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 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 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 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之所以说 “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 创造性的想象。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说它是幻象, 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 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 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 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 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 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 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 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 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 术陈规的质疑。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 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 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 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 则 现代艺术以自我塑造为核心,它鼓励独立自主和表现的自由,给予自我探索以重 要地位。一方面,它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它 又是反体制的、批判的。它以放荡不羁的形式表达了拒绝媚俗的精英意识,无形 中拉大了精英与大众的距离。因而,现代艺术与大众格格不入,注定无法通俗。 如果说现代艺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前提,刻意拉大艺术与世界、精英与大众、雅 与俗的距离,那么后现代艺术则产生了“距离的消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 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 在艺术风格上,雅俗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失去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艺 术家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号拼贴的混杂风格之中,现代美学一本正经的精英意 识已经被戏谑的、嘲讽的审美立场所取代。在后现代艺术中,伴随着雅俗文化的 融合以及不同风格艺术的混杂,各种距离感消失了。人们片面地强调直观性、轰 动性、新奇和刺激,消解了时空感受的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过去符号的拼贴、挪用、解构与重组,来消解 信息与娱乐、现实与影像、精英与大众、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
重庆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 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 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 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之所以说 “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 创造性的想象。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说它是幻象, 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 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 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 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 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 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 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 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 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 术陈规的质疑。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 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 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 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 则”。 现代艺术以自我塑造为核心,它鼓励独立自主和表现的自由,给予自我探索以重 要地位。一方面,它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它 又是反体制的、批判的。它以放荡不羁的形式表达了拒绝媚俗的精英意识,无形 中拉大了精英与大众的距离。因而,现代艺术与大众格格不入,注定无法通俗。 如果说现代艺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前提,刻意拉大艺术与世界、精英与大众、雅 与俗的距离,那么后现代艺术则产生了“距离的消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 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 在艺术风格上,雅俗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失去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艺 术家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号拼贴的混杂风格之中,现代美学一本正经的精英意 识已经被戏谑的、嘲讽的审美立场所取代。在后现代艺术中,伴随着雅俗文化的 融合以及不同风格艺术的混杂,各种距离感消失了。人们片面地强调直观性、轰 动性、新奇和刺激,消解了时空感受的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过去符号的拼贴、挪用、解构与重组,来消解 信息与娱乐、现实与影像、精英与大众、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
差异性。因此,后现代艺术往往不像现代艺术那样给人很强的距离感,与此同时, 它的批判性也相对减弱了。 (摘编自周计武《微博橙子辅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视觉真实强调造型艺术符号与客观世界在表象上的相似性,强调把自然的微 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与强调偶然的现代艺术不同,古典艺术并不记录偶然和个别,而是表现人生 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C.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被新的审美立场取代后,雅俗融合,风格混杂,出现了 “距离的消蚀现象” D.后现代艺术采取折中主义,通过符号拼贴、重组等方式来获得同步感及煽动 性、批判性等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以时间为序 层层推进,论述清晰。 B.文章以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论证了古典艺术的和谐是他们在所知与所见之 间妥协和选择的结果 C.文章从艺术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和“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两方面来论证 艺术世界是一种幻象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多种手法,阐释了“古典”“现代”“后现代”在 艺术语境下的丰富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都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 的唯一源泉。 B.塞尚、高更以前的现代艺术家因依赖三维空间幻觉和再现因素,而使作品失 去了批判性。 C.现代艺术割裂传统,丢掉规范而以自我塑造为核心,表达精英意识,必然使 其远离大众。 D.在艺术风格上,古典艺术强调通俗,现代艺术强调高雅,而后现代艺术则强 调雅俗融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 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 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 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 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 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 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 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 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差异性。因此,后现代艺术往往不像现代艺术那样给人很强的距离感,与此同时, 它的批判性也相对减弱了。 (摘编自周计武《微博橙子辅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视觉真实强调造型艺术符号与客观世界在表象上的相似性,强调把自然的微 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与强调偶然的现代艺术不同,古典艺术并不记录偶然和个别,而是表现人生 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C.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被新的审美立场取代后,雅俗融合,风格混杂,出现了 “距离的消蚀现象”。 D.后现代艺术采取折中主义,通过符号拼贴、重组等方式来获得同步感及煽动 性、批判性等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以时间为序 层层推进,论述清晰。 B.文章以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论证了古典艺术的和谐是他们在所知与所见之 间妥协和选择的结果。 C.文章从艺术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和“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两方面来论证 艺术世界是一种幻象。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多种手法,阐释了“古典”“现代”“后现代”在 艺术语境下的丰富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都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 的唯一源泉。 B.塞尚、高更以前的现代艺术家因依赖三维空间幻觉和再现因素,而使作品失 去了批判性。 C.现代艺术割裂传统,丢掉规范而以自我塑造为核心,表达精英意识,必然使 其远离大众。 D.在艺术风格上,古典艺术强调通俗,现代艺术强调高雅,而后现代艺术则强 调雅俗融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红孩子 楸 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 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 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 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 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 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 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 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 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 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 忙把手藏到身后。晩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 么疹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 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 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 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 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 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 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 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 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 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 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 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 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 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 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 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 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 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 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 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 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 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 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 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 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 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 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 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 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 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 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 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 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 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 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 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 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 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 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 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 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 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 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 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 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 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 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 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 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 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 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 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 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 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6分) 6.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 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布兰(节选) [美]乔治·R·R·马丁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 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 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 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 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 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 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 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 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 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 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 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 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 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 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 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 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 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 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 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 惯 冷风已停,暖阳髙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 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 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 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5.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6 分) 6.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 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布兰(节选) [美]乔治·R·R·马丁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 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 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 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 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 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 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 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 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 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 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 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 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 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 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 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 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 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 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 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 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 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 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 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 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晳,强壮而动作迅 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 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 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 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 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 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 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 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 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 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 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 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 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 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 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 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注】罗柏,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选自《冰与火之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刑时,琼恩提醒布兰要“握紧缰绳”“千万别扭头”,是因为他希望布兰 战胜内心的恐惧,在父亲面前展示出史塔克家族人的勇气。 B.罗柏和琼恩都是布兰的哥哥,作者用极其精当的描写,刻画出两人的不同形 象特点,罗柏强壮、迅速、任性,琼恩优雅、敏捷、深沉。 C.对于守夜人被处死的命运,罗柏认为是他效忠野人,理当处死,琼恩认为他 内心恐惧,死在所难免,父亲认为他逃避责任,因而判处死刑。 D.节选部分围绕处死死囚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史塔克家族 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在认识和态度上截然不同。 8.请结合布兰观看处死死囚的经过,简要分析布兰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 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 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 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 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 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 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 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 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 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 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 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 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 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 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 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 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 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 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 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注】罗柏,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选自《冰与火之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刑时,琼恩提醒布兰要“握紧缰绳”“千万别扭头”,是因为他希望布兰 战胜内心的恐惧,在父亲面前展示出史塔克家族人的勇气。 B.罗柏和琼恩都是布兰的哥哥,作者用极其精当的描写,刻画出两人的不同形 象特点,罗柏强壮、迅速、任性,琼恩优雅、敏捷、深沉。 C.对于守夜人被处死的命运,罗柏认为是他效忠野人,理当处死,琼恩认为他 内心恐惧,死在所难免,父亲认为他逃避责任,因而判处死刑。 D.节选部分围绕处死死囚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史塔克家族 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在认识和态度上截然不同。 8.请结合布兰观看处死死囚的经过,简要分析布兰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