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化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分析化学是一门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的学科, 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本课程的特点是在学习上以实验 为主导,以理论为基础,在选材上以无机物分析为主兼顾有机分析, 并以成分分析、含量分析为重点。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通过这门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 “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 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 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 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定量分析化学基 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分析数据的处 理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分析化学中数据的处理:酸碱平衡和酸碱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化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分析化学是一门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的学科, 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本课程的特点是在学习上以实验 为主导,以理论为基础,在选材上以无机物分析为主兼顾有机分析, 并以成分分析、含量分析为重点。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通过这门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 “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 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 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 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定量分析化学基 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分析数据的处 理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分析化学中数据的处理;酸碱平衡和酸碱
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吸 光光度法:。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本课程与无机化学的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 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 灯片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学生自学 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 方式。 5、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和数据处理、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
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吸 光光度法;。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本课程与无机化学的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 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 灯片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学生自学 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 方式。 5、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和数据处理、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
滴定)、重量分析法,吸收光度法:难点是四大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 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理论讲授、举例分析、幻灯片辅助、板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分析化学分成许多不同的类 别: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 滴定误差等基本概念。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基准物质应 具备的条件。了解常用的滴定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通过习题计算牢固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应用及换算。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2.分析方法的分 类。3.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4.分析化学参考文献。5.分 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6.滴定分析法概述。滴定分析法的 分类、要求和主要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必备条 件,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浓度表示)。滴定分析计算。 教学提示:重点是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四大平衡理论。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4学时) 教学目的:懂得样品采集和制备的一般程序;掌握液体、固体、 气体、生物样品采样和保存方法。 教学内容:1.试样的采集。2.试样的制备。3.试样的溶解。 教学提示:重点是掌握试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试样的溶解为自
滴定)、重量分析法,吸收光度法;难点是四大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 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理论讲授、举例分析、幻灯片辅助、板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4 学时) 教学目的: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将分析化学分成许多不同的类 别;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 滴定误差等基本概念。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基准物质应 具备的条件。了解常用的滴定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通过习题计算牢固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应用及换算。 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2. 分析方法的分 类。 3.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4. 分析化学参考文献。5. 分 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6. 滴定分析法概述。滴定分析法的 分类、要求和主要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必备条 件,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浓度表示)。滴定分析计算。 教学提示:重点是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四大平衡理论。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4 学时) 教学目的:懂得样品采集和制备的一般程序;掌握液体、固体、 气体、生物样品采样和保存方法。 教学内容:1. 试样的采集。 2. 试样的制备。 3. 试样的溶解。 教学提示:重点是掌握试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试样的溶解为自
学内容。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10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别;准确度与精密度的 区别与联系以及两者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1.误差的分类和来源。误差的表征一准确度、精密 度及其表示方法。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位数、修约、 运算。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4.显著性检验。5.可疑值取舍。 6.回归分析法。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提示:重点是是误差、偏差同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难点 是正态分布曲线和t分布。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1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及根据质子条件式计算水溶液 酸碱度的方法;各类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及其滴定可能性的判据; 化学计量,点pH和突跃范围pH值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 示剂的选择原则:终点误差的计算: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了解计 算机在酸碱平衡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酸碱平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手段;浓度、活度和 活度系数。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共轭关系,共轭酸碱对的K与Kb 的关系。2.酸度对酸碱存在形式的影响: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一 元酸碱和多元酸碱的分布分数、分布图及其应用。3.酸碱溶液的H 值的计算:溶液平衡的基本原则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H值计算一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混和
学内容。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10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别;准确度与精密度的 区别与联系以及两者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1. 误差的分类和来源。误差的表征—准确度、精密 度及其表示方法。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位数、修约、 运算。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4. 显著性检验。5. 可疑值取舍。 6. 回归分析法。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提示:重点是是误差、偏差同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难点 是正态分布曲线和 t 分布。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12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及根据质子条件式计算水溶液 酸碱度的方法;各类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及其滴定可能性的判据; 化学计量点 pH 和突跃范围 pH 值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 示剂的选择原则;终点误差的计算;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了解计 算机在酸碱平衡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手段;浓度、活度和 活度系数。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共轭关系,共轭酸碱对的 Ka 与 Kb 的关系。 2. 酸度对酸碱存在形式的影响: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一 元酸碱和多元酸碱的分布分数、分布图及其应用。3. 酸碱溶液的 pH 值的计算:溶液平衡的基本原则—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pH 值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混和
酸(碱)、共轭酸碱溶液。4.酸碱缓冲溶液:缓冲液DH的计算、缓冲 容量以及几种重要的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 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混和酸碱指示剂。5.滴定曲线与指示 剂选择: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一元弱酸(碱)滴定可能性的 判据;一元强酸(碱)和弱酸(碱)混和溶液分别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多 元酸(碱)逐级滴定的可能性的判据(以HPO4和N2CO3的滴定为例) 及各类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6.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 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酸碱标准 溶液的配制及标定,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一混和碱测定(双指示剂法) 和铵盐中氮的测定(甲醛法一弱酸强化法)。 教学提示:重点是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及根据质子条件式计算水 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各类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及其滴定可能性的 判据;化学计量,点pH和突跃范围pH值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素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了解计算机在酸碱 平衡处理中的应用。难点是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 计算,各类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多元酸(碱)或混和酸(碱)直接被滴 定或分别被滴定的判断和滴定误差的计算。 第五章络合滴定法(1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氨羧络合剂的性质、EDTA的性质及其平衡:络 合物的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素。掌握MY络合物的特点;络合平衡中各型体浓度的计算;络合滴 定原理和滴定过程中DM的计算;络合滴定的最高允许酸度和酸效应
酸(碱)、共轭酸碱溶液。 4. 酸碱缓冲溶液:缓冲液 pH 的计算、缓冲 容量以及几种重要的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 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混和酸碱指示剂。 5. 滴定曲线与指示 剂选择: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一元弱酸(碱)滴定可能性的 判据;一元强酸(碱)和弱酸(碱)混和溶液分别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多 元酸(碱)逐级滴定的可能性的判据(以 H3PO4 和 Na2CO3 的滴定为例) 及各类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6. 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 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 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酸碱标准 溶液的配制及标定,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混和碱测定(双指示剂法) 和铵盐中氮的测定(甲醛法—弱酸强化法)。 教学提示: 重点是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及根据质子条件式计算水 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各类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及其滴定可能性的 判据;化学计量点 pH 和突跃范围 pH 值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素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了解计算机在酸碱 平衡处理中的应用。难点是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 计算,各类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多元酸(碱)或混和酸(碱)直接被滴 定或分别被滴定的判断和滴定误差的计算。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12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氨羧络合剂的性质、EDTA 的性质及其平衡;络 合物的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素。掌握 MY 络合物的特点;络合平衡中各型体浓度的计算;络合滴 定原理和滴定过程中 pM 的计算;络合滴定的最高允许酸度和酸效应