两个内容:一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签订布列斯 特和约以争取和平喘息时机的问题;二是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 的名称的问题。 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以后召开的第 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报告中深刻地分析 了国际国内形势,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立即签订对德和约、争取和平 喘息时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严厉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和 托洛茨基在和约问题上的错误,同时拟定了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蓝图和加强苏维埃国家防御能力的任务。 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是代表大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列 宁就这个问题作了报告,论证了更改党的名称的必要性,阐明了关 于修改党纲的指导思想。 1918年4月列宁受党中央委托写作的纲领性文献《苏维埃政 权的当前任务》,以及列宁在此以前向速记员口授的《〈苏维埃政权 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在本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在其 中明确提出和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把主要力量 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拟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这样一个经 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政权的俄国 无产阶级尤其需要坚决地尽快地转向经济建设,大大发展社会生 产力,“追上”发达国家,使社会主义具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是列 宁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指导思想。1918年初,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
在布列斯特和约刚一签订之后,列宁就立即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列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革命 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他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劳动群众的 主要任务是完成消极的或者说破坏性的工作。而在社会主义革命 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却是进行积极的或者说创造性的工作,“对产 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最严格的普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 率,使生产在事实上社会化”(本卷第154页)。列宁说,这是一个 “历史转折”,由夺取政权和剥夺剥夺者、镇压剥削阶级反抗的任 务,转到“组织任务”,转到“组织对俄国的管理”。列宁还明确指出, 现在所说的管理,已经“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因为 “苏维埃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实质,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 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本卷第122 页)。从1918年夏开始爆发的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工作重 心的转移未能实现。但是,列宁的这个思想,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活动的重要指 针。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新的任务,不能不引起干部结构的变化。列 宁指出,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移,要求“相应地改变领 导人的职能”(本卷第132页)。列宁说,在过去,领导人主要是从事 政治斗争的职业革命家,“对群众进行宣传的鼓动家”,这是很自然 的。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任务“把做实际工作的领导人 和组织家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情况,如果领导人不能适 应新条件和新任务,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重新评价,适当的调 动”(本卷第132页)。列宁号召各级领导人重新学习,变为内行,主 前 言
在布列斯特和约刚一签订之后,列宁就立即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列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革命 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他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劳动群众的 主要任务是完成消极的或者说破坏性的工作。而在社会主义革命 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却是进行积极的或者说创造性的工作,“对产 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最严格的普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 率,使生产在事实上社会化”(本卷第154页)。列宁说,这是一个 “历史转折”,由夺取政权和剥夺剥夺者、镇压剥削阶级反抗的任 务,转到“组织任务”,转到“组织对俄国的管理”。列宁还明确指出, 现在所说的管理,已经“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因为 “苏维埃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实质,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 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本卷第122 页)。从1918年夏开始爆发的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工作重 心的转移未能实现。但是,列宁的这个思想,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活动的重要指 针。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新的任务,不能不引起干部结构的变化。列 宁指出,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移,要求“相应地改变领 导人的职能”(本卷第132页)。列宁说,在过去,领导人主要是从事 政治斗争的职业革命家,“对群众进行宣传的鼓动家”,这是很自然 的。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任务“把做实际工作的领导人 和组织家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情况,如果领导人不能适 应新条件和新任务,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重新评价,适当的调 动”(本卷第132页)。列宁号召各级领导人重新学习,变为内行,主 前 言
张把那些具有清醒头脑和实际本领、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又能埋头 苦干的干部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列宁还反复论述了在新的条件下使用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 的科学技术专家的必要性。他说,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 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十分关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科学的 最新成就。他认为,应当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为 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 变为社会主义的工具,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 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起来。列宁指出,只有把资产阶级所积 累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动性、毅力和工作结合 起来,才能 “架设起从资本主义旧社会通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桥 梁”(本卷第129页)。 列宁专门论述了组织竞赛的问题。列宁认为开展社会主义竞 赛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是改造社会的一种 重要手段。他主张把那些不好好工作的、搞无政府主义和投机活 动的单位登上“黑榜”,而对生产上作出成绩的优秀的单位给以奖 励。 列宁还反复强调要加强劳动纪律,反对无政府主义。列宁要 求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实行民主集中制。他阐明了社会主义民 主制和生产中实行个人独裁权力之间没有任何原则上的矛盾。他 指出大机器工业本身需要最严格的统一意志,并根据这个反映客 观规律的要求论证了千百人服从领导者所体现的统一意志的必要 性。列宁号召把经常开大会讨论工作这种可贵的民主精神同铁的 纪律结合起来,同劳动时绝对服从领导者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
张把那些具有清醒头脑和实际本领、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又能埋头 苦干的干部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列宁还反复论述了在新的条件下使用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 的科学技术专家的必要性。他说,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 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十分关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科学的 最新成就。他认为,应当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为 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 变为社会主义的工具,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 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起来。列宁指出,只有把资产阶级所积 累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动性、毅力和工作结合 起来,才能 “架设起从资本主义旧社会通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桥 梁”(本卷第129页)。 列宁专门论述了组织竞赛的问题。列宁认为开展社会主义竞 赛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是改造社会的一种 重要手段。他主张把那些不好好工作的、搞无政府主义和投机活 动的单位登上“黑榜”,而对生产上作出成绩的优秀的单位给以奖 励。 列宁还反复强调要加强劳动纪律,反对无政府主义。列宁要 求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实行民主集中制。他阐明了社会主义民 主制和生产中实行个人独裁权力之间没有任何原则上的矛盾。他 指出大机器工业本身需要最严格的统一意志,并根据这个反映客 观规律的要求论证了千百人服从领导者所体现的统一意志的必要 性。列宁号召把经常开大会讨论工作这种可贵的民主精神同铁的 纪律结合起来,同劳动时绝对服从领导者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二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