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发文学反思文学 w改文学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 界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等概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 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 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 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 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 念启蒙
▪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 界以“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等概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 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 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 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 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 念启蒙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 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 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 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 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 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 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伤痕文学 ▪ 在七八十年代, “文革”是中国人无 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 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 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 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 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 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 “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 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 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 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 《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文学 ▪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 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 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 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 《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文学 卢新华《伤痕》写“文革”时期 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 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 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 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冰木
伤痕文学 ▪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 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 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 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 “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