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 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 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扬州慢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 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 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 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 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他屡试不中, 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 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 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 小王朝国势危弱,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 不思恢复。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 思想,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 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 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 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他屡试不中, 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 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 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 小王朝国势危弱,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 不思恢复。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 思想,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 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 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 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 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 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 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 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 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 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 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 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 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 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 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 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 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 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 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 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 绿。自:独、独自。 暮色渐起,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 昔,因自度此曲。 天色渐渐晚下来,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 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 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 绿。自: 独、独自 。 暮色渐起,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 昔, 因 自度 此曲。 天色渐渐晚下来,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 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 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 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佳处”来点染,只 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 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名都,竹西 佳 处,解 鞍 少 驻 初程。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 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 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 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佳处”来点染,只 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 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 了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